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男 萬艷慧 李云霞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外科,江蘇南京 210001)
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栓塞的圍手術期護理
丁亞男 萬艷慧 李云霞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外科,江蘇南京 210001)
目的探討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栓塞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應用電解可脫性彈簧圈介入治療15例該病患者,對其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病情觀察及并發癥進行護理。結果無一例出現并發癥,其中9例眼部癥狀消失,6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結論良好的護理措施能提高手術成功性。
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 栓塞 護理
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ICCAAns)臨床少見,屬于顱內復雜動脈瘤之一。由于解剖部位特殊,與常見的顱內動脈瘤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1]。ICCAAns可無明顯癥狀,也可因瘤體壓迫面部而產生一系列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視力障礙、動眼神經麻痹、面部感覺障礙等。外科手術是其理想的治療方法,但由于腫瘤體積較大或本身血管豐富且與顱神經關系密切,手術時出血量大[2]。隨著血管內治療材料和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解可脫性彈簧圈(GDC)的運用,使介入治療成為動脈瘤的一項可靠治療手段[3],該項微創技術對病人損傷小,痛苦少,容易被接受。我科2008年6月~2010年10月應用GDC栓塞治療ICCAAns 15例,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 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齡47歲。其中左側7例,右側 8例,瘤體直徑2.5~5.6 cm,平均2.9 cm。頭痛12例,視力減退、視野縮小、復視9例,面部麻痹3例。經頭顱CTA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確診,均擇期行動脈瘤栓塞術。
1.2 方法 術前準備完畢后,在神經鎮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Seldinger技術股動脈穿刺插管,先行全腦血管造影,明確ICCAAns的部位、大小、形態等,然后沿微導管向動脈瘤內放入大小合適的GDC,接電解發生器通電電解解脫,當動脈瘤內的GDC充填致密,并且復查血管造影證實動脈瘤完全消失,不再顯影,載動脈瘤通暢,輕輕緩慢的撤除導管,不中和肝素,留置導管鞘,手術結束。手術后6 h拔除導管鞘,局部壓迫止血,加壓包扎,必要時局部放置砂袋壓迫6~8 h。術后常規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1周,3個月口服腸溶性阿司匹林75 mg/d,預防腦血管痙攣、防治感染等治療。酌情腰穿放腦脊液或腰穿置管引流腦脊液。
1.3 結果 15例ICCAAns患者均獲得良好栓塞,無一例死亡。術后隨訪3個月~1年均無復發,眼部癥狀消失者9例,其余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手術前病人大多存在恐懼、焦慮、悲觀的心理。護理人員應針對病人的不同心理進行健康教育,配合醫生向病人及家屬介紹栓塞治療的優點、步驟及如何配合,并以本病區成功治愈的病人進行現身說教,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與合作,消除恐懼和焦慮。
2.1.2 生活護理 急性期絕對臥床,床上大小便,囑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勿用力解便,以免增加腹壓致動脈瘤破裂,可適量使用緩瀉劑。此外,應定時監測各項生命體征。
2.1.3 術前準備 測量體重,以便準確計算術中肝素的用量;行血、尿常規,CT、DR、心電圖、凝血 4項、肝腎功能等檢查;術前一般給予尼莫地平液4 ml/h微量泵持續靜脈注射,預防或治療腦血管痙攣,同時監測病人血壓,防止血壓過低;常規行會陰部及腹股溝區備皮;常規留置尿管;術前4~6 h禁飲禁食,術前15~30 min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或苯巴比妥鈉0.1 g;準備好術中所需的材料、常規物品及搶救物品和藥品。
2.2 術中護理
2.2.1 在術者未穿刺之前,于術者對側,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當術者鋪好手術臺面時,準備好壓力輸液裝置。
2.2.2 密切監測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 每次注入對比劑后,由于瞬間對血管壁的刺激,體內的兒茶酚胺可能會升高,引起血管收縮,嚴重者可引起血管痙攣或抽搐,此時病人血壓會明顯升高,因此要尤為注意監測血壓,一旦出現這種狀況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
2.2.3 準確應用肝素 由于神經介入的復雜性和精細性,導致長時間在體內操作,術中和術后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引起腦梗塞是手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之一。因此,應準確測量體重,準確使用肝素,及時增加并維持壓力輸液袋的壓力(40 kPa)[4],避免導管及管鞘內回血造成血凝塊或血栓形成。
2.2.4 在通電解脫GDC時,要配合醫生進行電解操作,并記錄每次使用GDC的規格和電解解脫時間。同時注意有無造影劑的毒副反應,一旦出現立即予抗過敏治療。
2.3 術后護理
2.3.1 一般護理 全麻未清醒者,去枕平臥6 h,麻醉清醒后,可抬高床頭30°,以利靜脈回流和減輕腦水腫;術后臥床24 h,禁飲禁食8 h,避免過早下床活動;穿刺側肢體制動、穿刺部位加壓包扎6~8 h,觀察并記錄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末梢血運、皮膚溫度、感覺等;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滲血、血腫[5];持續低流量吸氧,嚴密監測并記錄患者的意識、瞳孔、肢體活動及各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3.2 并發癥的護理
2.3.2.1 ICCAAns復發及再出血 再出血通常與動脈瘤復發有關,其主要原因有:GDC填塞不致密;瘤內有血栓,術后GDC逐漸移至血栓內;血流沖擊等,因此,術中應盡量致密填塞,在術后我們更應該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挽救病人生命。此外,有研究[6]認為:癲癇發作、情緒激動、發熱、用力排便、血壓急劇波動,都可成為動脈瘤破裂的誘因。所以,術后不但要通過治療控制患者血壓,做好癲癇及發熱等對癥處理,更要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以便穩定情緒,避免各種誘因作用。
2.3.2.2 腦梗塞 術后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引起腦梗塞的原因之一[7],嚴重者可因腦動脈閉塞、腦組織缺血而死亡。術后應早期嚴密觀察語言、運動和感覺功能的變化,經常與患者交流,以便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如術后發生一側肢體無力、偏癱、失語甚至言語不清,應警惕腦梗塞的發生。
2.3.2.3 腦血管痙攣 為癥狀性腦血管痙攣。腦血管痙攣表現為一時性的神經障礙,如頭痛、短暫的意識障礙、肢體麻木、偏癱或失語等。因此,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留心患者主訴,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若在術中發生,一般導管內注射罌粟堿或尼莫地平后常可緩解。術后一般給患者尼莫地平液持續微量泵入,控制腦血管痙攣效果良好。
ICCAAns是一種臨床較少見且比較復雜的動脈瘤,GDC栓塞ICCAAns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和術后護理。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我們要尤其注重患者的病情觀察,避免或盡早發現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質量。
[1]王東海,劉樹偉,馮昕,等.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的處理體會[J].山東醫藥,2010,50(2):46-47.
[2]周良輔,毛穎,陳亮.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3,2(1):12-15.
[3]劉建民,黃清海,許奕,等.血管內支架治療顱內動脈瘤[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1,10(4):195.
[4]陳玉玲,楊惠清,武燕.顱內動脈瘤栓塞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162-163.
[5]Sato K,Kato M.Re-bleeding during embolization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by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J].Masui,2002,51(11):1238-1242.
[6]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686-690.
[7]凌鋒.介入神經放射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00.
Cavernous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 Embolism Nursing
丁亞男(1987-),女,江蘇南京,大專,護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R473.6
B
1002-6975(2011)14-1288-02
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