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蘇文 劉 晨 青島科技大學
日本關稅調整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對策
蔡蘇文 劉 晨 青島科技大學
日本財務省計劃從2011年起調整針對發展中國家商品的貿易“普惠制”(GSP),從目前規定每個發展中國家可利用的上限為20%降至10%到15%。當前,隨著中日貿易的擴大,中國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進口國,每年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都超過1000億美元。日本此次關稅的調整將會對我國出口企業的發展產生最大沖擊。面對嚴峻的形式,我國出口企業應積極應對,采取各項措施促進出口。
(一)日本關稅調整的內容
“普惠制”(GSP)是全球最低的一種關稅制度,是WTO架構下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級產品)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一種關稅優惠制度,受惠國可享有免關稅或最惠國稅率的再減讓。
日本為了支援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針對農產品及工礦產品提供了優惠關稅的制度。自1980年起,日本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其間共進行了兩次修訂:第一次是2003年,取消了我國一氧化鋁、陶瓷餐具和被子寢具3類商品的普惠制關稅待遇。第二次是從2006年4月1日起,取消我國坐墊簾子、蘇打水、剪刀、勺子等4類商品所享受的普惠制關稅待遇。日本財務省計劃從2011年起調整針對發展中國家商品的貿易“普惠制”,從目前規定每個發展中國家可利用的上限20%降至10%到15%,從而縮小優惠關稅規模。
本次日本打算降低特惠關稅上限,其中的大背景是:中國輸日產品急劇增長,年進口額超過10萬億日元。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特惠關稅額度為55億日元,其中約20%中國享用,2010年度在78個制品領域中有36個領域利用特惠關稅,已達到上限,品種在500種以上。日方認為,調低一個國家的利用上限,就可以減少中國的利用份額,這樣便可讓惠于其它發展中國家。
(二)日本關稅調整的實質
日本關稅調整表面上看是為了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受惠,但實質是為了抑制某些發展中國家競爭力不斷提高,對日本某些產業形成的競爭壓力和沖擊。特別是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急劇增加,成為導致此次日本普惠制擬調整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日本每年從中國進口額已超過10萬億日元,遠遠超過從其他國家的進口。日本國內輿論認為,擁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商品,繼續享有日本市場大部分的普惠制優惠關稅額度,這不“公平”。實際上,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日本經濟遭受巨大打擊。雖然進入后危機時代,但當前日本經濟復蘇形勢尚不穩固,國內失業率仍處于戰后較高水平,個人消費低迷。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希望通過此舉減少進口、擴大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
隨著我國加入WTO,近年來中日雙方的貿易合作不斷發展。截止到2009年中國已經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進口國,每年進口額超過1000億美元。2010年7月,中國出口日本的500多種商品都享受特惠待遇。因此,日本財務省擬于2011年進行的關稅調整將會對我國出口企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沖擊。
1.將直接導致我國企業出口減少。從出口產品上看,目前我國對日本出口的大多數商品均在日本給惠范圍內,日本這次擬縮小優惠關稅規模,將直接影響相關項下的產品出口量。今年,由于受原料價格上漲、日本下調對華特惠關稅幅度和東南亞國家低成本競爭的影響,截止到2010年4月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對日本出口總額為 68.49億美元,同比跌3.67%,與2009年1月-4月相比減少8.08個百分點。如果按日本下調5%的標準計算我國同期至少將損失3.5億美元,同時這對已經發展放緩的中日貿易無疑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2.將降低中國的出口競爭力。日前,日本特惠關稅額度為55億日元,其中約20%為中國使用。關稅的提高,將進一步提高對日出口商品的價格,降低中國產品在日本市場競爭力。當前,部分東盟國家依靠低成本優勢擠占了中國對日紡織服裝低端產品市場份額。目前,柬埔寨、孟加拉國和泰國等東盟國家憑借低成本優勢與中國出口日本紡織服裝在低端市場展開激烈競爭。越南利用與日本簽訂的EPA協議 (來自越南和其它東盟國家的服裝對日本出口享受零關稅待遇),提升了其價格競爭力,2010年前7個月越南對日本紡織服裝出口增長23%。隨著日本關稅的調整,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將面臨進一步的挑戰。
3.將增加我國就業壓力。日本此次“普惠制”利用上限的調整,無疑會增加我國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從而進一步帶來企業利潤的減少,甚至可能導致企業虧損。對那些競爭實力弱小的企業來說,為了生存裁員將成為其唯一的出路。目前,我國出口企業大都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裁員將會產生大量失業人員,增加社會的就業壓力。以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為例,當前我國對日本出口最多的主要是水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由于受技術的限制,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加工為主,加上這些人員的轉移困難,一旦受到日本關稅調整的沖擊就會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員。這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極大的威脅。
