李太平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安全漏洞分析
李太平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是判別食品安全的基礎依據,研究農藥殘留標準本身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對化解食品安全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利用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s)、日允許攝入量(ADI)與被測食品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以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為例,計算126種農藥439個殘留限量指標的TDI值,并與消費者每日實際攝入量(RDI)進行比較,發現35個殘留指標的食品有不同比例消費者的RDI超過TDI,占GB 2763—2005中478個指標的7.3%,表明我國現行農藥殘留國家標準存在較大的安全漏洞,建議政府盡快修訂該標準,以消除食品安全管理隱患。
農藥殘留;國家標準;食品安全漏洞
農藥是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農藥的合理使用對穩定農業生產、保證農產品供應、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據統計,全球由于病蟲害而損失的農作物收獲量相當于潛在收獲量的1/3,如果停止使用農藥或嚴重用藥不當,1年后農作物收獲量將減產25%~40%(與正常使用農藥相比),2年后將減產40%~60%以致絕產[1]。但是,農藥殘留所固有的化學毒性既會對農產品食用安全產生隱患,也會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多數國家按照本國的農藥使用種類和食品消費結構特點,科學制定了農藥殘留標準。
農藥殘留標準既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也是促進生產者遵守良好農業規范、控制不必要的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更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出口、構建農業貿易壁壘的基礎。由于農藥殘留標準在農業生產、食品消費、生態保護和國際貿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往往一個國家的農藥殘留標準的制定程序具有嚴密性、專家參與具有代表性、頒布部門具有權威性、貫徹實施具有強制性,導致多數學者重點關注了食品與環境中的農藥殘留問題,較少有專家討論農藥殘留標準本身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本文試圖從食品安全風險發生可能性的角度,對我國農藥殘留標準是否存在安全漏洞進行分析。
國際農經學界較早對農藥殘留問題開展了研究,例如:Patrick等[2]運用有序邏輯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對消費者農藥殘留風險信息來源進行了評估,認為來自學術機構的風險信息比較容易受到公眾的高度重視;Antonovitz等[3]運用特征價格模型(hedonic price model)對減少水果與蔬菜農藥殘留的消費者意愿進行了研究,認為美國消費者對低農藥殘留農產品的支付意愿較低(這與國內專家對中國消費者意愿的調查差距較大);Buzby等[4]運用條件估計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從消費者的角度,研究了減少農藥殘留和微生物病原體對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的貨幣價值,認為從長期來看較為嚴格的食品安全政策,對維護公眾健康和節約社會成本具有重要價值;Govindasamy等[5]利用Logit模型從人口學特征角度,分析消費者購買意愿,認為女性、高收入人群、年輕人和經常購買有機食品的消費者,更加愿意購買價格更高、農藥殘留更低的農產品;Kaushik等[6]分析了30多種食品加工方式對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的價值,認為各種加工方式都有助于降低農藥殘留,特別是水洗、削皮和烹飪具有顯著作用。目前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的角度,重點探討生產者行為特征與消費者購買意愿,缺乏對農藥殘留標準本身的安全性分析。
Zhou等[7-8]從質量安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影響菜農使用農藥的行為與因素,馮忠澤等[9]分析了消費者對農戶施用農藥進行嚴格控制的意愿,胡定寰等[10]研究了合同生產模式對農戶生產蘋果施用農藥行為的影響,張云華等[11]分析了農戶采用無公害和綠色農藥行為的影響因素,魯柏祥等[12]調查分析了浙江農戶的農藥施用效率狀況,劉燕群等[1]研究了發達國家農產品農藥殘留現狀,馬愛進[13]對比分析了中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差距,宋穩成等[14-15]介紹了發達國家制定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成功做法,指出我國“至今尚未頒布農藥風險評估原則和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制定、修訂的技術規范,并且許多標準值的設置未充分利用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基礎”,存在“有關膳食消費的調查過于簡單,調查間隔過長”等問題。但較少有學者針對農藥殘留標準的安全漏洞展開研究。
