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禮華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142)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公布了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該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海平面升高了0.17m。該報告認為,過去五十年觀測到的地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它并進一步預測,按照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到21世紀末,全球的地表溫度可能會升高1.1-6.4℃,海平面有可能升高0.18m到0.59m,全球變暖成為共識。全球變暖會影響現有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并產生一些異于當前的地球現象,從而引發進一步的生態系統的變異。觀測到的事實表明全球變暖已經給全球環境帶來巨大變化,也對中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
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面臨日益加劇的全球氣候變暖的壓力下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來節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為基礎,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的影響,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因此,低碳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或經濟問題,它涉及經濟、社會、環境、國際等綜合性問題,任何國家單獨發展低碳經濟也不能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低碳技術也不可能由單個能源部門、單個國家或單個地區獨立研發和推廣;以實現全球生態平衡為宗旨的低碳經濟模式,更需要全球所有國家、所有群體的共同探討。
低碳經濟是為適應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旨在減緩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提高人類發展水平,同時兼顧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是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但是,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仍將面臨著高碳排放的約束,這些約束和挑戰意味著中國必須結合國情,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
日本學者茅陽一認為人口、人均GDP、能源強度等是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人多,就意味著碳排放必然要多。龐大的人口規模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大挑戰之一。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人口仍將保持低速增長的態勢,估算到2020年中國達到14.8億。除人口數量對環境和溫室氣體排放產生影響外,人口質量和結構也會對低碳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更高的生活質量、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城市化的生活模式等將會使得人均碳排放水平不斷上升,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當前中國社會老齡化速度加快,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1.67億人,約占世界老齡人口的24%,并邁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也對能源服務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未來中國民用生活能源的消費總量將進一步增加,在現有模式下的能源結構和鎖定效應導致的能源利用效率,將對低碳經濟發展構成挑戰。
中國人口基數大、發展水平低、人均資源短缺等特點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因素。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費量和經濟發達水平有明顯相關關系。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達到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水平意味著人均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達到更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還沒有既有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的人均能源消費量的先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還要持續增長,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將使中國面臨開創新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挑戰。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比重遠高于發達國家,而且,中國產業結構迅速向重型化發展,重工業占整體經濟的比重不斷增加,而重工業的單位能耗遠高于輕工業。工業是中國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門,而其中的高耗能產業則是能源消費的主要消耗部門。對高耗能產業能源消費情況分析表明,鋼鐵、化工、建材水泥、電力、采掘、有色冶金等高耗能產業是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2005年這七個行業增加值僅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7%和GDP的15.6%,能源消費量卻占工業能源消費的64.4%和總能源消費的45.6%。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會在相當長時期內占主導地位。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工業也必將在正在快速工業化的中國占主導地位。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生產性碳排放尤其是工業生產性碳排放仍將持續增長。生產性碳排放具有很強的鎖定效應,為避免生產性排放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難以消除的影響,中國在未來一段時期應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形成合理的能源工業模式,為后期的減排創造良好的生產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07年世界平均城市化率達到50%,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超過了80%。1991年中國城市化率不足30%,2007年已超過45%,眾多研究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有可能達到65%。由于城市化通常會帶來排放量的增加,中國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一步推進過程中必將面臨巨大的減排壓力。
隨著能源消費的增長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運行,城市的能源消費量會顯著上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還會促進產生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鋼鐵,同時,對交通體系、醫療衛生、管道設施、城市綠化等各種公共服務設施都產生更大的需求,相關設施及建筑的建設和運行、維護都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中國大拆大建、不合理的城市規劃等所促成的城市化進程是造成鋼鐵、水泥、建材等高耗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另外,加速城市化進程本身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住宅投資,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費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工業化國家,其消費模式具有相對固定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為代表的高碳排放增長模式,和日本、歐盟為代表的低碳排放增長模式,說明在經濟社會工業化過程中,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模式具有某種鎖定效應。中國當前的碳排放具有向高碳排放模式發展的趨勢,高耗能產業也隨之超速發展,這對未來的碳減排構成巨大挑戰,更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
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增長方式對能源需求及其相關的碳排放有很大的影響。內涵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注重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降低對能源的依賴程度,經濟的發展建立在提高技術和工藝水平,降低能耗的基礎上,要求能源大額清潔、高效利用,以能源結構的優質化作為經濟不斷發展的驅動力。外延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靠數量的擴張,靠粗放式的重復建設,靠低效率的能源消耗和鋪張浪費等粗放型的生產來刺激經濟增長,短期內可能會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是以犧牲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的短期行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也是低碳發展的驅動因素。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國的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仍然很低,能源效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也低于主要發展中國家,造成中國長期的發展是以過度的能源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式增長,一定程度上技術落后的過剩產能、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鎖定效應,從而導致中國的發展軌跡偏離了內涵式發展的路徑。另外,中國的技術落后不僅表現在化石能源消耗上,還體現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滯后上,中國的能源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發達國家的技術選擇和其轉讓的技術,從而導致中國能源產業的發展承擔著高昂的專利費,發展路徑也受到限制。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氣候友好技術上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在低碳技術上總體落后于發達國家的狀況沒有得到改變。工業化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工業化中期重工業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從而帶來能源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對鋼鐵、水泥、化石能源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是一條歷史規律,這條規律很難打破,除非有新技術路徑的選擇,否則工業化完成之后,會形成高碳排放的鎖定路徑,造成長期的大量能源消耗。當前中國技術路徑下的能源消耗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短期內急速的經濟發展使得在極短的時間內無法擺脫過去高能耗技術路徑,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本身技術創新的缺乏,西方國家經過近100年才形成當前高效率的產業結構,而中國缺乏相應的技術積累過程,創新機制也十分落后,改變這種不利狀況需要循序漸進的人才積累、知識積累和創新機制的改革。
