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鈺,楊 瑚
(河西學院經濟管理系,甘肅 張掖 734000)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境內黃河以西,總土地面積2760萬hm2,行政區劃上有張掖、武威、金昌、嘉峪關、酒泉五市,下轄20個縣(區),人口484. 29萬。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河西走廊綠洲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 成為甘肅乃至西北重要的綠洲農業發展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在農業發展中,在大量運用現代農業機械、化肥、農藥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和土壤鹽漬化等問題十分突出,對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農業生產繼續沿用傳統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直線生產方式已不能適應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目前河西走廊已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期,經濟快速增長必然對資源和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因此,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方式迫在眉睫。農業循環經濟融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精華于一體,對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和諧進步、生態良性循環的共贏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農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改革開放以來,河西走廊農業發展良好,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多種農產品生產基地。河西走廊以其占全省不到19%的耕地,生產了占全省32%的糧食、42%的油料、90%的棉花、87%的甜菜、28%的瓜果和29. 6%的肉類,提供了占全省70%的商品糧。2009年,河西走廊農作物播種面積擴大到286萬畝,糧食總產增長到9.5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4278元,與1978年相比增長32倍;種植業內部打破了糧食作物獨大的局面,由糧、經二元結構演變成糧食、經濟作物、草業種植三元結構,各產業的比例由90:10變為67:25:8,產業結構漸趨合理。
2.農業多功能性日益凸顯,不同類型的農業區形成。隨著農業發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先進農業技術的使用和農業物質裝備的改善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持續增強,生產布局日趨合理。目前依據自然資源,按照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和合理規劃,河西走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祁連山林牧區、南部沿山林牧區、中部綠洲綜合利用區和西北部荒漠牧區4大專業化生產區域。
3.農業產業化初步形成。河西走廊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加上先進的技術條件,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目前制種業,蔬菜的種植及加工、運營、銷售業,草畜業及畜產品加工等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已初具規模,并涌現出了一些實力雄厚的產業龍頭企業,形成了糧油產業、蔬菜產業、林果產業、種子產業和畜牧產業等類型多樣且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帶。
目前,河西走廊農村和農業的發展, 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和土壤鹽漬化等問題十分突出,對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受環境污染、土地貧瘠化、農產品銷售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所困擾。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僅具有現實必要性還有著相當的緊迫性。
1.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河西走廊是典型的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區域內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農業發展受水資源約束較為明顯,且區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供水量與水資源總量的比值)為92%,而全國為 20.0%;西北地區為 53.3%,由于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壤鹽漬化,生態環境惡化,加上河西走廊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等的大量使用使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現實已不允許河西走廊依然靠拼資源和犧牲環境利益為代價來換取農業經濟的高速增長,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資源污染、保護農村環境。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有效利用農業資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目標要求的有效突破點,一方面,通過清潔生產,使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可有效減少農業生產中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因遵循了生態規律,減少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會促使產品質量提高,減少和杜絕農產品污染。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擴大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農業循環經濟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經濟模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可以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來獲得最大的產出和效益,通過在整個農業系統中強化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減少廢棄物排放,從而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同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中實行的集約化經營、進行資源綜合利用和開發、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等,都會延伸產業鏈,為農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效率。因此,從目前河西走廊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十分必要的。
4.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利于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農產品面臨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入我國和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雙重挑戰,而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設置“綠色壁壘”,對農產品的要求日益嚴格,不僅要求最終產品而且規定生產的每個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這使我國農產品加工出口面臨嚴峻的挑戰。而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能,突破“綠色壁壘”,增強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1.農業循環經濟相關法律不健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經濟、環保、農業和社會的重大變革,需要強有力的法律手段作為支撐和保障。只有加大立法的力度,嚴格區分在農業循環經濟的各個環節中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和管理者之間各自的權責,才能保障農業循環經濟有序運行、保證管理部門依法行政,維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農業循環經濟持續、高效、穩定的發展。為此要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立法研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
2.對循環經濟缺乏全面認識。目前人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缺乏足夠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形勢認識不足,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忽視人文、資源、環境等指標,不考慮自然資源和生態承載力的限度問題;二是對資源利用和開發的價值度量問題認識不足,任意地、過度地對自然資源進行開采、利用,造成生態失衡和破壞;三是對科學技術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認識不足,缺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則,沒有將思想認識提高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建設節約型社會上,資源節約、環保意識不強。