農藥殘留標準既是制定農藥合理使用規范、指導農戶用藥行為的基礎,也是食品衛生部門監管食品市場的基礎,更是消費者食品安全投訴的基礎。如果農藥殘留標準存在安全漏洞,將會給食品生產、流通、貿易、消費和監管產生一系列偏差,其風險將是系統性的。因此,研究農藥殘留標準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研究對象選擇
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標準主要有4項,即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16]、NY 1500.1.1~1500.30.4—2007《農產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17]、NY1500.13.3~4—2008、1500.31.1~49.2—2008《蔬菜、水果中甲胺磷等2 0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18]和NY1500.41.3~1500.41.6—2009、1500.50~1500.92—2009《農藥最大殘留限量》[19]。其中《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由衛生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頒布,屬于國家標準,涉及到136種農藥的478項MRLs指標;其他3種標準由農業部頒布,屬于農業行業標準,《農產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行業標準涉及30種農藥的98項MRLs指標,《蔬菜、水果中甲胺磷等20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行業標準涉及20種農藥的40項MRLs指標,《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行業標準涉及44種農藥的154項MRLs指標。這4項標準的基本特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所涉及的農藥種類最多(136種),殘留限量指標最多(478項),參與起草單位最多(47家),參與起草專家代表最廣(75位),標準類型屬于國家標準,具有的權威性最高,更重要的是該標準詳細列舉了每一項殘留指標制定的參考依據,為研究該標準的安全風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本文選擇國家標準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作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為了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聯合國聯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農藥殘留專家聯席會議(Joint Meeting of Pes-ticide Residues,JMPR)根據農藥的毒理學實驗,將實驗動物的最大無作用劑量除以一定的安全系數,這個安全系數通常取100,其中10倍代表人與動物之間的差別,另外10倍代表人個體之間敏感性差別[20],然后外推至人體,提出人的日允許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經過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the Codex Committee on Pesticide Residues,CCPR)審議通過,報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大會審議批準后成為法典標準,供各國制定本國農藥殘留標準參考。我國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也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頒布的ADI指標值,結合我國居民的食品消費特點制定的國家標準。

表1 4種主要農藥最大限量標準的基本特征Table 1 Characters of maximum residue limits of 4 pesticides in food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s)的大小,不僅取決于日允許攝入量(ADI),而且還與本國居民食品消費結構密切相關。在ADI一定的情況下,若該食品消費量越大,則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必須越小才安全,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如下[21]:

式中:平均體質量為60kg[22]。由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公布的ADI值以mg/kg為單位,所以需要按照成年人平均體質量60kg,換算為成年人的日允許攝入量(mg);食品系數是指被測定食品占消費者每日食物攝入總量的百分比。
式(1)中“人每日食物攝入總量(kg)×食品系數”實際上是被測食品的每日攝入量,因此,式(1)可以變換為:

式(3)中ADI取值小于或等于具體數值,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s)取值也是小于或等于具體數值,因此被測食品每日攝入量的理論取值(theoretical daily intake,TDI)范圍應該是小于或等于某一具體數值。
