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曉宇 郭金林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
● 譚曉宇 郭金林
農村職業教育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提供有效勞動力資本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從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入手,進行農村職業教育職能的拓展、城鄉公共教育資源統籌使用政策的建立,多渠道教育資源投入機制的實施等多方面進行對策研究,從而充分發揮農村職業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保障作用。
農村職業教育;教育職能拓展;職業教育公益性
在中國當前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問題備受關注,為“三農”服好務,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歷史性任務,是黨中央在新時期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完善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體系。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缺位,使得城鎮化進程中缺乏充足的人力資本。因此,如何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快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轉型,更好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成為我們今后應關注的重點和關鍵。
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迫在眉睫,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進程中的農村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目標定位存在偏差,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引導下,農村職業教育把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職業教育多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從“主要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基本上轉變為城市輸送勞動力的“就業教育”,改辦面向城市用工的機械、電子等專業,為城市輸送勞動力成了農村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而農村職業學校的涉農專業紛紛停辦,尤其缺乏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農民的培訓,缺乏青年農民、種植大戶、農村經紀人等新型農業科技培訓、從事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和深加工培訓,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思路,既要加強農村非農產業人員的培訓,增強城鎮化進程中農民進入二、三產業的競爭力,同時也要加強新型農民農業技術能力、經營和管理能力的培訓,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全面多方位的農村職業教育。
農村城鎮化的進程是勞動力人口、資本、產業布局向城鎮集中的過程,必然改變著職業教育在農村城鎮的布局、結構及規模。我國職業高中分布在城市、縣鎮、鄉村的比例1985年是23.26:23.53:53.21,而到2002年三者的比例是43.63:42.05:14.32,而同一時期的三者在校生結構也從35.77:22.33:41.90變為46.51:42.82:10.67,從以上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出,城鎮化進程使得職業教育資源不斷地向縣鎮、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影響著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教育內容選擇也發生著變化,二、三產業的專業設置比例上升,而且城鎮越大,第三產業的專業比例就越大;教育內容的選擇也越來越加大了職業技能培訓的份額,城鎮化水平越高,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就越大;另外專門化的高等職業院校均集中在城市,其規模也隨城市規模的擴張而不斷加大,更導致了職業教育在農村的供給減少,需求支撐能力減弱。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來自于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教育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農村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農技人才,尤其是能夠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人才,但是由于農村城鎮的基礎設施、生活條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訊、娛樂和再教育條件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缺乏,具有高學歷和具備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農村城鎮就業,而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日益擴大的職業教育需求又無法得到滿足,從而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教育需求與農村教育資源承載力之間突出的供需矛盾。
1.完成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縱向銜接,實現教育對象多元化
目前我國的農村教育違背了農村智力和資源的“雙開發”與“不可分離性”規律,農村青年初高中畢業后沒有職業技能的支撐,難以適應農村經濟活動,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更是難上加難,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門”已成為農村教育發展的巨大障礙。但發達國家已在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方面形成了有效的銜接,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如在德國,中學畢業文憑者要成為農場主,必須參加兩年以上“雙元制”的職業培訓,并獲得畢業文憑,才能得到政府提供的政策優惠和資助。
因此,從職業教育與城鄉統籌發展之間的關系看,應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形成有效的縱向銜接,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應更多地面向完成基礎教育而沒有升學的農民,完成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包括進入二、三產業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青年農民、種植大戶、農民專業組織領辦人、農村經紀人等新型職業農民的現代農業職業培訓,提供非學歷的農民所需要的各種培訓教育服務和學歷職業教育,使農村職業教育對象進一步明確化。
2.完成崗前職業教育、農業技術、職業技能等培訓的結合,實現職業教育內容多元化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職業教育,必須要承擔培養高素質產業工人和新農村建設者這兩個戰略任務。發達國家農村職業教育根據農業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職業教育內容,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如法國的農業教育不斷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除了普通的農林牧學校外,還有諸如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銷售、畜牧良種保護與發展、牧馬、國土整治、環境保護、森林維護、農業管理、農業服務、農業旅游等方面的專業學校。因此,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在對青年農民、種植大戶等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加強農業科技培訓項目的組織,培養農業科技人才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人才的同時,還應該看到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的農民兼業性和產業轉移性的特點,大力加強對轉型農民的非農技能培訓,提供非農產業類職業技術的培訓與教育,注意對農民經營管理知識、市場意識、生態意識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方面技術與內容的教育,不僅使農村職業教育內容多元化,適應當地的行業企業發展和經濟地理特點,辦出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積極為農民服務的新型農民職業教育,而且更好地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擴大非農收入份額,拓寬就業致富途徑。應該看到,農村職業教育教育內容的多元化產生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四川省為例,農民工培訓率由2003年的35%提高到2009年的75.4%,近5年來全省累計培訓農民工1741萬人次,其中獲得各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793萬人次。據有關部門統計,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全省農民工的人均勞務收入由2003年的3459元,提高到2009年的6069元,增長75.5%,勞務收入對農民增收貢獻率從1984年的12.7%提高到2009年的52%。