3.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有待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科技是關鍵,物質要素的投入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實際上被弱化,而高新技術作用在農業循環經濟中不斷被強化,這就需要完善的科技推廣應用體系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目前,河西走廊農業科技支撐體系不完善,在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開發以及推廣上仍存在薄弱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4.缺乏資金投入。資金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較大,在啟動階段對資金的要求比較高,而由于農業產業部門的特殊性,其前期經濟效益不明顯,加上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低,使很多農民無法承受這種短期的不利,使一些地區農業循環經濟工作不能順利展開。因此,加大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資金投入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投入機制將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5.專業人才保障不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科技創新和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能勝任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據河西走廊農業部門調查統計,河西走廊純農業戶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23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高達14.8%。在河西走廊農村勞動力中,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教育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農民素質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高層次的技術和管理人才較為缺乏使河西走廓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6.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目前河西走廊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健全,有些地方服務體系還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農業市場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中介組織發展緩慢;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率低,產業鏈有待完善;農業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的速度慢、數量少;農產品生產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與生產規范,這種狀況和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不相適應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制約了河西走廊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涉及環境、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僅需要農民和企業的廣泛參與,而且需要政府的支持,從思想觀念、運行機制、政策及技術等方面進行創新,以便為河西走廊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和政策環境。
1.營造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首先,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及舉辦農業循環經濟培訓班等方式,加強對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的農業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其次對消費者進行生態消費觀念教育,提高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度,倡導綠色消費,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盡量減少環境污染。
2.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加快農業循環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依據區域資源條件,本著優化區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則來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以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選擇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發展模式。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出,制定和完善循環經濟法律,用法律形式約束政府、企業和國民必須履行循環型社會的義務,對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循環型社會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在全面貫徹國家有關農業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調查研究,通過權威性的法律法規,明確各參與主體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權利和義務,形成強制的行為約束,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3.充分發揮經濟手段作用,形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外部性,因此,首先政府應充分利用產業、財稅、價格、投資等經濟杠桿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給予支持。比如,可對發展沼氣工程的農戶給予補貼,對實行清潔生產、節約資源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稅收返還等措施;其次可實行導向性投資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對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項目給予貸款支持等;第三,要從生產者、消費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場機制改變生產者和消費者原有的經濟刺激模式,引導其行為,使之自覺地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達到社會、經濟和環境利益的“共贏”。
4.拓寬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投資渠道。一是可以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直接補貼來彌補發展資金的缺口,二是通過建立完善的融資渠道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如以基金的形式來籌集資金,或直接引入民間資本,擴大農村貼息貸款的范圍和規模,強化金融對農業的投入;三是通過引進其他產業與農業相結合的辦法,如發展生態旅游,以旅游的收益保護生態環境,使農業循環經濟能在一定的生態基礎和水平上發展;四是充分調動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投資。
5.加快科技創新,強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農業技術創新是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依托和保證。一要充分利用各種農業科研資源,加強與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的合作,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力;二要發展生物工程技術,培育高產、優質的動植物新品種,研制生物農藥、生物肥料;三是要開發高產高效的立體種植技術和共生互利的養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村戶用沼氣技術、農村能源開發及循環利用等技術;四是加強對高新技術如轉基因技術、信息技術對農業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形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6.健全農業循環經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全方位的農業循環經濟服務網絡機構。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工作力度,根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需求,形成縣——鄉——村——農戶一體化的服務體系,使農業循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有功能齊備的規劃、產業選擇指導和產業效果分析服務,減少投產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檢驗、檢疫、認證等機構,自上而下地形成監控、服務體系。要對農業環境進行全面監測,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建立農產品準入制度。
參考文獻:
[1]吳季松.新循環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解振華.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N] .光明日報,2003-11-17.
[3]周宏春.循環經濟:一個值得重視的發展趨勢[J].新經濟導刊,2002,(9).
[4]周震峰,王軍,周燕.關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5).
[5]宣亞南,歐名豪,曲福田.農業循環經濟的含義、經濟學解讀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