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翔徐愛軍
(1.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江蘇 210093;2.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江蘇 210046)
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諸要素中,保障標準是一個核心問題。所謂保障標準,是經過測算而得出的一個金額。它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是否給予救助的標準線,人均收入低于此標準的城鄉居民需要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予以救助;二是對低保戶補助程度的標準線,即通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使得低保戶的生活水平達到這一標準。由此可見,保障標準反映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
江蘇省規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確定是由各縣(市、區)民政部門會同當地財政、農業、統計、物價等部門,按照維持當地居民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需要,并適當考慮水電、燃煤(柴)及未成年人的義務教育費用等,同時考慮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提出保障標準方案。2006年出臺的《關于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的通知》(蘇政發[2006]137號),明確要求城市以省轄市為單位,農村以縣(市)為單位,分別依據當地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20%-25%的比例,綜合確定當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原則上城市不得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農村不得低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經過幾年的運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是否達到了維持城鄉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要求是一個需要進行評價的問題。
對基本生活需要的衡量是對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評價的前提?,F有的測算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方法主要有市場菜籃子法、恩格爾系數法、生活形態法、收入比例法、馬丁法、數學模型法。市場菜籃子法是早期確定貧困線和保障標準的方法,但是在市場菜籃子法中,食品清單和非食品清單的確定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和爭議,近年來已很少使用。恩格爾系數法操作比較簡便,但由于受價格、地域等因素的影響,恩格爾系數的確定比較困難。生活形態法的缺點是“生活形態”是一種主觀感受,用來作為保障標準的制定依據缺乏科學性。收入比例法的最大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只考慮到收入水平而沒有考慮到個人的具體需求,所以只能粗略估計貧困狀態,計算的貧困線是不準確的。而“馬丁法”需要大規模的住戶調查資料,數據獲取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計算過程也相對復雜,耗費的成本比較高。
本文采用擴展線性支出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來測算江蘇省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進而對江蘇省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進行評價。擴展線性支出模型法是一種數學模型法,其優勢在于:首先,把消費分為食品、衣著等八大類,通過劃分大類的方式避免了市場菜籃子法等方法的食品和非食品清單代表性不足的缺點;其次,擴展線性支出模型在計算基本消費需求時,除了食品、衣著等維持基本生存的消費之外,還包括了醫療、教育等發展性的消費,涵蓋了人的所有消費需求,同時把居民的各項消費支出看作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行為,從而能夠全面地反映居民的消費狀況;再次,模型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統計年鑒,所選用的消費金額這一指標將價格因素包含在內,使所得結果更加客觀準確;最后,擴展線性支出模型能夠科學地確定不受收入影響的“基本消費需求”,計算結果可以直接作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制定的依據。
正因為擴展線性支出模型在測算消費行為方面的優越性,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唐立健等(2005)利用擴展線性支出模型測算農村居民合作醫療的支付能力,韓兆洲等(2007)運用擴展線性支出模型來測算我國最低工資,陳丹等(2009)運用擴展線性支出模型測算農村居民灌溉水價承受能力,李永才、梁江(2010)利用擴展線性支出模型來制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張文愛(2007)、張潔穎、厲英珍(2007)、吳薇(2010)等基于擴展線性支出模型研究了居民的消費結構問題。
擴展線性支出模型基于兩個基本假定:首先,某一時期人們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量取決于這段時期人們的收入和各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其次,人們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都是由“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兩部分構成,基本需求部分與收入水平無關,只是為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非基本需求部分卻取決于滿足所有基本需求后的“剩余收入”和消費者的偏好。
假設將人們的消費支出可以劃分成n類,則各類商品的消費支出的擴展線性支出模型的函數表達式為:

其中,Vi是第i類商品或服務的消費支出,pi和ri分別為第i類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和基本需求量,bi為邊際消費傾向,為總的基本需求支出,Y為收入水平是滿足最低消費支出的剩余收入,這部分收入以固定比例bi用于各種商品或服務之間。對于截面數據,(piri與是常量,可以令

則(2)式可以化簡為

在《江蘇省統計年鑒》中,有不同收入組居民的不同商品或服務的消費支出情況,即由于(4)式中的Vi以及Y已知,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計(4)式中的ai,bi(i=1,2,3,…,n,共估計n個方程)。
估計出aibi之后,將(3)式兩邊加總求和,可以得出總基本需求支出

