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丹,肖唐金
(1.南昌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2.貴州民族學院 外語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論大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和聽說微技能培養
田 丹1,肖唐金2
(1.南昌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2.貴州民族學院 外語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語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際,而交際主要是通過聽說實現的。針對現今大多數學生注重筆試,聽說能力較差的情況,有必要根據交際理論,進一步分析研究聽說微技能,并將其科學地運用于教學實踐,優化課程設計,培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語言交際能力;微技能;聽說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知識課,也是一門技能課。大學英語的教學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應努力為學習者創造近乎真實的交際場合,讓語言學習者盡可能多地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使學生從中掌握如何運用目的語,并進行交際的語言能力。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能力體系。它無法通過使用純粹的語言規則獨自進行,它包括若干聽說微技能。因此,我們應從語用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入手,全面深入地分析語言交際能力中所蘊含的各種聽說微技能,這樣才會使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更加科學化,使教學目的具體化。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得以提高。教育部2007年在其指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1]”。這說明,大學生學習的目標是為了能夠使用英語,那么,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也只能是培養英語交際能力。我們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能夠用于表達實際意義的語言能力,而不僅僅是理解主題意義的語言能力。只有當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成為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我們的英語語言能力教學才會有意義。
Bachman(1990)提出了“交際語言能力”,他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以及能在特定情景的交際環境中,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他的語言交際能力模式主要涵蓋了語言的組構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2]。語言交際能力包含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必要組成部分。語言交際能力的實質是意義上的交流。因此,要進行交際,只具備語言能力是不夠的,它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功能意義。也就是說,話語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不斷地把它同之前的句子以及后面的語言在目的上聯系起來,成為一個交際活動的有機部分時,才會產生交際意義。語言的交際意義是在相互作用中產生的,通過這種交互作用,不斷地在句子之間建立聯系以理解或表達意義的能力就是交際能力。
至于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主要方法是營造英語學習環境,創造近乎真實交際的場合,為語言交際創造條件和機會。大學教師應將自然、真實的交際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機會運用語言能力去完成某個任務。設法將教室變成交際場所,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采用真實、有趣的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要求,讓語言學習者從交際功能和言語對象的不同角度出發,使學生從動態的語言交際環境中掌握語意、詞匯、語法等語言現象,讓學生從中掌握如何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語言能力是教出來的,但語言交際能力卻是練出來的,只有講練結合才能使學生掌握英語聽說技能。
英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通過小組活動這一系列具有社會相互作用性質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小組討論中,為了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學生必須盡可能多地使用語言能力清楚地表達并理解語言意義,但是,由于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使得學生之間在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著較大的信息差,也就讓小組討論具備了語言交際的真實性。為了彌補信息差,小組成員就必須相互協商,使語言學習者從被動灌輸語言知識的對象變成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大大加強了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語言的交際能力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有機整體。作為整體的言語技能又可分為聽說讀寫四個分項技能,亦稱為大技能(Macro-skills)。每一種分項的技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影響,共同發揮作用。換句話說,要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必須從訓練聽說讀寫這四項分技能入手。英語語言學家John Munby在其所著的《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一書中,提出了微技能的概念。即是把聽說讀寫每一個分項的語言技能再細分為更小的語言技能。如閱讀技能就可分解為摘取要點能力、略讀能力、查閱能力和理解句內關系等微技能。因此,微技能是聽說讀寫各項大技能的內核,熟練掌握了各項語言技能中的微技能并使之融會貫通便可具有較強的語言交際能力。換言之,要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需要依靠微技能的訓練來獲得。
所以,大學英語教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主要就是對學生進行微技能訓練。根據培養目標,確定需要提高的分項技能,再確定該項能力所包括的微技能,然后再按照這些微技能組織教學活動,通過微技能訓練,提高聽說讀寫分項能力,最終實現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總體目標。這就是微技能教學的基本概念。
