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東 鄭淑梅
(樺南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樺南154400)
樺南縣是一個半山區內陸縣,境內地貌特征為低山丘陵、丘陵漫崗、溝谷和平原,有豐富的淡水魚類資源及冷水魚資源,為我縣漁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資源。為了適應新的漁業經濟發展要求,我們組織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按照中央提出的“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要求,對全縣的漁業資源進行了重新調查,并對我縣漁業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我縣是一個內陸縣,漁業經濟把“以養殖為主”作為發展方針。近年來,我縣水產養殖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管理,養殖方式粗放,養殖病害逐年增加等,這些問題對我縣的漁業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因此,我們必須按照農業部提出的“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提高和諧發展能力;以生物防控為重點,提高養殖病害風險防御能力;以自主創新品種為核心,提高良種選育和競爭能力;以關鍵環節和要素為重點,提高養殖生產過程質量監管能力”的要求,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推進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發放工作。規劃和養殖證制度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資源調查、科學規劃、完善制度為健康養殖和科學管理奠定基礎;二是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模式,即推廣生態互補立體養殖模式,改造傳統老化池塘,配備完善循環水和廢水處理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鼓勵使用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技術,改變傳統投喂養殖方式;三是完善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開展微生物制劑等先進技術應用,舉辦安全用藥技術培訓班。加強養殖用藥記錄和生產記錄,執法檢查,健全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和疫情報告制度,提高應對突發重大疫病的能力。
針對當前我縣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推廣工作力度不夠等問題,應重點開展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整合漁業科技力量,加強重點關鍵技術的研發,即以“十一五”漁業科技攻關的組織實施為切入點,圍繞水產新品種、新型漁藥、漁用疫苗、高效飼料和健康養殖模式等方面組織聯合攻關、發揮漁業企業和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積極性,爭取盡早有所突破;二是扎實推進漁業科技入戶,加大重點技術推廣力度。我縣漁業主管部門和推廣機構,要以科技入戶作為漁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切入點,結合水產養殖增長方式轉變工作,使漁民通過科技入戶工作實現增產增收;三是積極開展漁業標準化工作,以苗種等生產投入品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為重點,并加強標準示范、推廣、宣傳和培訓工作,切實推進全縣漁業標準化工作;四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強化推廣機構的公益職能,抓好科技入戶、漁民培訓、水生動物疫病測報和預防工作。遴選漁業重點推廣主導產品和主推技術,做到技術服務到池,技術成果到戶,技術要領到位,實現漁業科技與示范戶的零距離接觸。
我縣水域資源豐富,可供多種溫水魚類和冷水魚類棲息、生長、繁殖,也為我縣的名、特、優魚類養殖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品種魚類養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要做好此項工作,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方面,我們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如我們現已引進成功的河蟹、彭澤鯽、鱸魚、大銀魚、鳊花、鱘魚、甲魚等。這些魚類都屬于淡水溫水魚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適應范圍大,飼料來源廣,養殖技術難度小,產品質量好、檔次高,價格是傳統養殖魚類的3-5倍,有的甚至是傳統魚類的十數倍。因此,做好該項工作,使之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必將大幅度的增加漁民的收入。二是我縣東部山區的塘壩水庫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我縣東部山區有較大面積塘壩水庫,由于地處山區,一般水溫都較低,溫水魚類在此養殖周期長,飼料利用低,相應養殖成本高,經濟效益也低。但是,如果引進冷水魚進行養殖則會大不相同。目前,我們于2007年-2009年分別成功引種、移殖了高白鮭、魟鱒等冷水魚類,分別投入到八一、柳河、、功興水庫,經測定,現已達到了生物學效應。做好該項工作,可提高我縣冷水資源的利用率,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大幅度的增加漁民收入。三是地方特色魚類資源的開發利用,我縣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種魚類品種如黑龍江野鯉、懷頭、嘎牙子、泥鰍、老頭魚等,它們在我縣都有不同程度的養殖,但養殖的規模都不大,具有較大的開發空間,如果這些資源能夠充分的開發,它將是我縣漁業經濟的另一朵奇葩。
漁業經濟的發展不光是單一的養殖,它應該更多樣化、豐富化,例如綜合養殖,即水中養魚、水面養鴨、岸邊養豬、壩上種草,實行立體開發、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這樣即提高了經濟效益又保護了生態環境。休閑漁業把養殖、旅游、垂釣、住宿、休閑集為一體,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環境,同時又增加了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總之,多元漁業是一項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應做為重點工作抓好落實,促進漁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