4.關稅調整、綠色、環境標準將加劇中日之間的貿易摩擦。
在日本這次擬關稅調整的同時,日本相繼或正在醞釀調整多項對外貿易政策:日本農林水產省已經宣布,擬于2011年4月開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制度。屆時,日本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將自帶環保標簽,向消費者顯示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目前,日本是我國農產品主要進口國,日本農產品碳標簽制度會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巨大沖擊。因為我國目前粗放的農產品生產模式在能源消耗及環境保護上都無法同發達國家抗衡。日本的這些關稅調整措施,人為增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環境壁壘等,必然加劇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摩擦。
針對日本特惠關稅制度的調整,國家和企業應快速做出積極的反應。出口企業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提升出口競爭力,在產品、品牌和銷售渠道上下功夫。力爭把關稅調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1.大力加強雙方政府的協商。針對日本政府此次特惠關稅政策的調整,我國相關政府機構應積極與日方溝通協調。力爭在新政策下,為我國對日出口企業的發展創造最有利的環境。同時,為了防止日方借此機會人為地增設一些技術性貿易壁壘、環境壁壘等。我國政府要積極推動中日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的建立,降低貿易沖突發生的頻率和避免貿易沖突升級。一旦發生貿易爭端,出口企業應當積極應訴,運用世貿組織規則,保護自身權益。
2.積極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當前,我國對日本出口的產品大多以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以福建省為例,2010年福建共有3000多家童裝生產企業,品牌企業不多且大都以生產中低檔次的童裝為主。品牌企業的利潤率一般維持在8%以上,而一般企業的利潤率則只有5%左右。而日本這次特惠關稅的調整會大大增加企業的成本,在銷售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將這些成本分攤到產品上,會使實際利潤已經很低的童裝企業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因此為了發展,企業應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科技技術型產品的生產。隨時關注并研究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增強設計和研發能力,針對不同消費群體不斷深化和細分出口產品類別,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不斷擴大中高端市場份額,增加出口收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積極開拓歐美和新興市場。2010年1月-4月,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對日本出口呈現下降趨勢。而到今年年底,由于日本消費增長因就業市場低迷及債務危機而轉為溫和,導致我國對日本出口面臨更大的壓力。據中國海關及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10年1月-4月,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對日本出口總額為68.49億美元,同比下跌3.67%,與2009年1月-4月相比減少 8.0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0.61%和16.34%,分別較2009年1月-4月提高21.81%和27.65%。因此,在中國對日本出口環境惡化的情況下,我國應盡力減少對日本市場的依賴,實施多元化出口市場格局。大力開拓歐美和新興市場,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建立海外自主營銷渠道。可考慮通過多種方式拓展營銷網絡、減少營銷環節,實現營銷渠道多元化。從根本上減少中日貿易摩擦。
4.強化品牌意識,不斷改造產品和服務,增加客戶滿意和信任。目前,我國向日本出口的大多數企業都是缺乏知名度和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日本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不認可,已成為企業產品出口的一大阻礙。日本“普惠制”利用上限的下調,會使中小企業的產品更難出口。因此,我國中小企業必須樹立優秀的品牌形象,必須真正地以顧客為導向,堅持不懈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實施質量標準化戰略,摒棄一切短視行為,杜絕一切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研究客戶需求的動向,不斷地將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應用到產品上。在WTO的全球競爭環境下,中小企業還要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證,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只有樹立了自己的企業品牌,才能真正得到用戶的認可,搶占更大的市場占有率。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