3.構建適合城鎮化進程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現教育方法多元化
改革現有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建立一種新型的農村職業教育模式,即職業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農業技術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村職業教育新體系。由城鄉職業學校對農民進行職前教育完成農民職業學歷教育,由職業學?;蚣寄芘嘤枡C構負責后繼教育,完成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由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部門開展補充教育,完成農民的農業技術推廣,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手段,充分考慮職業技能培訓時間及教學場所的靈活性,學習時間上采用長短結合的方法,長的可以是3年的培訓,短的僅一兩周。在培訓過程中,一方面充分發揮各專業院校、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實踐環節,充分利用職業學校的農場或生產車間,組織學生或農民進行實際生產勞動,定期安排學生去企業實習。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要求所有企業無條件地、隨時隨地接受學生實習、參觀及各種學習需求,有效利用信息化網絡教育,建立完善以縣級職教中心為龍頭,鄉鎮成人學校為骨干,向村延伸輻射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職教培訓網絡體系。
1.建立農村職業教育的師資保障機制。政府應為縣級職業學校教師提供更好的條件,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表彰獎勵,要向農村執教的教師傾斜,利用政策導向,引導社會資源向農村職業教育流動;充分發揮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和骨干高職院校的示范引領作用,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相關專業、教學及師資支援,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實踐與專業學術交流活動,積極開展農業科研活動,密切關注教學與專業發展新動向,提高自身學歷和職業技能水平。
2.建立農村職業教育統一管理的運行機制。政府應考慮理順農村職業教育條塊分割、管理多頭的現狀,整合目前各地農業、教育、勞動、科技、扶貧等不同部門分別掌握的職業培訓資源,建立統一的農村職業培訓機構,打破現有的部門局限,綜合運用優質職業資源,形成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全面發展的合力,真正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
3.加強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統籌安排各類教育投資,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間發展的差距。
要實現農村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必須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把握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重心,其關鍵在于進一步突出省、市(地)政府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經費的責任,突出農村職業教育公益性特點,實施職業教育成本補償政策,突出受益主體即國家和企業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中的責任和義務。
中央及省級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應明確對職業教育的切塊比例,并做到農村職業教育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列入財政預算,安排??睿绕浼哟髮ι孓r專業的扶持力度,加強農村職業學校實訓基礎設施建設、專業教師培訓和校企合作的開展,實行公共財政為主體的助學政策,突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要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保證農村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促進基礎設施的完備化。
勞動部門應和其他相關部門配合,加大農民職業教育補貼,擴大免費職業教育的對象,創造、推廣行之有效的教育投入形式,變就業援助為教育資助。
在注重發揮政府撥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要通過市場方式,進一步拓寬農村職業學校經費來源??蛇m當運用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在企業所得稅中考慮農民工使用人數達到一定比例時適當加計費用扣除,積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鼓勵行業、企業舉辦職業培訓,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并進一步推動農村職業教育向免費教育發展。政府要制定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領域的政策措施,擴大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融資渠道,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投入機制。
完備的農村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是促進農村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發達國家通過制定農民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將農業生產經營、農場繼承和管理與接受職業教育的程度掛勾,建立嚴格的農業就業制度,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如英國1981年到1985年先后發表和頒布了5個與農業職業教育有關的白皮書和政策法規,從而有效促進和保障了農民職業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通過立法營造良好的農村職業教育法制環境,明確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重要地位以及方針政策和實施措施等,對于提高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農村職業教育法,僅有與之相關的《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因此,為了使我國的農村職業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應進一步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立法工作,盡快出臺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促進法,突出地方法規的積極效應,完善其體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農村職業教育的具體管理與實施。
[1]姜作培,馬亮.職業教育與城鄉統籌發展的良性互動[J].職業技術教育,2010,(6).
[2]石偉平.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歷史演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3-234.
[3]曹曄,湯生玲.城鎮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村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7,(1).
[4]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05]35號.2005.
[5]殷英.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9,(10).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農村城市化與小城鎮建設中的教育體系重構研究》(2010GG251)階段性研究成果。
譚曉宇/煙臺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與職業教育 郭金林/煙臺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