假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審定的日允許攝入量(ADI)值不會存在差錯,60kg的平均體質量適合我國國情,從式(3)可以知道,如果我國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s)值制定科學合理,那么我國消費者每天實際攝入被測食品數量(real daily intake,RDI)必須小于或等于被測食品每日理論攝入量(TDI),才能保證在被測食品農藥殘留不超標的情況下,消費者通過食用該食品所攝入的農藥殘留量,小于或等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規定的ADI水平,即不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損害;反之,如果我國消費者每天實際攝入被測食品數量(RDI)大于被測食品每日理論攝入量(TDI),則表明即便是被測食品農藥殘留在不超標的情況下,消費者通過食用該食品所攝入的農藥殘留量可能存在超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規定的ADI上限的可能性,對我國消費者健康造成潛在損害。也就是說,如果我國消費者每天實際攝入被測食品數量(RDI)大于被測食品每日理論攝入量(TDI),則表明食品中MRLs指標制定不科學,最大殘留限量有偏大的傾向,存在安全漏洞。本文將以此為判別安全風險是否存在的依據,研究我國國家標準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安全漏洞。
2.3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兩方面:
第一,ADI值和MRLs值來源于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該標準涉及到136種農藥的478個殘留限量指標,其中磷化鋁、氯化苦、氰化物、溴甲烷、喹硫磷5種農藥沒有給出最大殘留限量的制定,依據ADI值,涉及到6個殘留限量指標;林丹1種農藥僅給出“暫定日允許攝入量”(temporary acceptable daily intakes,TADI),涉及5個殘留限量指標;六六六、艾氏劑和狄氏劑、滴滴涕、七氯4種農藥僅給出“暫定每日耐受攝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daily intakes,PTDI),涉及28個殘留限量指標。因此,從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可以獲得126種農藥的ADI值和439個指標的MRLs值,用于計算被測食品的理論攝入量(TDI)。
第二,被測食品每天實際攝入量(RDI)來源于消費者調查。以被測食品每天最大理論攝入量(TDI)為基礎,讓消費者結合自身的食品消費習慣,判斷被測食品每日實際攝入量(RDI)是否超過該食品每天最大理論攝入量(TDI)。在試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消費者能夠對日常食用食品種類比較清楚,但對食用數量多少很難準確說清。為了保證調查數據質量,選取了經常購買食品、對食品數量比較熟悉的消費人群作為調查對象。根據這部分消費人群的特點,調查地點主要選取在南京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另外,在試調查的過程中,消費者對“棉籽”和“油菜籽”兩種食品,一致性地回答不直接食用,所以在正式調查過程中沒有調查這兩種食品的實際食用量。在正式調查中對部分食品進行了歸類,把“原糧”、“稻谷”歸為“谷類食品”,把“小麥”、“小麥粉”和“全麥粉”歸為“麥類食品”,并對“葉菜類蔬菜”、“甘藍類蔬菜”、“塊根類蔬菜”、“梨果類水果”、“柑橘類水果”和“茶葉”具體包含的食品種類一一列出,以幫助消費者判斷,其他食品名稱未作變動。調查共發放150份問卷,由于問卷結構比較簡單,調查內容比較熟悉,問卷回收率較高。一共回收問卷147份,其中有兩份問卷食用數量前后矛盾被人為剔除,有效問卷為145份,占發放問卷的96.7%。其中女性消費者占69%,體質量超過60kg的消費者占28%。
根據GB 2763—2005的ADI值和MRLs值,按照式(3)的內在邏輯關系,可以直接計算出439個殘留限量指標相應食品的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其數量區間分布狀況如表所示2。

表2 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涉及食品最大理論日攝入量(TDI)的區間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maximum theoretical daily intake in food related GB 2763—2005

表3 部分食品的理論攝入量(TDI)與實際攝入量(RDI)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daily intake and real daily intake in partial foods
從表2可以看出,大于或等于1000g的食品TDI個數有324個(77+247),占439種(類)食品的73.8%。在常規條件下,消費者不太可能每天連續食用某種單一食品的數量達到或超過1000g以上,所以從總體上看,我國國家標準GB 2763—2005大部分殘留限量指標制定是安全的。但是也應該明顯注意到,每天最大理論攝入量(TDI)小于200g的食品有33種(類),占439種(類)食品的7.5%。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很容易每天連續食用某種食品超過2 0 0 g,例如大米、面粉、水果等,導致這些食品中的農藥殘留日攝入量超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頒布的日允許攝入量(ADI),從而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潛在損害。
