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強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有些人,卻永遠成不了“狀元”,更聽不到人們的贊美和歌頌。他們就是在炎熱的夏天里走街串巷賣冰棍兒的小販們。
我的母親就曾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現在算來已經30多年了。小時候,因為家庭生活困難,每到夏天母親就會背上自制的綠色木箱子,揣著街道辦事處給開的證明信,步行到10多公里外的批發部買冰棍兒來賣。雖然天氣炎熱,但她自己卻舍不得吃一根兒,我們更是不敢奢望。直到有這么一天,天氣有點陰,母親從早晨起來出去,一直到晚上才回來,100根冰棍兒才賣了一少半兒,還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就癱倒在炕上,箱子里的冰棍兒也全部癱在了箱子底。父親一邊勸母親不要再去賣了,一邊把變成粥狀的冰棍兒盛了5大碗,送到我們每個人的面前。睡意全消的我們狼吞虎咽地大吃起來,好甜呀!當時的我們是多么無知。只有大姐慢吞吞,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著,若有所思的樣子……
第二天,母親又背上了冰棍兒箱子走出家門。后來,父親用單位補的出差費給母親買來了一輛半舊的四輪小推車,母親高興極了,從此她推著小車賣冰棍兒,一賣就是20年。別看這冰棍兒箱子不起眼兒,但卻立了大功。當時,我們姐弟五個,只有父親一個人上班,是這只冰棍兒箱子,是母親辛勤的勞動,使我們在那樣貧困的條件下,沒有中途退學,全部上到高中畢業,大姐和三姐還上了工農兵大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兩分錢一根的白糖冰棍兒早已經演化成冰糕、雪人、刨冰等各式各樣的冷飲小吃。但我總忘不了當年母親那苦澀的笑容和疲憊的身影、忘不了母親背著沉重的冰棍兒箱子聲音嘶啞地沿街叫賣、忘不了我們吃冰棍兒粥的情景……
如今,我的女兒也已經長大了,天氣稍熱一點兒她就吵著要吃冰糕,一天吃好幾塊兒。每當這時,我就會給她講我童年里冰棍兒的故事,以及奶奶賣冰棍兒步履艱難的情形。現在,女兒也漸漸懂事了,無論天氣多熱,她一天也只吃一根冰糕,還時常給奶奶送去半塊兒!
貧苦的生活使人過早成熟,也許正是這樣,生活富裕的我才不會忘記過去與現在之間的路途。
去年夏天,出嫁落戶到天津南開區的大姐來家看望老媽,她心酸地向我講述了她8歲那年第一次吃冰棍兒的情景:
記得那時候,全家人還在郊區習家套鄉黃坨村務農,爸爸在生產隊里掙工分,媽媽養豬、養雞、操持家務。那時的夏天,人們只能以喝井水解暑、降溫,盡管那時的井水里時常有小蟲子游來游去,但大家伙兒仍然感覺十分解渴。什么是冰棍兒?人們似乎還沒有這個概念。那時候全家五口人,只有姑姑在開灤趙各莊礦“五七”大隊做“家屬工”,每天的工錢只有5角,盡管這樣,也讓全村的老老少少羨慕得不得了。辛辛苦苦一個月下來,姑姑拿著十幾元錢準備回家時,卻為該給我們幾個小孩子帶回點什么而犯愁了。這時,同去的另一位姐妹突然來了靈感:大熱天的,咱們鄉下的孩子們還沒見過冰棍兒是什么東西,買幾支帶回去,他們一定會高興地跳起來。果然,姑姑用了兩角錢買了10支紅糖冰棍兒,裝在飯盒里,先用手絹裹上,然后用窯衣包了個嚴嚴實實。就這樣,姑姑一路小跑兒了近30里路,把冰棍兒帶回了家。聽說姑姑從趙各莊買來了冰棍兒,左鄰右舍這些饞嘴的孩子們把姑姑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像看稀世珍寶一樣。當姑姑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打開飯盒時,不禁“哎喲”一聲,難過地哭了。飯盒里只有半飯盒糖水和十根兒漂浮著的小木棍兒了,姑姑輕輕地把一支支小棍兒撈出,然后讓我們挨個喝糖水,可是誰也舍不得多喝一口。盡管這冰棍兒水已經有些溫度了,可它在鄉下孩子們心里卻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這時,姐姐和我在心中默默地立志:“好好學習,力爭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參加工作掙錢后,先給弟弟妹妹們買冰棍兒。”
漸漸地,鄉下也開始有冰棍兒賣了,媽媽為了養家糊口,走街串巷賣起了冰棍兒,可我們姐弟五個仍很少吃,因為我們都體諒媽媽,知道掙錢不容易。
30多年過去了。現如今,花色品種繁多的冷飲攤點遍布大街小巷,令人眼花繚亂。喝帶小蟲子的井水防暑降溫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