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趙 紅,朱 莉,周金玉
(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湖南湘潭411104)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課堂禮儀創新研究
黃 靜,趙 紅,朱 莉,周金玉
(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湖南湘潭411104)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課堂禮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所表現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是儀容表情、教學語言藝術和展示人格魅力的行為規范。課堂禮儀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師個人的修養。指出了目前教師課堂禮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重視教師的儀容與表情、重視課堂語言藝術和重視教師的人格魅力等提高高校教師的課堂禮儀水平的基本方略,以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對于從根本上改善高等職業院校的教風和學風問題,比單純地從制度上進行約束更以人為本,也更有效果。
高職院校教師;課堂禮儀;儀容表情;語言藝術;人格魅力
教師的課堂禮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所表現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是儀容表情、教學語言藝術和展示人格魅力的行為規范,與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構成統一的整體。高職教師的課堂禮儀又不同于一般的禮儀規范,高職教師面對的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是一個個充滿思想與活力的生命體,這個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高考最后一批錄取入學,經過12年以考試分數論成敗的應試教育,屬于高考的“失敗者”和受挫者,入學后情緒低落,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人文素養也相對缺乏。對教師課堂禮儀有較高的要求,喜歡平等、可親、可愛、可敬的教師,不喜歡甚至不容忍高高在上的教師。
對教師個人而言,禮儀體現了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1]。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高職教師,在課堂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專業水平外,其課堂禮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人云:禮興人和、謙恭禮讓、諒解寬容、與人為善。“禮”的含義是“尊重”,禮者敬人,既要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儀”的含義是表達尊重的形式。在高等職業院校的3年學習時光中,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在實訓場所,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利用教師的教學作指導,從知識的掌握到技能的培養,都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職教師的課堂禮儀,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課堂教學效果主要包括課堂反饋情況、課堂氣氛、學生狀態和學習效果等方面[2]。首先是學生的到課率和中途退出比例,這不僅是學生管理紀律問題,同時也間接反映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狀況;其次是課堂上教師能否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并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進行教學。尤其是在工學結合的課堂,關系到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教學效果也直接反映了師生關系是否和諧。
自古以來,中國有尊師重教的光榮傳統,這賦予了教師崇高的地位,把教師當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源泉,而且是傳承文明的導師、以身作則的楷模。因此,教師更應當成為講究禮儀的典范,言傳身教,弘揚文明的光榮傳統。課堂是教師最主要的舞臺,課堂教學的成功是教師對自己對學生也是對社會的最大的禮儀[1]。
不可否認,在高職院校教師中課堂禮儀缺失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長期以來,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和情感交流者,對提高教師素質多有重視,但這種重視更多的是從業務水平和專業知識等層面來進行的,如外出進修、攻讀更高學位等。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精力更多地集中于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太重視課堂禮儀的作用。如不注意儀容與表情;不注重師生互動,忽視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有些年輕教師課堂語言藝術不太到位,缺乏課堂駕馭的語言技巧;有些教師對授課的姿態把握不好,不知道如何運用肢體語言去提高教學效果等[3]。
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部分教師來自廠礦企業或公司,非師范畢業,對教師職業禮儀尤其是課堂禮儀認識欠深入,新招聘的教師雖然都進行了一定的崗前培訓,但培訓受時間和條件的制約,局限于教育學、心理學等科目的粗淺學習,課堂禮儀沒有涉及。
二是傳統“師道尊嚴”理念受到挑戰,學生做不到對教師產生“敬畏”的心理狀態,致使一些高職教師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即使在實訓場所也只負責動手能力的培養,相對忽視了課堂禮儀。
儀容,通常指人的外表和容貌。在高職課堂人際交往中,教師的儀容會引起學生的特別關注,并影響到對方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在課堂里,得體的著裝、適度的打扮和素凈的外表是最基本,也是最恰當的要求,能給人生動和高雅的感覺;在實訓場所,穿著工作服裝就給人一種工作狀態美,體現的是一種投入精神。
表情,則是指表達感情和情意,包括面部表情、語言聲調表情和身體姿態表情3個方面。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表情準確有效地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價值關系,使師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合作,是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條件。學生不喜歡板著面孔說教的老師。在實訓過程中,教師能耐心分解每一個動作,和藹、親切、友善地講解每一個操作步驟,就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學語言是教師引領學生探求知識、構建體系的有聲截體,是師生心靈溝通和情感鏈接的橋梁。“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3]照本宣科在高職院校課堂是沒有市場的。如果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不能以聲引人、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學生就會心不在焉、精神不振甚至昏昏欲睡,課堂氣氛就難以活躍,預期的教學目標就難以實現。