根據衛生部、科技部和國家統計局2004年10月12日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的報告,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天食物攝入量最大的食品是“米及其制品”,為239.9g,約合240g。因此,為了簡便研究,本文以240g作為邊界,把GB 2763—2005標準所涉及食品的最大理論攝入量(TDI)小于或等于240g的食品作為調查對象,討論該標準是否真正存在安全漏洞。這些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小于或等于240g的食品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在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小于或等于240g的41種食品中,除了棉籽、油菜籽兩種食品(涉及3個指標),消費者認為“無法判斷”而拒絕回答,以及對棉籽油一致性地回答不經常食用以外,其余38個指標的食品均有不同比例的消費者,有經常食用的消費習慣,涉及到糧食、蔬菜、水果、花生、大豆、食用油和茶葉等15種(類)食品。其中,35個指標的食品有不同比例消費者的日實際攝入量(RDI),超過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占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小于或等于240g的41種食品的85%以上,占國家農藥殘留標準GB 2763—2005的478個指標的7.3%,表明我國現行農藥殘留國家標準存在較大的安全漏洞。從具體指標來看:
首先,吡氟甲禾靈在食用植物油中的殘留、甲萘威在蔬菜中的殘留這兩項指標的食用安全漏洞最為突出。100%的消費者經常食用這兩種食品,而且100%的消費者每日實際攝入量(RDI)均超過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18、90g),這與《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的調查結論基本吻合。該報告顯示,我國城鄉居民每日平均對食用植物油的攝入量為29.9g,蔬菜攝入量為295.1g。
其次,甲萘威在稻谷中的殘留、甲基毒死蜱在原糧中的殘留等11項指標,涉及4種(類)食品,有66%~93%不等的消費人群經常食用,其中有50%以上消費人群每日實際攝入量(RDI)超過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這11個指標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第三,咪鮮胺在香蕉中的殘留、稻豐在柑橘中的殘留等13項指標,涉及9種(類)食品,有19%~72%不等的消費人群經常食用,其中有10%~48%不等的消費人群每日實際攝入量(RDI)超過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這13個指標也存在安全漏洞。
另外,乙烯菌核利在番茄中的殘留、克百威在柑橘類水果中的殘留等10項指標,涉及7種(類)食品,有7%~72%不等的消費人群經常食用,其中有3%~9%不等的消費人群每日實際攝入量(RDI)超過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這10個指標的安全風險也不容忽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國家標準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478個殘留指標中,有3 5個指標,涉及到糧食、蔬菜、水果、花生、大豆、食用油和茶葉等15種(類)我國居民經常食用的食品,存在不同比例消費者的每日實際攝入量(RDI)超過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占GB 2763—2005的478個指標的7.3%,表明我國現行農藥殘留國家標準存在較大的安全漏洞。特別是吡氟甲禾靈在食用植物油中的殘留和甲萘威在蔬菜中的殘留,這兩項指標的食用安全漏洞最為嚴重,100%的消費者經常食用這兩種食品,而且100%的消費者每日實際攝入量(RDI)均超過每日最大理論攝入量(TDI)。這還僅僅只是考慮了一種農藥在單一食品中的殘留風險,如果綜合考慮這種農藥在多種食品中的殘留情況,則食品安全漏洞可能會更加嚴重。
因此,建議我國食品安全主管部門:一要盡快修訂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以及相對應的農藥施用規范。在修補國家標準的安全漏洞、化解食品安全風險的同時,防止農藥在生產過程中的過量施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二要盡快啟動評估食品安全標準的安全風險工作,研究相關食品安全標準如獸藥殘留標準、重金屬殘留標準是否存在類似的安全漏洞,積極采取措施,保證消費者食用安全;三要盡快制定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準則和農藥殘留標準制定規范,協調衛生部、農業部、國家標準委等相關部門的責任與義務,從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杜絕類似的食品安全管理隱患。
[1]劉燕群, 李玉萍, 梁偉紅, 等. 發達國家農產品農藥殘留現狀及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 2008(4): 106-109.
