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巖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田燕梅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
中澳自由貿易區談判的主要分歧與促進策略
席 巖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田燕梅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
在完成WTO談判以后,中國政府把發展雙邊FTA作為對外貿易政策的新重點,2002年至今分別與東盟10國、港澳特區政府、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哥斯達黎加簽訂了實質性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澳大利亞、冰島、挪威正在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區談判。
據中澳自由貿易區協議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FTA使得中澳兩國的產出增加并使得福利提高。據估計,FTA將提高中澳兩國2006年至2015年期間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實際國民生產總值(GNP)的現值;從2005年至2015年期間的年均增長率方面來講,FTA估計將使澳大利亞的實際GDP年均增長0.039個百分點,使中國的實際GDP年均增長0.042個百分點,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之后,澳大利亞將在未來的10年里增加240億澳元(折合180億美元)的收入,同期中國將獲得640億美元 (折合5297億人民幣)的收益。越早實施FTA將會使兩國更早獲益,而相比較而言,如果采取不急不慍的措施,那么其導致實際GDP和實際GNP獲益的現值將減少。
因此,盡快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促進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要務之一。
從中澳1973年簽訂的《中澳貿易協定》開始,中澳雙邊貿易發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截至2010年的數據統計,雙邊貨物貿易額在最近五年里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遞增,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而澳大利亞也成為了中國的第八大貿易伙伴,據中方統計,2009年中澳雙邊貿易額為600.8億美元。據澳洲貿易委員會統計,中澳兩國貿易去年增長近30%,預計雙邊貿易2010年將達到1000億澳元。
2003年10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澳期間與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共同簽訂了《中澳貿易與經濟框架協定》。該協定表達了兩國進一步加強雙邊經貿關系的愿望,也為中澳自由貿易區建設談判打下了基礎。2005年5月23日,第一輪中澳自由貿易區談判成功在悉尼舉行,由此拉開了雙邊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序幕,到2010年2月為止,雙方已進行了14輪談判。談判內容除了涉及貨物貿易的關稅自由化、市場準入、保障措施、農產品貿易、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還涉及到更為廣泛的內容,如金融服務、教育培訓、通信、法律服務、農產品市場準入、原產地規則、服務貿易、投資等。總之,中澳兩國自由貿易區建設已成為可以預見的未來。
中澳自由貿易區建設中要處理的問題據澳大利亞外交外貿部和中國商務部對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行性分析,總結澳大利亞各方和中國方面的有關觀點,可以看出,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中雙方最為關心、分歧最大的領域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農業問題
澳大利亞在農產品出口方面有較強的競爭力,是發達國家中對農產品補貼最低的國家。中國在加入WTO時在農業問題上已經作出很大讓步。兌現加入WTO的承諾,對于中國來說已經是嚴峻的挑戰。如果在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中關于農產品進口有超過WTO的承諾,有可能會使中國農業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考慮到2005年后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升值趨勢持續上升之后,國外農產品進口增加會對農民的收入帶來負面影響。農民還可以通過到城市打工增加收入,但是人民幣升值要影響到出口,而出口部門恰恰是雇傭農民工最多的部門之一。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羊毛提供國,每年有60%的羊毛出口到中國。澳大利亞羊毛主要用于高檔紡織服裝面料,能夠幫助中國的服裝業提高質量。澳大利亞羊毛局預測,如果中國能夠在2015年取消羊毛進口關稅,中國紡織品出口將可能增加8億美元,而澳大利亞羊毛業也將因此受益并增加6億美元的出口。中國羊毛只有大約10%可以同澳大利亞羊毛競爭。不過,畜牧業是中國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行業。大量羊毛進口對這些地區的養殖戶可能帶來的沖擊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
中國的農產品能夠從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中獲益嗎?按照經濟學的邏輯,中國應該進口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如小麥、稻谷等,同時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的農產品如花卉、水果和蔬菜。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季節正好相反,完全可以向澳大利亞出口反季節農產品。但是,這種出口機會能否變成現實很難說,澳大利亞的動植物檢疫以苛刻著稱于世。據稱,中國的梨出口到澳大利亞,雙方的檢疫部門為了達成共識花費了15年時間。
(二)礦產和能源問題
中國經濟的崛起及工業化進程帶來了對能源和礦產品的巨大需求。澳大利亞能源和礦產資源儲量豐富,距離中國只有9天的海上運程,其對中國的能源和礦產出口增長甚快。中國目前已成為澳鐵礦砂第一大進口國,除鐵、銅、鋁以外各種礦砂的第二大進口國,銅礦砂、原油、鎳的第三大進口國,金屬銅的第四、鋁的第五大進口國。當前,中澳能源合作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長期合同正逐步取代現貨貿易成為主要貿易方式;簡單的貿易漸漸讓位于參股和共同開發。中澳在鐵礦砂、氧化鋁、液化天然氣和煤炭等領域均有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國際貿易格局中,由于礦產和能源的供給比較多元化,因此,中國不必擔心是否能夠買到礦產品和能源,真正值得擔心的問題是礦產和能源的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由于澳大利亞是鐵礦石主要供給國,而中國是國際鐵礦石需求第一國,所以,每年一度的國際鐵礦石談判都會令中澳兩國之間貿易緊張。如2008年國際鐵礦石談判期間,由于海運貿易價格飛漲,鐵礦石價格也隨之增加。一份由澳大利亞央行公布的報告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將在幾年的時間里繼續帶動澳大利亞經濟,盡管美國出現金融危機。并預計鐵礦石價格今后有可能上漲30%,煤炭價格也有可能同時大幅上漲。
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之后,中國能夠進口更多的礦產品和能源,但其價格也將繼續上漲。一方面,能源價格和礦產品價格急劇上漲;另一方面,制成品價格卻沒有出現上漲趨勢,反而有下降壓力。因此,對于進口能源和礦產品卻出口制成品的中國而言,其貿易條件將繼續出現惡化趨勢。澳大利亞在和中國的貿易中卻將因貿易條件的改善而獲得巨大利益。
