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雙脂 上海大學
后危機時代外商撤資動態分析
潘雙脂 上海大學
所謂外商撤資,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同的定義是指跨國公司從東道國原有的直接投資項目中撤出資本,部分或全部地終止其生產與經營活動的行為。受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資領域不斷涌現外商“規模性撤資”及“非正常撤離”等現象,給各地區經濟的穩定運行產生了嚴重的干擾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在后危機時代,在我國經濟即將迎來再次騰飛的關鍵時刻,對外商撤資的動態進行研究,則顯得尤為必要。
自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承受了嚴重的打擊,企業家信心指數在2008年中旬前后全面直線下降,全球FDI的流入量也告別了2003年到2007年的不間斷增長時期,在2008年和2009年初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比如2007年的全球FDI流入量為19788.38億美元,而2008年卻降為16973.53億美元,跌比達到了14.2%;2009年FDI流入量的跌勢也持續擴大,據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的FDI流入量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4%,2009年上半年FDI流入則較同期減少了49%。
伴隨著FDI流量的減少,許多國家外商撤資額在2008年表現出明顯增加趨勢。季度數據顯示,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各國撤資占FDI流出額的比重一直在攀升,比如2009年第一季度法國撤資占其FDI流出額的比重就從2008年的16%上升到19%;而日本從39%上升到64%;更有甚者,巴西從40%躍到116%,撤資額超過了當期FDI的流出額。
在此輪經濟危機波的沖擊下,2008年我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出現了大幅縮水。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08年10月,我國月度吸收FDI的同比增長百分比首次出現負數,為負2.02%。而11月再次受挫,同比增長百分比達到了負36.52%。此后,一直持續到2009年7月,我國吸收的FDI同比增長都為負數,無一例外。據報道,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多家韓資企業從我國非正常撤離;2008年春節前,我國珠三角地區出現大批臺資和中小型港資企業結業,同時還面臨上萬家港資企業撤離的局面。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1月到11月,共有4652家外商減資,4564家外資企業終止了營業。
隨著金融危機逐漸褪去,2009年全球經濟逐漸向后金融危機時代發展。在政府投資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整體經濟復蘇形式良好,從2009年8月開始,我國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金額首次出現了正的同比增長;從2009年11月開始,我國新批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也開始呈現正的同比增長趨勢。根據《2010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10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額為66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9%;而撤資清算等流出則為105億美元,下降了45%。
但是,雖然2010年上半年外商撤資清算資金同比是下降的,但若剔除由于金融行業中境外銀行減持我國境內銀行的股權投資導致去年外商撤資清算金額較高的因素,今年外資撤資清算等流出額卻有97%的增長率,不能忽視。而在這些撤資中,其中主要表現為的是非金融部門撤資清算資金的大幅增長,由此可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外商撤資還是危機四伏,撤資現象仍需予以高度關注。
跨國公司撤資其實是伴隨著投資而產生的,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外商與東道國相互選擇的結果。在西方發達國家,撤資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較為多見;而對我國來說,撤資的發生主要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如1998年法國標致撤資廣州汽車公司,美國惠而浦公司從北京雪花電冰箱廠撤資等等,在當時也都產生了比較大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外商在華撤資額更是呈現出明顯地增加趨勢,如表1所示,2009年外商在華撤資清算等流出額更是同比增長了143%,掀起了后危機時代的撤資浪潮。
除了從國家層面了解外商在我國的撤資動態,筆者認為還有必要具體從行業角度研究外商的撤資動態,因為實際上,不同的行業外商撤資的動態軌跡還是存在很大區別的。
(一)制造業撤資動態
制造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是在我國發展得比較成熟的行業,對外資的引進力度也是最大的,占全國FDI中的比重歷年都超過了50%。但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吸收FDI在呈下降趨勢,而同時我國山東、長三角及珠三角等地區涌現的“撤資潮”現象更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由此可見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外商撤資壓力。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1到11月,制造業減資和全額撤資比重分別占全國減資和撤資總額的70.4%和60.3%。據2009年報道統計數據顯示,在日資企業從我國撤資的案例中,有72%是集中于制造業。
總體來說,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撤資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撤資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其中2003到2007年,非法撤離青島的206家韓商企業中,50%以上就是中小企業,其中22%是服裝、制鞋企業,31%是工藝品企業,而從事皮革、箱包生產的企業也占到了31%,大多屬于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二是新型的高風險產業形式凸現,俗稱“便攜式產業”,例如撤資中國的日企就主要以該產業形式為主。它具有產業競爭激烈、產業流動性強、退出成本低等特點,撤資速度極快,這對地方經濟來說,沖擊力量不容小覷。
(二)商業領域撤資動態