然而,目前大學生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大多數學生只注重筆試,而忽略了聽力和口語能力。語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際,而交際主要是通過聽說實現的。在英語口語交際過程中,學生往往存在對詞義的語境判斷差、猜字的技巧低、主要內容和重要細節抓不住等問題。聽和說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聽是說的前提,只有聽得懂才能說得出,聽不懂也就談不上說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差,他們害怕運用英語進行溝通時會出錯,變得焦慮和緊張,總是處于不自信、消極的心理狀態;更不懂得如何使用英語進行有效的雙向交流,除了英語語言能力外,缺乏副語言手段和交際策略的運用能力。過多地強調英語讀寫能力,讓大學生對英語形成了一種聽不懂、說不出的“聾啞英語”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使學生真正達到為交際而學,就有必要弄清英語聽說能力的各項微技能,并制定科學有效的聽說訓練策略,培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作為英語口語交際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聽力訓練的方式各種各樣,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施聽說微技能的訓練呢?Chaudron和Richards(1986)從聽者的角度,指出聽者通常采取兩種信息處理的方式,即“由上而下”的信息加工(top-down process)和“由下而上”的信息加工(bottom-up process),并對此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他們認為,“由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就是聽者運用其背景知識對語言進行理解;“由下而上”則是指聽者運用語言知識對所聽到的語言信號由低層向高層進行處理,最后達到聽懂言語信息的目的。
1.語音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提高聽力首先就要過好語音關。發音不準,會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所聽的內容。許多學生平時不注意單詞的正確讀音,甚至想當然地發音、不會發音,當聽到同一單詞的正確讀音時,自然就聽不懂。語音方面的微技能訓練要求包括:學生能夠發音準確,能辨別弱讀、同化、連續、音素的省略,掌握失去爆破、聲音的輕重和語調變化等方面的技能。
為此,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精聽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地提倡聽懂大意。對聽力的技能訓練,可采用單詞提示的方法,即把聽力材料中可能出現的短語、多音節詞和新詞寫出來,讓學生逐句逐段地聽。也可以讓學生聽簡單的英文歌曲,并讓他們完成歌詞填空題,或讓學生跟唱;或是讓學生聽英文童謠、小詩,讓學生模仿練習語音、語調和節奏,幫助學生領悟英語發音中同化、爆破、連讀等多種發音技巧;還可以啟發學生模擬英文電影的片斷,模仿語氣、語調,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聽音微技能訓練后,在辨音能力有明顯進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2.捕捉重要信息是聽力理解的首要任務,遺漏了重要信息就不可能聽懂講話的基本含義。針對學生捕捉重要信息能力差的問題,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在正常的口語交際過程中,是不需要,也不可能逐字逐句地完全掌握交談對象的全部講話內容的,往往只需要抓住關鍵詞組就可以了。所以,只需要記住部分重要詞組或單詞即可。另外,要教會學生通過辨別說者話語中的重音詞以辨明哪些信息是說話人主要想表達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從而達到捕捉重要信息的目的。這種有意識地利用辯識重音詞以捕捉新信息的方法對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聽力微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設法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圖式來培養他們的預測聯想能力。可以說,預測能力是聽力理解的一關鍵因素,在整個聽力理解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預測,就是聽者在聽話聽音過程中,能夠通過已有的信息或者根據以往的經歷來猜測將要聽到的信息的可能范圍,從而避免聽者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每一個單詞、短語或句群上。例如,學生可利用會話合作原則推測說話人的會話含義,這樣,聽者就可以減少記憶負荷,提高聽的效率。預測行為,不僅存在于說話人的話語輸入之前,而且應該貫穿于說話人的話語輸入的整個過程之中,聽者對漏聽的內容也可根據已捕捉到的語言信息進行合乎邏輯的猜測、分析和推理,從而猜出漏聽的內容。如,在連貫的交際話語中,特有的詞匯群會反復出現;一些特定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等信息,往往能夠幫助聽者補充出一些漏聽的信息。
聽說微技能訓練往往顯得耗時、費力。學生時常表現出情緒緊張、焦慮、泄氣等心理負面情緒。對此,教師需要有極大的耐心,激發學生的自信,喚起他們聽下去、不斷聽的勇氣。通過多種聽力微技能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聽的過程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聲音信號,從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當學生最終能成功復述原聲錄音的句子時,他們將會感到一種步入坦途的快慰。
說話能力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它包含一系列微技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實質上是培養學生語言動作熟巧、語句生成、形成言語交際動機和話題、語義連貫、語言手段選擇和交際策略等各“微技能”的綜合能力。當我們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有計劃地把這些微技能組織到教學中進行訓練時,就能使口語教學過程科學化,教學目標更加具體。
我們知道,語言作為交際工具,是一個具備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完整系統。說者需要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根據不同的交際情景,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這離不開說者的語言能力。這一語言能力系統應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微技能。
1.語言動作技能與熟巧。如果口語交際者沒有具備英語語音、詞匯、語法一系列基本語言動作技能,就根本不可能在交際中獲得運用目的語的能力。語言動作技能必須通過不斷地練習而形成,并進一步轉化為“自動化”的言語動作系統。只有通過模仿練習、以及反復操練,這些動作技能才能逐步轉入“自動化”、達到熟練的程度。