提高課堂語言表達藝術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堂教學語言要有氣勢,積極向上,使人振奮,但不居高臨下。這反映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精神風貌,是構建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高職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客觀上需要教師創造積極的心理互動和多向交往。這種課堂情境也符合青年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點,產生滿意、愉快、羨慕、互諒、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而不會導致煩悶、厭惡、焦慮等消極的態度和體驗。“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起一種冷淡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4]同時,避免居高臨下的語言態勢,如讓學生回答問題用“請”字,既是一種自尊,也是對學生的尊重,使學生充分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感受到本專業課程的魅力。
其次,課堂教學語言做到嚴謹、準確、利索。正確地表達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避免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兩可的表述。高職學生不一定要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理論要求也相對較低,但要把需要掌握的東西講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師應該對講授的內容作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和規律,再組織語言精心解讀,確定怎樣開頭、過渡和結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透徹理解需要掌握的內容。
最后,課堂教學語言做到通俗、形象、生動。通俗、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能使學生集中精力專心聽講,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這正是他們所需要的。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表達風趣、富有彈性和情感,就能感化學生;善于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用啟發性語言去引導,學生就能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在課堂上,教師的眼神、動作舉止是語言表達的有力補充,適度的肢體語言是表達的重要方式之一,能收到語言表達難以收到的效果。
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5]。人格魅力是教師魅力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事業以及自己的態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綜合呈現,是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總和。有的教師在課堂中做不到以人為本,出現師生對立,甚至情緒失控,這就是教師人格魅力相對缺乏的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包括:
一是敬業精神。敬業是對待教學工作的基本態度,樹立堅定的事業心,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教師敬業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課前,深入鉆研教材、準備充分,精通本專業知識,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上課守時、情緒飽滿,運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方法,一絲不茍地對待每一堂課、每一個工作任務,在實訓教學中,安全熟練地進行操作,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積極的心理評價。
二是因育人而教學,不為教學而教學。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可親的,平等對待學生,親近學生、盡可能叫出學生的名字、對學生的優點不吝贊揚;不用手指向學生、不叫學生的綽號、不譏笑學生的錯誤、不當眾指責和批評學生,不傷學生的自尊;要改變“重科研,輕教學”、教書與育人相分離的觀念,切實做到立德樹人,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
三是讓學生感到因教師而有收獲。學生能通過教師的教學真正掌握一些知識和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見識不斷增加,職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能從教師的教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做一個正直的人、有理想的人,學會以人為本、與人為善,使自己逐步成為一個有修養、會生活的人;學生能通過教師的啟發感悟到一些東西,如對“人品”問題、“幸福”問題、“生命價值”問題和“自我認同”問題等作深入的思考[6]。通過3年的學習,為成功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對于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雙方來說,也不例外。只有相互尊重與關愛,師生之間的關系才會融洽和諧。教師在課堂中的一切表現,包括課前的準備工作與課后的作業批改、心靈交流和考試等,只要和課堂教學有關,都可以歸結到課堂禮儀上來。它們不僅僅是一些禮貌原則,更是對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較高要求。這對于從根本上改善高等職業院校的教風和學風問題,比單純地從制度上進行約束更以人為本,更有效果。高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無視學生所呈現的生命信息來開展教學活動,只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知識水平和個性的差異、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以及學校現有的客觀條件,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禮儀等,駕馭課堂,才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奠基。
[1]蘇 鵬.教師職業禮儀[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2]趙戰芝,譚健苗,姜志勝.大學課堂教學效果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0(2):224-225.
[3]王 菁.高職教師職業禮儀素養的現狀和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0(35):78-80.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陳愛忠.論教師的人格魅力[J].中國電力教育,2009(10·上):30-31.
[6]黃 靜.旅游地理教學的人文素養培育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2008.
G718.5
A
1674-5884(2011)08-0135-02
2011-04-23
黃 靜(1971-),男,湖南湘潭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科學管理與旅游管理研究。
(責任編校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