所謂商業領域,一般指商品經營(批發、零售等)、傭金代理和特許經營行業,目前來說,該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業。走過2001年底到2004年底的逐步開放階段,我國的商業領域從2004年12月11日起全面對外資開放,取消了外商投資零售領域在股權、地域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2005年以后,外資企業在我國商業領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我國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吸引了許多全球零售業大腕來華投資,且投資規模呈不斷擴大趨勢。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商業領域外商撤資傾向不是很大,但最近全球3C連鎖零售巨頭百思買中國上海公司突然宣傳停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百思買全球總部網站宣稱,將關閉中國地區全部9家門店及上海零售總部。這是否意味著百思買完全退出中國市場,還待觀察。至于家樂福在2010年3月,宣布大連新華綠洲店正式關閉,7月西安小寨店也停業,筆者認為對我國經濟而言,不會產生很大影響,亦不會出現制造業等其他行業顯現出的撤資“羊群效應”。
(三)金融業撤資動態
除了上述兩大行業,在2008年以來多家境外銀行先后從我國內資銀行撤資的背景下,后危機時期我國銀行業的撤資動態也不得不引起關注。其中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我國銀行業的國際金融機構,有相當一部分未能真正成為我國銀行業的長期合作伙伴,到了三年的“鎖定期”就選擇了撤資。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自2005年10月27日首次公開發行H股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前,就與多家外資銀行簽署了戰略投資協議。根據《中國建設銀行2005年年度報告》披露,2005年6月17日,該行和美國銀行正式簽署了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7月1日與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戰略投資協議。根據協議,美國銀行主要在零售業務、信息技術和電子銀行、全球資金服務、財務和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為建行提供技術協助。而亞洲金融控股的戰略協助范圍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資金交易、業務、中小企業和國際融資等領域。其中,他們購買的建設銀行股票存在三年的限售期。但是,2007年底在限售期解除后,淡馬錫就出售了2.8億股的建設銀行H股。緊接著其他陸續到期的外資銀行也都紛紛解除了和中方銀行的合作,如表2所示,頓時外資銀行的撤資旋風刮起。
除了扮演合作伙伴身份的外銀在2008年大規模撤資以外,以獨資形式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由于設立分行所要求達到的資本過高,且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多數銀行現都準備放棄外商身份,轉而欲選擇設立境內法人機構以作代替。據普化永道5月份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已經有30多家外銀在我國設立法人機構。雖說設立境內法人機構可以使外資銀行更有機會深入市場進行產品開發,但在2011年需滿足75%的存貸比也是他們認為比較困難的地方。
表1 2006年以來外商在華撤資清算等流出額
和商業領域的全面開放政策不同,目前我國對外資銀行的開放業務還是存在一定限制的,而且由于中方銀行業的強勁發展態勢,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前景還是比較堪憂的。但目前而言,未出現集體性的大規模撤資現象,這也說明外商對我國的未來市場發展還是充滿信心的。
表2 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身份)減持中方銀行股一覽表
第一,金融危機對投資母國經濟的影響。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上主要的FDI輸出國經濟環境惡化,使得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資金鏈斷裂,為了支持本國經濟及保全母公司的正常運行,許多外商不得不選擇關閉部分國外子公司。例如金融危機下韓幣貶值,導致許多韓企在我國經營困難,選擇撤資。再如當前日本企業的撤資,主要誘因還是日本經濟在金融危機中出現了嚴重衰退,許多日企就通過減少國外子公司的投資或撤資以支持母公司,以此響應日本政府號召的自我救贖行動。
第二,運行成本的相對上升引發撤資。隨著我國引進外資重心逐漸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移,我國對外商的部分優惠政策也逐步取消。比如2008年,我國就對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統一調整為25%,結束了外資企業在所得稅上的成本優惠時代。另一方面,伴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完善,我國人力資源成本不斷提升,使得部分主要倚重我國廉價勞動力而生存的外企,因無法繼續承受成本壓力而選擇從我國撤資,并易址到我國周邊如越南等仍然還處于廉價勞動力優勢階段的國家。比如德國阿迪達斯公司就由于我國工資水平的持續上漲,有消息稱會逐步從我國撤資,將部分生產轉移到更有競爭力的國家,目前該公司已在印度建廠,并會陸續拓展到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家。同時,耐克、彪馬等制鞋化工企業也在著手類似的撤資計劃。
第三,行業競爭壓力加大引發撤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國內許多行業本著化“危機”為“轉機”的企業精神,實現了在危機中的戰略發展。比如,我國的內資銀行就在這場危機中,信貸資產突飛猛進的增長,而相對來說,外資銀行卻未能抓住時機取得發展。據銀監會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占全國銀行業金融資產總額的1.71%,同比下降了0.45%。面臨中國內資銀行的強勁發展態勢,在華外資銀行所面臨的行業競爭壓力劇增,再加上由于后危機時期外銀自身的財務壓力還未解除,使得如英國皇家銀行等多家外銀從我國撤資。
第四,企業本身內部管理問題引發撤資。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外,企業本身內部的管理問題也是引起跨國公司做出撤資決策的重要原因。例如上文提及的法國家樂福集團,就由于其在企業管理機制(如供應鏈管理、擴張模式)等方面的問題,使其國際陣線紛紛潰堤,2009年宣布退出俄羅斯市場,今年3月和4月先后離開日本和葡萄牙市場等,就連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我國,也呈現出了撤資跡象。
綜上所述,進入后危機時代,雖說外商撤資清算金額同期相比出現大幅度提高,但從行業分析來看,在華外商撤資還是主要集中在制造行業,且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銀行業撤資風波未呈擴大趨勢,商業領域外企發展態勢總體良好,個別撤資現象主要也是由于企業本身管理問題所致,屬于正常范圍。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商業領域,特別是零售批發行業,政府還是要注意加強對本土企業的扶持和發展,以防范外資企業存在的行業壟斷風險。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