2.語言生成能力。即使口語交際者具備了基本語言動作技能,也不一定能進行有效的合乎情景的會話交流。因為,交際中的語句往往不是過去所學語句的簡單重復,而大多是說話者根據新的情景創造出的新語句。所以,語言生成能力是成功的口頭交際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這些微技能反映了說話者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社會約束,有關言語的社會規則方面的知識涉及語言的語用能力系統。
1.言語交際動機的形成。說話者有必要掌握語言在交流中所能發揮的各種功能,以及相應的表達形式。奧斯汀(J.L.Austin)根據講話的方式和意圖,把言語行為分為五類:(1)對事物作出判斷,例如估計、評價和推斷;(2)行使權力或施加影響的言語行為,諸如任命、表決、勸告、命令、警告等;(3)說話者需要承擔某些義務的表白,如保證、允諾、宣布意圖等言語行為;(4)表達諸如祝賀、道歉、慰問或挑戰等的言語行為;(5)表示對某事所持態度的言語行為,諸如讓步、爭論、答辯、假設、推測等。
2.語言手段的選擇能力。美國的海姆斯(D.H.Hymes)認為,學習語言不僅是要學到語法語言能力,而且要學會區別“什么時候,什么場合講什么話,以及對誰講與怎樣講”等能力。因此,口語交際者應根據語境的變化來調節語言的表達方式,以保證交流的得體和清晰,使之能讓聽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語言表達方式的靈活轉換和調節有賴于說者一定的語言能力和足夠語言材料的掌握。
3.語義連貫能力。為了保證口語交際活動能順利而連續地進行,交談雙方都必須善于利用前面話語的語義和句法信息以維持話題的連貫性。美國學者格賴斯(H.P.Grice)提出交際中的“合作原則”,他認為交談雙方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使話題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假如答非所問、互不連貫,談話就無法進行。
交際策略的概念最早是由Selinker在論述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時提出的,是一種重要的語言運用的應變能力。它是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掌握有限而無法表達某些信息的情況時,為了克服同他人交流的障礙而采取的語言或非語言的策略,以彌補詞匯或語法的貧乏。交際策略的使用也就是交際中的說者為了維持交際及提高交際效果而采取的各種策略。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交際策略開始和教學聯系起來。大量研究表明交際策略是具有可教性的。西方學者(Naughton,2006;Maleki,2007)曾提出策略能力是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得體有效的交際,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策略能力。根據Faerch和Kasper的研究,成就策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識表達原有的交際意圖[3]。國內關于交際策略的研究相對較晚。一些研究者如高海虹(2000)等人也開始研究交際策略的使用情況并證明交際策略培訓可以幫助中國二語習得者克服交際困難,提高英語口語能力。
國外對于交際策略分類的界定標準不一,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A)以Tarone為代表的交互策略模式:回避、轉述、母語借用、求助、模仿與手勢語。B)以 Faerch和Kasper為代表的心理策略模式。Faerc和 Kasper(1983)指出學習者的語言輸出過程包括計劃階段和實施階段。當學習者無法實現原始計劃輸出語言時,會有兩種選擇:一是采取成就策略:指學習者尋求諸如母語策略、過渡語策略、非語言策略和求助策略等解決途徑;二是采取縮減策略:主要指學習者繞開障礙、回避困難,包括形勢縮減和功能縮減。C)Bialystok根據交際策略所依賴的知識來源將策略分成兩個主要類別:借用策略(基于第一語言的策略)和轉述策略(基于第二語言的策略)。
大學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利用課堂小組交互的口語交際形式,給學生分配一些超出他們現有語言知識水平的任務,有意識地在學習者之間造成一定的信息溝,激發學生的交際策略需求。在培訓交際策略時,教師應該將策略明晰地呈現給學生,并以隱性方式將策略訓練滲透到小組課堂討論。交際策略的使用能在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和未知的語言應用實踐之間搭建橋梁,以提高學生口語的自然性和流利程度,幫助他們克服交流障礙,提高交際能力,增強交際信心,克服焦慮感。
總之,綜合運用聽說微技能培養方法,有助于學生靈活熟練地使用目的語,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當然,提高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將語言知識學習與語言技能訓練和交際策略運用緊密結合,重視不同層次上的聽說微技能的訓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克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以發揮教學的最大綜合效應,保證外語教學任務的最佳完成,切實提高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Z].教高廳[2007]3號,2007年 7月 27日印發.
[2]Bachman 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Faerch C,Cx Kasper.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M]. London, United Kingdom:Longman,1986.
[4]Tarone E.“Consciou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A].In H.D.Brown,C.A.Yorio& R.C.Crymes(eds.).On TESOL 77 [C].Washington,D.C.:TESOL,1997:194- 203.
[5]Faerch C,Kasper G.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3.
[6]Bialystok E.“Some Factors in the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A].In C.Faerch & G.Kasper(eds.).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C]. Harlow, England:Longman,1983:100- 118.
G642
A
1674-5884(2011)10-0125-03
2011-07-11
貴州省優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資金項目《貴州高等院校學生英語交際親和力與英語考級能力培養》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09(110))
田 丹(1978-),女,貴州貴陽人,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外語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責任編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