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晉城 048026)
晉城市建市以來,由于其產業結構的特點使其在山西省有著特殊的經濟地位。2009年,全省11個省轄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結果排名中晉城位居太原之后,為全省第二。但由于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晉城市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著“重積累、輕消費”的現象,居民日常生活中則存在著“重儲蓄、輕消費”的現象,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教育、醫療、住房三大消費的壓力,更使居民的預期支出大增,進一步導致了晉城市消費需求的不足,城鄉消費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 消費需求不足對晉城市經濟影響力的日益弱化,已成為制約晉城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大“瓶頸”。
1.經濟發展形勢良好,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0元,上升至2006年的超萬元,2009年已達15161元,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排名第三,三十年來年均增長17.2%;其中2006年—2008年平均增長11.7%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4元,2007年超4000元,2009年達到5255元,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排名第四,二十多年來年均增長6.9%。其中2006—2008年期間平均增長7.2% 。2009年,晉城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06億元,比上年增長7.2%。財政總收入136億元,增長20.3%,增幅居全省第一。各項經濟指標均位于山西省前列。
2.最終消費率略有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GDP的比重在波動中上升。最終消費率即是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表明單位勞動成果可供消費的部分,是衡量一個地區最終消費水平的主要指標。2000年至今,晉城市的最終消費率在不斷震蕩中逐步抬高,2000年為41.76%,2005年為41.84%,2009為46.2%,低于全國48.6%(2009年)的平均水平,遠低于世界79.2%(2006年)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發達國家80%(2006年)的水平。大多數國家的消費率在70%以上,素以高儲蓄率聞名的東亞國家消費率最低時也在65%以上。從晉城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角度看,除個別年份外,2000年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均低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顯示出“十二五”期間晉城市應在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居民消費,加大消費需求在促進經濟增長的貢獻比重等方面仍有待于不斷增強。
3.居民存款量逐年上升。2005年至2009年,晉城市城鎮居民存款額從290.5億元上升至544.6億元。其中2008年相對2007年增幅達到31%。這在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仍有如此之高的增幅,不能不說是晉城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的體現。但也進一步說明了消費不足的現狀。
4.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分析。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指居民每單位收入中用于消費支出的份額。一般而言,一個人的收入越高,消費占其收入的比重越小,平均消費傾向與收入水平呈反向變動趨勢。邊際消費傾向是把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進行比較,反映每增加一元錢的收入,用于增加消費的份額。通過分析,我們看到居民消費傾向在波動中不斷降低,平均消費傾向呈下行趨勢。但邊際消費傾向波動較大,1995年為0.69,2005年為0.23,2008年為0.92,達到歷年最大值。也是很有必要分析的一個現象。

表1 城鎮居民歷年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
1.消費觀念滯后,信貸消費啟動不高。使用消費信貸方式擴大社會消費需求、啟動消費市場是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辦法。2009年,晉城市存款余額544.6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3%。但廣大居民的思想還是“量入為出”、“無債一身輕”。同時由于銀行對個人的資信評估不夠健全、貸款手續繁瑣、條件苛刻、操作時間長、宣傳力度不強等因素,阻礙了居民對消費信貸的利用。
2.產業結構及產品供給不能適應消費需求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費者從注重生存需求發展到享受需求,從對商品數量的關注轉向質量好、品種新、服務優,能提供高層次享受的商品。在居民商品房消費中,房價的攀升使得符合中低收入階層需求的經濟適用房供不應求。但整個消費品市場缺乏一種共性需求、能夠上臺階的熱點消費品。
3.居民預期未來收入降低、支出上升,消費力量分流。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效益的不確定性導致許多職工預期收入降低,工作穩定性下降,這也是造成城鎮居民降低消費傾向,選擇儲蓄的原因。一些福利制度的取消也使得居民收入的一部分將轉化為這些方面的支出;居民對未來的就業、養老、醫療、教育方面支出預期增強,從而使儲蓄居高不下,嚴重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費傾向;同時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的發行量逐年增長也吸引了一部分購買力。
4.消費環境欠佳、致使居民謹慎消費。目前的消費市場存在市場秩序不規范、個別行業壟斷市場、牟取暴利、甚至有危害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的傷害性消費。這些現象,不僅傷害了居民的身體健康,更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心理,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欲望。如消費者回歸家庭用餐,不敢外出旅游、不敢購置奶粉等現象,都不利于擴大消費需求。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消費需求增長最主要的動力。晉城市經濟的發展主要依托于煤炭,因此形成行業收入差距大的局面。從長遠來看,必須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減少低收入人群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才能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這可以通過稅收等手段調節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抽肥補瘦”,特別是要抑制因非法和不合理收入所導致的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調節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社會平均消費傾向,進一步擴張消費,繁榮經濟。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消費新熱點。應積極開拓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消費種類和渠道,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晉城市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與河南省搭界,可以通過扶持旅游產業來刺激居民消費,還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醫療保健、社區服務、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消費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壯大,這些都將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機會。同時在繼續鼓勵住宅與汽車消費的同時,重點發展通訊信息消費、旅游消費、老齡消費、個性消費,教育、醫保、文化消費。這就要求政府改善城市交通,加強信息網絡設施建設,培育城鄉居民的信息化意識。消費還要大力發展假日經濟,完善老年服務業體系,做大做強“銀發市場”。
3.積極發展消費信貸,使潛在消費需求變為有效消費需求。消費信貸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信貸手段激勵消費增長的手段。政府部門應加大輿論宣傳,真正幫助居民形成一種“借明日之錢,買今日之享受”的全新消費觀念。更要向廣大居民傳達信息,使其對社會發展和未來收入增長充滿信心,讓他們轉變消費觀念、降低儲蓄意愿、提高消費傾向。
4.擴大居民公共消費需求。公共消費是指國家為改善居民的生存條件,通過國家投資的方式來實現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支出。包括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所有居民都可以無償享用。只有加大政府對醫療、教育事業、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提高保障水平,增加居民未來可支配的收入,才能消除居民的后顧之憂,減少因保障動機形成的儲蓄,相應增加現期消費,進而刺激居民消費的增長。
參考文獻:
[1]趙曉雷.中國現階段收入差距擴大的經濟學分析[J].財經研究,2001,(4).
[2]白暴力.總消費需求不足的核心機制與解決對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