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奐生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醫院,山東青島 266012)
腹腔鏡下結腸曠置術治療慢傳輸性便秘的圍手術期護理
王奐生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醫院,山東青島 266012)
腹腔鏡 慢傳輸性便秘 結腸曠置術 護理
結腸慢傳輸性便秘(Slow T 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因結腸傳輸功能減弱致使腸內容物滯留于結腸而引起的頑固性便秘,病因不明,癥狀頑固,治療困難。隨著社會老齡化、現代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STC日益成為影響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1]。腹腔鏡下結腸曠置、回直腸吻合治療慢傳輸性便秘,解決了病人長期便秘的痛苦。我院2009年3月~2010年10月于腹腔鏡下治療便秘病人10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10例,其中,女7例,男 3例,年齡34~70歲。主癥:大便排出困難,無便意,1周1次,需要用開塞露甚至灌腸后方可排出大便,大便干硬,甚者呈羊球狀,無便血,便后無物脫出,肛門無潮濕瘙癢感,無腹脹、腹痛,無惡心、嘔吐,無頭暈、頭痛,小便正常,飲食可,睡眠差。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生化、心電圖、胸部正位片、腹部B超結果均正常。結合患者病史、癥狀及輔助檢查,可以明確診斷為:便秘;結腸慢傳輸型;結腸擴張。經過多年的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屬于頑固性便秘,有手術指征,無手術禁忌證。
1.2 方法 行腹腔鏡輔助下回腸乙狀結腸吻合術、結腸曠置術:全麻成功后,患者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臍孔上緣行1 cm切口,氣腹針穿刺建立CO2氣腹,穿刺10 mm T rocar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見:回盲部、升結腸和橫結腸擴張,腸壁顏色暗紅。患者改為頭低腳高位,將小腸置于上腹部,暴露回腸末端及乙狀結腸。選擇吻合腸段為直乙交界上30 cm,回盲瓣上20 cm,將乙狀結腸選定部位的系膜上以鈦夾做標記,向右提起乙狀結腸,用超聲刀分離乙狀結腸左側的腸系膜使乙狀結腸游離。游離回腸部分腸系膜,于回盲瓣上20 cm將回腸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將腸管閉合并切割,于臍下腹正中線上行6 cm的切口,將已游離的回腸近端與乙狀結腸經切口提出體外,將回腸近端與乙狀結腸預吻合處靠攏,取下鈦夾,并以直線切割閉合器將回腸近端乙狀結腸行側側吻合,間斷全層加強縫合,還納腸管,縫合切口。重建氣腹,用腹腔鏡探查,無明顯出血,腸管血運良好,吻合口處放置乳膠引流管,經右下腹戳孔引出,拔除T rocar,縫合腹壁各切口。
1.3 結果 10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48~72 h肛門排氣,無腹痛、腹脹,無惡心、嘔吐,拔出胃管后改禁食為流食,囑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術后第4天排稀便3次,飲食由流食逐漸過渡到普食,隨后大便逐漸成形,日行3~5次;術后11~16 d出院。隨診發現1例病人排便次數較多,5次/d以上,經過輔助藥物治療,病人滿意。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此手術了解少,患者難以忍受便秘的痛苦,有強烈的手術意愿,但又擔心療效及并發癥而表現為焦慮、不安,故有必要向患者介紹腹腔鏡手術最大的特點是對患者損傷小,恢復快等特點。講解手術方式、麻醉方式、手術后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及家屬對此手術有初步的認識,在家屬的配合下,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2.1.2 術前準備 協助患者完成常規檢查,手術前遵醫囑給予備皮、皮試等。
2.1.3 腸道準備 成功的腸道準備是手術成功的必要條件[2],慢傳輸性便秘腸道準備時間一般為3~5 d。首先利用灌腸促其排便,口服腸道瀉劑以及腸道抑菌劑,配合引用大量清水以促進排便,術前晚及術晨分別進行清潔灌腸,達到腸道準備滿意效果。
2.2 術后護理
2.2.1 全麻術后護理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術后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以免發生舌后墜及分泌物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術后6 h可取半臥位,患者未排氣前禁飲食,給予靜脈補充營養,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肛門排氣后,指導患者進食流質、半流質、軟食,逐步過渡到普食,給予高蛋白易消化飲食。
2.2.2 引流管的護理 術中腹腔壓力高,出血不明顯,解除充氣后可出現繼發性出血,術后血管鈦夾松脫等也可發生出血[3],術后嚴密觀察有無內出血的發生。術后常規流質腹腔引流管,應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壓,24 h引流為血性,不超過200 ml,以后逐漸減少,72 h拔除。
2.2.3 酸中毒的監測及護理 由于長時間高壓灌注,CO2在組織間隙中彌散,被大量吸收而進入血液以致血液中CO2超過了肺呼吸排出能力[4],患者需要通過呼吸加深加快自身調節功能,排出積聚的CO2,因此術后保持呼吸通暢,給予低流量吸氧,提高氧分壓,促使CO2排出。
2.2.4 穿刺孔出血的觀察及護理 穿刺孔出血多為鞘膜拔出后壓迫作用消失而縫合不夠深或敷貼牽拉不牢致穿刺孔滲血。術后密切觀察切口周圍有無滲血,若有,應及時更換切口敷料并牽拉加壓包扎。
2.2.5 皮下氣腫的觀察及護理 皮下氣腫系術中CO2氣體循筋膜間隙上行彌散所致。重者可達頸面部皮下,可捫及捻發音。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咳嗽、胸痛及呼吸頻率的變化,有無捻發音并腹帶加壓包扎,皮下氣腫一般1~2 d可自愈。
2.3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避免活動,可適當進行鍛煉,以不疲勞為宜,適當增加營養,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如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可適當減少纖維素的攝入,以高熱量,優質蛋白為主。根據個人情況摸索出自己的飲食規律,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同時注意肛周的清潔,定時隨訪。
[1]厲鋒,田波.結腸慢傳輸性便秘胃腸動力改變的研究進展[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2,8(1):62-64.
[2]王元林,朱建國,楊秀書,等.后腹腔鏡技術在腎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06,12(8):801-803.
[3]韓見知,莊乾文.實用腔內泌尿外科學[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6-607.
[4]王國民.微創外科在泌尿外科的應用與前景[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5,26(3):151-153.
Laparoscopic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Colonic exclusion technique Nursing
王奐生(1976-),女,山東,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從事臨床肛腸外科護理
R473.6
B
1002-6975(2011)14-1334-02
201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