[2]PATRICK J B, GEMPESAW C M, TOENSMEYER U C. An evaluation of consumer pesticide concerns and risk information sources[J]. South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1, 23(2): 167-174.
[3]ANTONOVITZ F, LIU D J. A hedonic price study of pesticides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Joint Conference onAgriculture,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June 17-18, 1996, Padova, Italy.
[4]BUZBY J, FOX J A, READY R C, et al. Measuring consumer benefits of food safety risk reduction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1998, 30(1): 69-72
[5]GOVINDASAMY R, ITALIA J, ADELAJA A. Predicting willingnessto-pay a premium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duce: A logistic approach[J].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2001, 30(2): 151-159.
[6]KAUSHIK G, SATYA S, NAIK S N. Food processing a tool to pesticide residue dissipation: A review[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9, 42(1): 26-30.
[7]ZHOU Jiehong, JIN Shaosheng. Safety of vegetables and the use of pesticides by farmer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J]. Food Control, 2009, 20(11): 1043-1048.
[8]周潔紅. 農戶蔬菜安全質量控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浙江省396戶菜農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06(11): 52-61.
[9]馮忠澤, 李慶江. 消費者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全國7省9市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08(1): 23-29.
[10]胡定寰, 陳志剛, 孫慶珍, 等. 合同生產模式對農戶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影響: 以山東省蘋果產業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 2006(11): 71-80.
[11]張云華, 馬九杰, 孔祥智, 等. 農戶采用無公害和綠色農藥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山西、陜西和山東15縣(市)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04(1): 14-23.
[12]魯柏祥, 蔣文華, 史清華. 浙江農戶農藥施用效率的調查分析[J]. 中國農村觀察, 2000(5): 62-69.
[13]馬愛進. 中外食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差異的研究[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8(1): 12-14.
[14]宋穩成, 何藝兵, 葉紀明. 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最新進展[J].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08, 29(2): 41-51.
[15]宋穩成, 單煒力, 葉紀明, 等. 國內外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現狀與發展趨勢[J]. 農藥學學報, 2009(11): 414-420.
[16]GB 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5.
[17]NY 1500.1.1~1500.30.4—2007農產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7.
[18]NY 1500.13.3~4—2008、1500.31.1~49.2—2008蔬菜、水果中甲胺磷等20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8.
[19]NY 1500.41.3~1500.41.6—2009、1500.50~1500.92—2009農藥最大殘留限量[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9.
[20]顧曉軍, 張志勇, 田素芬. 農藥風險評估原理與方法[M].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 29-30.
[21]柳琪, 滕葳. 農藥使用技術與殘留危害風險評估[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 270-271.
[22]張志恒. 農藥合理使用規范和最高農藥殘留限量標準[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 6-7.
Safety Trap Analysis of Maximal Residue Limits of Pesticides in Foods
LI Tai-p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Standards of 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 for pesticides are the key bases of food safety identification. Safety trap analysis of pesticide residue standards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 for avoiding the risk on food safety. This paper, by taking national standard Maximum Residue Limits for Pesticides in Food (GB 2763—2005) as a example, calculated the theory daily intake (TDI) of 439 residue indexes of 126 pesticides in food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RLs, ADI(acceptable daily in take) and TDI,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e custome,Real Daily Intake (RDI). Among foods with 35 residue indexes, there were TDI values higher than their corresponding RDI values for different proportion customers, accounting for 7.3% of 478 pesticide residue indexes list in this national standar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is standard had a big safety risk trap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vise this standar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management trap on food safety.
pesticide residue;national standards;food safety trap
TS207.2
A
1002-6630(2011)03-0266-06
2010-06-16
南京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建設經費資助項目(JGNL2009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KYZ201009);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SK2010001)
李太平(197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食品安全管理與農業標準化。E-mail:ltp@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