市場化是指經濟制度的一種變遷方向,沿著這個方向,個人擁有更多經濟自由,社會更多地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則更少地直接干預經濟,形成充分競爭的高效率資源配置機制。主要包括市場定價機制、競爭和產權制度三個方面。總體而言,有效的市場化改革會推動技術進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能源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化改革有力地推動了資源配置結構的合理化進程,能源體制改革優化了能源資源配置結構,提高了能源效率。中國整體市場化改革與能源市場化改革共同推進了能源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了能源技術進步,改善了能源消費結構和生產結構。但是中國整體市場化改革和能源市場化改革遠沒有完成,政府能源價格管制措施、能源生產銷售的限制措施、能源進出口的限制等政府干預造成現行制度存在缺陷,不能更合理地反映能源供需狀況,不能更合理地推動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也不能更合理地推動能源技術進步,妨礙了能源效率的提升。現行的能源制度下,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會不斷上升,占世界碳排放的比重也會逐步增加,到2050年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會對中國的國際地位造成嚴重影響。
中國是世界少有的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盡管中國的能源結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呈現不斷優化趨勢,但是煤炭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仍占絕對主導地位,2007年中國一次性能源消費量中煤炭占69.5%,遠高于其他國家比重。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僅占29.24%,而中國的煤炭比例高達70.23%。煤炭的單位消耗排放系數在主要的礦物燃料中最高,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數據,2008年中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占全世界的比例為17.7%,而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占世界的21.8%。發展中國家中,盡管印度的能源消費結構也是煤為主導,但是對煤的依賴程度要遠低于中國,而且今年來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快速上升。巴西則受益于豐富的水電資源和生物燃料,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例很低。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難度很大。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中國能源消耗將進一步增加,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55-60億噸標準煤,是2007年水平的兩倍多,如此大幅的增長,將給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帶來很大的壓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多,意味著中國環境狀況很可能得不到根本性改善,將對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威脅。
提高能源效率,等同于同樣的產出減少了能源消費,從而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影響能源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能源結構、電源結構(發電能源構成)、企業規模、裝備水平、節能技術、原料路線、能源質量、資源再生等。根據調查,中國天然氣的平均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的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與1990年的能源消費結構相比,2007年由于石油、天然氣消費比重的提高,二者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了6.9個百分點,煤炭消費量下降了6.7個百分點。技術進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動因。在能源消費部門,通過技術進步可以促進產業部門效率的提高,降低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提高節能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能源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未來改進潛力仍十分巨大。提高能源效率不僅要改善能源產業結構,更新改造現有能源使用效率,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成合理的能源產業結構,改善能源產業效率,更要改善國民經濟中其他部門的生產效率,降低各部門能源消耗強度,提高能源消費效率。中國以煤為主導的能源生產結構和社會資源節約意識淡薄妨礙了能源效率的改進,不合理的能源體制也無法對能源效率的改進形成激勵機制,無法對節約能源形成合理的約束機制。因此,未來提高中國能源效率仍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經濟發展的高耗能、高浪費、高污染的特點短期內很難消除。
中國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快速增長,并不僅反映國內的旺盛需求,同時也與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有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一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被轉移到中國,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的能源資源。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位于產業鏈的低端,出口貿易的55%以上來自加工貿易,附加值低,而且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占較大比例。2005年中國與生產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約有6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約有2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于凈出口商品價值鏈中的生產和運輸環節,據此計算,2005年中國與消費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約有5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因此,國際貿易的發展是影響未來排放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中國經濟50人論壇課題組的計算,1950年-2005年中國累積國內實際排放占世界累積碳排放總量的比重雖高達10.19%,但是中國累積消費排放僅占世界累積消費排放總量的6.84%,這意味著中國約三分之一的國內實際排放是由他國居民既有消費引起的。英國Tydall氣候變化中心研究公布的研究結果認為,2004年中國凈出口帶來的碳排放占其全部碳排放總量的23%。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比重達58.2%,但是FDI投資的主要領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技術水平不高的夕陽產業,并不利于中國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向低碳經濟轉變。
作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消除貧困是當前的主要任務,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導致更多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仍將呈現上升趨勢,這不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同時也意味著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承擔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如果中國未來走西方國家高能源強度的發展道路,不采取有效措施節能措施減少能源消耗,不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降低或延緩二氧化碳排放,不僅不利于自身發展,也難以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發展中的大國就承擔減排義務主體的爭論始終是最主要的矛盾。隨著2012年京都機制截至日期的臨近,關于后京都時期國際氣候制度如何繼續發展的國際爭論愈演愈烈。發達國家認為《京都議定書》已規定其減排義務,并且付諸實踐,因而要求主要發展中國家在下一階段的減排機制中承擔減排義務。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雖然人均排放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排放總量龐大,這使西方國家強烈要求中國承擔減排義務。
〔1〕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
〔2〕林伯強,劉希穎.中國城市化階段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和減排策略[J].經濟研究,2010(8).
〔3〕袁富華.低碳經濟約束下的中國潛在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0.8.
〔4〕史新峰編著.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2.
〔5〕樊綱等.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
〔6〕世界銀行.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氣候變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6.
〔7〕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科學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