各項基本需求支出的表達式為

通過模型構建過程可以看出,擴展線性支出模型通過分析商品消費額與收入的關系,得出與收入無關的基本消費需求,其結果可以作為評價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依據。
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對家庭收支情況調查資料,將農村居民的收入分為五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將城鎮居民的收入分為七組:最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分為食品支出、衣著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交通和通訊支出、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醫療保健支出、其它支出等八項。與城鎮不同,農村居民的支出指標有總消費支出和現金支出兩個統計指標,由于農村經濟存在一定的自給自足的現象,農村居民的總消費支出和現金支出并不相等,本文采用總消費支出計算農村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是總消費支出反映了農村居民真正的消費需求,能夠為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最真實的依據;二是低保戶自給自足的消費部分可以算作農戶的收入,在計算補差的時候去除①補差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另一個要素,是指具體補貼給低保戶的資金數額。因為低保戶也有一定的收入,所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提供的補助資金是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低保戶的收入之間的差額部分。即:補差=保障標準-低保戶收入。。本文選取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和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收入指標,具體數據來源于2007年-2010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其中2010年江蘇省農村居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費支出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據2007年-2009年《江蘇省統計年鑒》的數據,利用StataSE10對(4)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相應的參數值,如表3和表4所示。
根據表3和表4,可以看出作為邊際消費傾向的bi的顯著性水平比較高,而少數ai不顯著,但是考慮到估計值是要起測算基本生活水平的作用,而不是用于檢驗,因此盡管少數ai不顯著,仍接受。整體來看,模型還是合適的。由此,根據(5)式可以得出2006年-2009年江蘇省城鄉居民的人年均基本消費需求如表5所示。
在測算出城鄉居民的基本消費支出之后,本部分對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評價。從表6中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標準未能滿足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基本消費支出。滿足率,即保障標準占基本消費的比率在40%-70%之間。

由此,需要探討現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制定方法的合理性。江蘇省自2007年以來實行的是依據當地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20%-25%的比例,綜合確定當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這一方法來源于國際上的收入比例法,收入比例法認為大多數國家的社會救助標準相當于社會中位收入或社會平均收入的1/2或2/3,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采納其社會中位收入或社會平均收入的1/2或2/3作為保障標準。

如前文所述,該法簡單易行。同時,由于受助者得到的救濟金額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收入同步增長,可以建立起一種低保標準的自然增長機制,使得低保戶也能夠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但是該方法的缺點是只考慮到收入水平而沒有考慮支出需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應當直接以居民的支出需求為參考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而不是以人均收入這一間接的指標來計算。此外,就江蘇省而言,采用居民人均純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20%-25%作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本身也低于收入比例法的國際一般標準,采用這樣一個比例,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綜上所述,以收入為依據所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未能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因此,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時,應基于滿足城鄉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則,通過擴展線性支出模型計算得出城鄉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結合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作為下一年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預測值。假如下一年出現了物價上漲過快的情況,可以采取價格補貼或者增發一個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措施。盡管考慮到政府財政的限制,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較為困難,但是應該認識到,滿足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衷,也應當作為保障標準制定的原則。在當前情況下,可以逐步提高保障標準,直至保障標準能夠滿足城鄉居民的全部基本消費支出。
〔1〕唐立健,沈其君,鄒鳴飛等.農村居民合作醫療的支付能力[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3).
〔2〕韓兆洲,魏章進,高培.我國最低工資統計測算模型研究[J].統計研究,2007(8).
〔3〕陳丹,陳菁,陳祥等.基于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農民灌溉水價承受能力研究[J].水利學報,2009(12).
〔4〕李永才,梁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重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
〔5〕張文愛.基于ELES模型的四川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7(5).
〔6〕張潔穎,厲英珍.浙江、湖南兩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比較:基于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分析[J].消費經濟,2007(2).
〔7〕吳薇.基于ELES模型的吉林省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比較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
〔8〕劉博雅.基于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分析[J].經濟前沿,2009(5).
〔9〕閻紅梅.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測定方法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