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彭莉
兩種不同化療方案治療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臨床研究
李萍 彭莉
目的 比較紫杉醇和卡鉑聯合治療手術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近期療效。方法 選擇2005年2月~2009年11月收治的70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38例,對照組32例,分別給予紫杉醇和卡鉑方案及和磷酰胺聯合順鉑方案進行化療,6個療程后評價其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體有效率為84.5%,對照組為5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有29例患者治療后血清CA125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而對照組僅15例。觀察組骨髓抑制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胃腸道、神經毒性、腎毒性較低。結論 術后紫杉醇聯合卡鉑治療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副作用低于傳統方案。
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卡鉑
卵巢癌為三大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因其早期診斷率較低,許多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占卵巢惡性腫瘤的85%~90%。上皮性癌對化療敏感,然而其極易復發和轉移,部分患者(60%)即便早期治療,仍可能復發和轉移[1-2]。在本研究當中,我們采用紫杉醇和卡鉑聯合治療卵巢癌38例,結果如下。
1.1 病例選擇 選擇2005年2月~2009年11月收治的70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37~69歲,平均46歲。所有患者術前均未給予系統治療,術后均經病檢確診為原發性上皮性卵巢癌。臨床分期:III期25例,Ⅳ期17例;病理診斷類型:漿液性囊腺癌20例,粘液性囊腺癌5例,子宮內膜樣癌3例,透明細胞癌2例;隨機分組:對照組32例,給予順鉑+環磷酰胺聯合化療。觀察組38例,給予紫杉醇+卡鉑聯合化療。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手術治療,接受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以及闌尾切除術25例,同時進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17例。行次全子宮、單側或雙側附件、大網膜和(或)闌尾切除術加腫瘤細胞減滅術14例。術后均接受系統化療。治療組:第l天給予紫杉醇(劑量:135~175mg/m2)+5%葡萄糖500ml,3h滴完。第2d給予卡鉑350~400mg/m2+5%葡萄糖l000ml腹腔灌注化療。對照組:順鉑50~70mg/m2+0.9%生理鹽水1000ml腹腔灌注化療,同時環磷酰胺(劑量:600~700mg/m2)+0.9%生理鹽水500ml靜脈滴注。
研磨監測兩組患者的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胃腸道反應及心電圖、血清CAl25水平及腹部B超變化。一般而言,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6~7d)后即可給予化療,間隔3~4周接受下一療程,總療程不超過6個月。
1.3 療效評定標準 完全緩解:所有可見病灶完全消失至少且維持4周;②部分緩解:病灶最大直徑×最大垂直橫徑縮小50%以上并至少維持4周,其他病灶無增大且無新病灶發生;③疾病穩定:病灶的兩徑乘積<50%或增大不超過25%,無新病灶出現;④疾病進展:病灶的兩徑之積增大超過25%,或出現新轉移灶。其中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為有效,疾病穩定、疾病進展為無效,近期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用x2檢驗及t檢驗統計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 化療結束后,觀察組(38例)完全緩解14例,部分緩解18例,疾病穩定4例,疾病進展2例,總有效率84.2%。對照組(32例)完全緩解6例,部分緩解12例,疾病穩定10例,疾病進展4例,總有效率56.25%。經x2檢驗,P<0.05,表明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近期療效優于順鉑聯合環磷酰胺。
2.2 CA125水平的變化 術后接受3療程化療后結果顯示,觀察組29例患者(76.3%)血清CAl25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35u/ml),對照組15例患者(46.9%)降至正常以下,經x2檢驗,P<0.05。
2.3 兩組毒副作用比較 觀察組血液系統副作用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以骨髓抑制最常見。但胃腸道反應、神經毒性及腎損害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另外,兩組患者心血管系統副作用及藥物熱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
卵巢上皮性癌早期診斷困難,且具有發展迅速、惡性程度高、易產生耐藥、治療效果差等臨床特征,其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之首。對卵巢上皮性癌化療的臨床選藥中,紫杉醇聯合順鉑已經取代了順鉑+環磷酰胺,并成為術后化療的一線方案。卡鉑是第2代鉑類藥物,其機制與順鉑相同,但胃腸道及腎毒性相對順鉑而言有所減輕,因此患者耐受性較好,易于廣大患者接受[3-5]。因此本研究擬在探討卡鉑聯合紫杉醇在治療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應用價值。
我們的研究結果還顯示,卡鉑與紫杉醇方案的總有效率為84.2%,明顯優于環磷酰胺治療組。盡管如此,觀察組最明顯的不良反應為血液系統毒性。在本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預防性地給予G-CSF處理,其血象在較短時間內恢復了正常,沒有出現患者因不耐受治療而退出本研究。同時,通過對胃腸道對癥處理,有效減輕了患者的恐懼心理,使之順利完成化療[6-7]。總之,本研究當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Ⅳ級副作用,說明藥物劑量的控制以及對癥預防有效。第3療程結束后,觀察組血清CAl25恢復正常的患者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
在此研究中我們采用了靜脈滴注與腹腔注射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使藥物直接與腫瘤組織接觸,還可入肝、腹膜后淋巴結。同時靜脈注射也能殺滅遠處的轉移病灶,從而共同發揮抗癌的效應。除此之外,腹腔注射也能降低抗腫瘤藥物所帶來的全身副作用。當然,腹腔化療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組織濃度問題,它僅能滲透到組織的深度為l~2mm。從這種意義上講,腹腔注射對微小病灶療效可能更佳。
然而,受各種非人為因素的影響,本研究所納入到病例數量較少,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因此在隨后的研究當中,需要增加樣本含量進一步分析,從而為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據。另外,由于失訪病例較多,患者的長期生存率也有待進一步探討。
[1]Miller SM,Roussi P,Daly MB,et al.New strategies in ovarian cancer:uptake and experience of women at high risk of ovarian cancer who are considering risk-reducing salpingo-oophorectomy[J].Clin Cancer Res, 2010,16(21):5094-5106.
[2]Su HI.Measuring ovarian function in young cancer survivors[J]. MinervaEndocrinol,2010,35(4):259-270.
[3]張瑞平,董霖.卵巢癌患者應用紫衫醇聯合卡鉑方案的觀察和護理[J].當代醫學,2010,16(07):108-109.
[4]Ledermann JA,Raja FA.Targeted trials in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2010,119(1):151-156.
[5]Liu J,Matulonis UA.New advances in ovarian cancer[J].Oncology (Williston Park),2010,24(8):721-728.
[6]Drake B.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a reemerging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J].J Infus Nurs,2009,32(6):314-322.
[7]Markman M.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ovarian cancer:focus on carboplatin[J].Ther Clin Risk Manag,2009,5(1):161-168.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8.071
424400 湖南省桂陽縣人民醫院 (李萍 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