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璇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太原建立在傳統工業化基礎上的城市發展模式,不能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須探索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的新路。
一是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不適應。太原由于三面環山特殊的地理條件和超重的產業結構,環境容量小,歷史包袱沉重,污染負荷遠遠超過環境承載力。二是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與實現綠色轉型的要求不適應。太原市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產業結構以資源能源消耗型為主,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在三次產業中,工業增加值始終占第一位。冶金、煤焦、機械、化工、電力、建材等主要傳統行業占工業經濟總量的近80%,而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只占工業增加值的不到15%,第三產業中又以傳統產業居主要地位。全市煤炭消耗量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而萬元GDP的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這種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勢必造成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的不良發展局面。三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近年來太原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來看,水平還比較低,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城市化進程和環境治理的需要。四是決策部門一些傳統的決策思維方式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適應。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習慣于單純地追求GDP增長,要溫飽,不要環保,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這種傳統的決策思維方式,有悖于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果就是城市建設決策與措施的失誤。五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手段與群眾對維護環境權益的要求不適應。在環保法制建設方面,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健全,原則性規定多、可操作的細節少,行政手段多、經濟手段少。一些企業違法成本低,相反守法卻導致成本高,造成污染成本社會化。在環境違法行為監控方面,污染監控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對排污單位不能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的監測監督。
面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極限的重壓和發展后勁不足的窘境,太原市在“十一五”規劃中率先提出了綠色轉型戰略,確立了“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綠色轉型”、最終實現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和執政理念。據悉,太原市編制地方性綠色轉型標準體系,在全國尚屬首例,為國內城市綠色轉型豎起一個方向標,可謂城市的一次自我革命。
1.加快經濟結構綠色轉型,調整工業布局,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在太原市“兩型”城市建設中,建立綠色產業體系,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太原市經濟建設的重頭戲。具體來說:①加快改造傳統工業和發展新興工業,形成支柱型“綠色工業”,重構太原市工業新體系。如傳統產業新型化方面:大力發展優質冶金工業;大力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做優做強煤炭、電力產業;大力發展精細化工,推動煤化工業實現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在新型產業方面,從目前看,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在太原市最具發展優勢,要以工業園建設為重要載體強力推進。②大力發展具有省城特色的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彰顯太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旅游業。③以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為主體的綠色農業,提高城市農業現代化水平。
調整工業布局,加快工業布局的“三大轉移”,即污染型企業從城市中心向遠郊城鎮轉移,工業發展從外延發展向調整改造轉移,企業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通過調整工業布局,逐步消除不合理工業布局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針對目前太原市經濟發展基本上走的還是“兩高一資”即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型的路子,一方面對現有產業實行“有保有限有關”,即對綠色產業、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要“保”,鼓勵做大做強;對煤、焦、鐵等初級產品和傳統原材料工業,要“限”,限制其盲目擴張;對落后的生產能力和設施,要“關”,杜絕其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另一方面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提高節能環保市場準入門檻。
2.加快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針對太原市實際情況,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推動企業內循環經濟發展。各類企業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企業節能減污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污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并實施重點行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針對太原市的“兩型”城市建設,可以加強下列工作:按照“就地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的原則,積極推進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回用工程;將工業廢水集中處理,加強中水的回用,將再生水用于工業冷卻、農業灌溉、城市景觀建設、市政綠化、生活雜用、地表水補充等,以緩解太原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再利用;加強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鼓勵企業技術革新;開發新型替代能源,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廣使用型煤、煤氣等清潔燃料,大力發展城市煤氣和液化氣,減少燃煤帶來的大氣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煤層氣是太原市未來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替代能源,通過加快對西山煤電煤層氣的勘探和開發利用,可以減少原煤消耗量,削減SO2和煙塵的排放量。
3.把握城市特色,按照“兩型”城市理念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健康合理運行和發展的生命線。準確把握城市的性質與功能,結合城市的歷史淵源、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和支柱產業、特色產業,立足現有的規劃布局,在城市空間組合、生態環境、文物古跡及風景名勝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使城市基礎設施能突出太原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在規劃設計上,應更加突出保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和諧,將節約資源、綠色環保、公交優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綠色城市化的諸多要素貫徹到具體項目規劃上。按照國際水準,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大但求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出精品、出樣板(如太原市汾河公園等城建工程榮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獲得專家和市民的一致好評)。
4.加強立法,嚴格執法,建立完備的執法監督體系。根據太原市的實際情況,加強執法力度,依法取締和關閉工藝、設備落后及污染嚴重的企業。定期組織開展節能環保專項檢查,檢查各企業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節能環保政策的情況。在現有法律法規下,按高額處罰原則,對違法排污企業實行經濟處罰。繼續實施和強化“區域限批”制度,對未按期完成減排任務、排污超過總量指標、污水處理廠建設嚴重滯后,以及沒有完成淘汰落后產業任務的地方或企業,按照有關規定,暫停該地區或集團新增污染物項目的環評審批。強化執法,促進節能環保。對于重大環境違法案件,公開曝光,嚴肅追究責任。
5.加大環境宣傳教育力度,營造“兩型”文化氛圍。堅持以人為本,普及綠色知識,倡導科學合理、健康向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先進文化。具體來說:大力普及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基礎知識和環境法律法規,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開設環保專欄,開展環保警示教育;倡導綠色環保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建設模式;宣傳節能環保先進典型,曝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反面典型;在各級各類學校、社區、家庭中廣泛開展節能環保教育,鼓勵市民參與環保實踐活動,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創建活動;成立有活力的群眾性環保組織,調動廣大社會公眾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并且由公眾主動監督企業的資源浪費和污染行為;繼續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管理人員的環保教育培訓,增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和自覺性。
總之,太原市的城市發展,要從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發展。我們要以推進城市綠色轉型為動力,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兩型”城市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太原年鑒編委會.太原年鑒[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劉忠方,賈文毓.山西省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
[3]太原統計局.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太原統計局,2008.
[4]太原市政府.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