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黑龍江省方正縣水產總站 黑龍江 方正150800)
黑龍江省方正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冬季氣候寒冷,池塘冰層厚度達50 c m以上。在漫長的6個月越冬期間,有將近5個月的冰封期。長時間的越冬,鏡鯉自身能量消耗較大,體質相對較差。鏡鯉越冬管理十分重要,每一個生產環節都不可忽視。方正縣水產總站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鏡鯉越冬技術要點如下。
鏡鯉越冬池塘要求避風向陽,池塘無漏水滲水現象,池塘水深保持在2米以上,并且越冬池塘面積以30畝左右為宜。
2.1 鏡鯉魚種越冬密度
為了使鏡鯉魚種在越冬期安全越冬,密度合理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根據多年的經驗,水質較好且池底淤泥和有機物較少的池塘,每畝放養越冬鯉魚種400 k g左右,可安全越冬。
2.2 鏡鯉越冬池塘的補充水源
補充水源最好是地下井水,水源井應距越冬池500米以內,因地下井水水溫較高(10-11℃),注水口冰層融解快,新鮮水可注入冰層下,缺點是地下井水溶氧較低。越冬期不宜注入河渠水,因河渠水水溫低,進水口冰層融解慢,甚至補充水源流入冰層表面又形成新的薄冰,增加了冰層的厚度。
2.3 驅趕水鳥
越冬池冰層形成前后,要及時驅趕水鳥。冰封前和解凍后是野鴨成群結隊活動季節,有時成群水鳥不分晝夜潛入魚種池吞食魚種,特別是靠近大湖或河流明水區的鏡鯉魚種越冬池,冰封前和解凍后要有專人看護,可用扎草人、鳴鞭炮和夜間開燈的方法驅趕水鳥,以防止造成鏡鯉魚種池不必要的鳥害損失。
2.4 打冰洞和清掃積雪
鏡鯉越冬池塘水面冰層形成薄冰的初期,可用鐵鍬和其它工具擊打冰層,每300-500 m2打1-2個1 m2的冰洞;冰層較厚承受力較大時,每天上午9-11時,用打冰專用工具冰釧,每500-800 m2打1-2個1 m2的冰洞,并撈出冰塊。在高寒季節,如遇下雪天,應及時清掃積雪于鏡鯉越冬池邊,積雪較厚時可將積雪南北方向堆成條帶狀,以增加陽光照射強度和透光率。
3.1 加強鏡鯉越冬前飼養管理
鏡鯉越冬池水溫不低于攝氏9℃,魚種就有攝食現象,每天就應堅持投餌一次,這樣將縮短越冬期。
3.2 鏡鯉魚種原池肥水越冬
原池肥水給鏡鯉魚種提供了天然餌料資源(浮游動物),就是冰層形成后底層水溫在攝氏1.5-2.5℃時,經解剖鏡檢越冬鏡鯉魚種,腸管前端均有未消化的無節幼體和輪蟲殘體。另外,在冰層表面有積雪的晴天下午,在冰洞處用顆粒飼料作誘餌下底鉤,可釣到鏡鯉魚種,說明鏡鯉魚種在冰下是攝食的。
3.3 鏡鯉魚種原池越冬不并塘
原池塘的水質及生態環境對鯉魚更有適應性,同時也避免了因拉網、捕撈、裝筐、運輸等過程中的機械損傷,減少了一次中間環節和勞動力付出。
3.4 在2006年冬至2007年春,方正縣水產總站經過調研發現,鏡鯉魚種在同樣池塘條件、同樣密度、同樣管理方法的情況下,越冬漏水池(池底排水口沒有處理好)由于定期補充地下井水,鏡鯉魚種明顯消瘦。分析原因是漏水池經常補充攝氏10-11℃的地下井水,使鏡鯉越冬池水體有了一定的交換量,天然餌料生物密度降低,鏡鯉魚種攝食幾率少;再者注水的水流刺激了鏡鯉魚種,增加了活動量消耗了自身能量,使魚體出現了消瘦現象。而正常鏡鯉魚種越冬池很少補充地下井水,天然餌料資源量相對較大,攝食幾率大,魚種活動量小,出塘時體質健壯,游動有力。
3.5 鏡鯉魚種在整個越冬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冰下度過的。由于冰層緣故,越冬池溶氧較明水期低,但越冬池水溫只有攝氏1.5-2.5℃,魚種活動量小耗氧少。相反,冰封期又為越冬鏡鯉魚種創造了一個安全場所,不易受鳥類的危害,從而提高了成活率,減少了經濟損失。
3.6 四月中旬,方正縣氣溫逐漸升高,池塘冰層融化后,當水溫上升到攝氏8℃時,每天下午于越冬池陽面投喂顆粒飼料,每畝投放0.6-1.8 k g,當水溫上升到11℃左右時,停止投飼,即可將越冬鏡鯉魚種分塘飼養。盡管冰層融化后,投餌時間只有15-18天,但促使了鏡鯉魚種再次集群攝食顆粒飼料,為分塘后的馴化攝食打下了基礎。實踐證明,這一方法確對分塘后的鏡鯉魚種馴化攝食有特別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