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靈珅
經濟全球化視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對策
● 王靈珅
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時代變遷對高等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對于在經濟全球化情況下加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積極意義。
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管理;對策
1.人才競爭的全球化必將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現實中高層次人才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現象已愈發嚴重,這表現為國內高層次人才為追求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優良的科研環境,傾向于向國外發達國家流動,而且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留學的人員迅速增多,但學成后回國服務的人員比例很小,造成發展中國家人才奇缺而影響其經濟發展,進而更加難以物質回報來吸引和留住人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應對人才競爭全球化產生的惡性循環,加快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步伐,可以說人才競爭的全球化為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提供了動力,成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良好機遇。
2.世界優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利于豐富我國高等教育內容。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多元化,使世界上各個國家、民族享受到文化多元化的繁榮。文化多元化,利于各個國家廣泛吸收世界優秀文化,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利于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世界文化的建立。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國家來說,世界優秀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豐富我國高等教育內容。高校通過優化專業設置,適應日益擴大的國際經濟交流和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的需要,努力培養出具有多方面知識能力的優秀人才。
3.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進將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能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涌向世界各國。我國在高等教育方面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和不足,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成功在于其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條件下,資源要素的世界流動性允許這些先進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被我們快速吸收和利用,從而成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1.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一定困難。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飛速發展起來的網絡教育、遠程教育密切了各國高等教育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但實際上國際教育資源在各國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少數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和文化資源上占有絕對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在教育資源分配中的地位十分被動,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占有教育資源方面的差距將越來越大。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狀極大地阻礙了我國對教育資源的獲取和利用,降低了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效率,增加了高等教育發展的難度。
2.教育市場的激烈競爭使我國高等教育背負競爭壓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教育市場的激烈競爭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國內教育市場上,生源的國際流動、跨國辦學的快速興起,使我國高等教育市場面臨直接被瓜分的危險;第二,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為爭取更大的潛在生源,世界各國極力爭奪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的發展空間。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國高等學校既要保證自己在國內高等教育市場中的有利地位,又要努力爭取在國際高等教育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國內高校的整體辦學質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客觀存在,加重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壓力。
3.西方教育的進入和我國文化服務業的開放使高校的思想教育面臨嚴峻考驗。隨著西方教育的進入,西方文化產品的大量涌入,大學生有可能更多地接觸世界多元文化,但隨之產生的還有國內大學生價值觀受到西方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有可能造成思想觀念的劇烈沖突。大學生是未來直接參與到國家社會、經濟建設上來的重要力量,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關系到民族發展的未來。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紛繁復雜的外來文化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1]
轉變政府的直接管理為宏觀調控,逐漸增加高校的管理自主權,引入市場因素促使高等教育服務社會功能有效性的提高,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集中領導和分級管理。第一,適當收縮政府職權,改變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從直接管理變為引導、協調和監督,把人、財、物的管理權力逐漸下放到高校,從而實現辦學重心下移,這樣不僅增加各個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而且也使教育主管部門擺脫具體事務,能夠專心處理高等教育的宏觀發展問題;第二,實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級管理,使中央、省、市、自治區等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參與到高校的發展和建設中來,其中以省級政府為主,采取各種形式的共建共管,改變高校原先的單一隸屬的情況,增強高校適應地方社會的能力;第三,在高校中,實現教學為主、管理為輔,將主要精力放到教學上來,真正凸顯高校在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等方面的社會作用,并成立一個單獨的監管機構,對高校的行政、教學等方面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
加強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構建知識信息共享平臺,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在互聯網絡基礎上建立一個知識信息共享的技術平臺,從而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發展速度,這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而且也能夠在國際教育市場中快速獲取競爭的主動權;其次,構建高校的學習共同體。知識管理最初需要學習知識,這種學習不僅是個人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團隊的學習,高校作為知識產生、傳播、創新的重要基地,要實現真正的知識管理就必須建立學習共同體,從根本上提升其整體知識素養和競爭力;最后,注重高校整體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明確高校的發展目標,使高校內的每個教師和學生都明確高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以產生共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高校內團隊精神的培養,促使大家發揮創造性勞動,在教學和科研上實現由個人創新轉變為群體創新的良好局面,從而在整體上提升高校的知識創新能力。[2]
根據全球化的要求調整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課程的調整和改革不僅是指課程內容的更新,而更應該是注重課程的教育功能及其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所以高校課程不應一味強調分化,而是應該注意課程的綜合化。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應該注重語言課程教育,滿足我國同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需要,而且還應該注重設置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的研究性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期能夠在未來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在調整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方面,經濟全球化要求高校培養國際型人才。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在進一步加強思想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精神;要在幫助學生吸收優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時,注重對多元文化的吸收,以使其在未來能夠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
經濟全球化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價值,而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銜接,則是需要市場的調節作用來實現的,因此,我國高等教育應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建立和不斷完善我國高等教育市場體制。一方面,推進高等院校合理市場化,促使高校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科技開發和社會服務等活動,從而可以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使高校能夠找準自身辦學定位,形成辦學特色,打造品牌專業,使高等教育具有更明確的針對性,進而在激烈競爭中發揮更有效的社會服務功能。另一方面,著力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高等院校,以確保我國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1]毛亞慶,蔡宗模.全球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09,(19):21-25.
[2]溫淑云,周增桓.試論高等教育管理創新[J].管理觀察,2009,(7):189-190.
王靈珅/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