(三)服務業問題
中國和其他國家比如智利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主要是關于商品,但澳方對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設想卻是全方位和一攬子的。澳方對中澳FTA協議的主要設想包括:盡早確認在協議達成生效時可以直接實施零關稅的產品系列,并力爭在FTA協議生效之后五年內,使95%尚需征收關稅的產品減免至零關稅。該協議將超越商品貿易,擴展到兩國服務業等領域的開放。在銀行、金融、保險服務等行業,澳方希望中國給予特惠政策。事實上,中國加入WTO之后,澳大利亞金融、保險、教育、旅游、法律咨詢等行業在華市場不斷擴大。從最近幾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最希望通過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打開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同時希望通過服務業的開放打開發展中國家的金融、保險等行業。但是,當談論服務業開放的時候,發達國家卻閉口不談其國內服務業對發展中國家的開放。澳大利亞的經濟學家SaulEslake總結澳大利亞經濟中存在的問題時,特別談到澳大利亞缺少熟練勞動力。即使存在這種供需缺口而且這種供需缺口可能危及澳大利亞經濟的未來增長潛力,但其對國內勞動力市場仍然是嚴密保護的。總之,就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來看,那些中國認為是威脅的地方可能不是真正的威脅,那些中國認為可能獲益的地方獲益的可能性甚微。澳大利亞從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中獲得的收益要大于中國,中國能否減少潛在的風險和沖擊,不僅取決于桌子上的談判,而且取決于政府在未來的國內改革。
中澳成立自由貿易協定,將有利于兩國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兩國的福利。但是談判過程中雙方對農業問題、礦產和能源問題、服務業問題存在較大的分歧,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對敏感產業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開放;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受損產業補償機制;加強溝通和協商,建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一)加強國際談判能力,對敏感產業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開放
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在與澳大利亞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過程中,盡量應避免全方位的自由貿易對敏感產業造成的沖擊,如澳大利亞的機電產業、紡織服裝產業,我國的農業、畜牧業等,可以采取過渡期等特殊的規定,結合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針對中國可能遭受沖擊較為嚴重的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產品和農產品貿易采取逐步降低關稅的方式,爭取把對中國弱勢產品市場沖擊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受損產業補償機制
建立中澳自由貿易區會對中國的農業、礦業等產業造成一定沖擊。對此,一方面要利用WTO允許的國內扶持政策,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在一些具有勞動密集性的農業作物生產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水果、蔬菜、水產品和加工食品等,應加強對這些產品的技術與資金投入,并引進國際先進水平和生產設備,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生產,以擴大這些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要借鑒歐美等地經驗,盡快建立產業損害補償和貿易調整援助制度。美國《2002年貿易法》把工人和農民共同納入貿易調整援助的資助對象,援助的內容包括工人援助、企業援助和團體援助,2006年美國有近一半的產業得到了貿易調整援助,以解除國內產業工人由于自由貿易沖擊而受失業或失業威脅的后顧之憂。2006年12月20日,歐盟通過“歐洲全球化調整基金”(EGF)計劃,目的在于緩和全球化對失業工人的消極影響。中國應積極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保護國內產業的經驗和做法,加強對國內產業的扶持,研究和制訂我國的產業損害補償和貿易調整援助制度,減少貿易自由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加強中澳能源和礦產合作,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安全
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經濟資源短缺越來越成為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的主要因素。中國是一個經濟資源不豐富的國家,很多重要的戰略性資源需要從國外進口,才能滿足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繼續發展,中國需要進口的戰略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都將增加。與資源輸出國的澳大利亞建立自由貿易區,將有利于增強海外資源供應的穩定性。中澳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澳兩國石油、天然氣、鐵礦石貿易具有積極意義。加強能源安全合作,從而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四)加強溝通和協商,建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盡管從2005年4月,澳大利亞承認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然而,中國是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澳大利亞是比較典型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從近幾年中澳雙邊經貿關系發展中可以看出,雙方在農產品和紡織服裝等產品面臨很多爭議。因此,為了確保自貿區高效、均衡、公平目標的實現,兩國有必要參考WTO相關規則,按照簡明、方便和務實的原則制訂中澳FTA爭端解決機制,以便友好地解決相關問題。在以往的區域合作實踐中,中國和東盟規定采取仲裁的方式解決爭端,而北美自由貿易區中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往往都是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成員之間的貿易爭端。中國和澳大利亞都是WTO成員國,有關爭端解決機制的內容應該在貿易規則上和WTO的基本規則相統一和協調。
[1]秦向東、王海楠,中澳自由貿易談判中的競爭性和互補性分析,國際貿易問題[J].2006(7),P47-52.
[2]張軍英、顧維忱,中澳自由貿易區前瞻,河北學刊 [J],2008(7),P176-180.
[3]汪素芹,推動中澳經貿合作發展的基礎、契機與思考,世界經濟研究[J],2005(5),P75-77.
[4]Yinhua MAI,Philip ADAMS,Model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 Australias-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journal of translation from foreign literatures of economics[J],2007(3),P1-47.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