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孔永紅
(1.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英語寫作,作為交際能力的重要體現,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學生的弱項。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注重從篇章整體構思來引導學生寫作,學生作文內容空洞,段落結構松散,篇章布局零亂。 鑒于這些問題,國內外許多語言學家和教師已將寫作研究的重心由詞或句子層面上升到語篇層次。
對“語篇”的界定,語言學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Halliday和 Hasan 給語篇的定義是“任何口頭或書面的、長短不限的、構成一個統一整體的段落(passage)。” 語篇是使用中的語言單位,不是像小句或句子一樣的語法單位,不能用長度來確定它。語篇可以是一個詞、一個句子,也可以是一部巨作,是不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達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也就是說,語篇不是形式單位,而是意義單位。Beaugrande 和 Dressler 更側重從人類的交際視角來研究語篇的構成。 語篇是交際的媒介,任何交際行為都是交際對象在特定的環境中借助語篇傳遞信息以完成交際目的。從這個角度看,語篇是為實現特定的交際目的,特定的交際對象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用來傳遞特定信息的一段長短不等的口頭或書面語言。語篇與非語篇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具有語篇特征,后者沒有。
銜接和連貫是語篇最基本的特征。語篇要得體地傳遞信息以實現交際目的,就必須確保銜接和連貫。銜接指的是表層語篇的語言成分在詞匯、語法或音位上有意義地相互連接的方式(Beaugrande & Dressler,1981);它是語篇的有形網絡。語法手段(如照應、省略、替代)和詞匯手段(如復現關系、同現關系)的使用,都可以增強篇章在結構上的粘著性,即結構上的銜接。連貫指的是語篇世界的組成成分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方式(Beaugrande & Dressler,1981)。作為一種無形網絡,連貫是語篇成分在意義上的關聯,這種關聯依賴于交際雙方的共享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講,連貫比銜接更為重要,信息在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與銜接有關,而將不同的概念組織起來,在意義上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靠的是連貫。
交際過程中,信息處于核心的地位。事實上,語篇交際就是生產者以語篇為媒介,通過傳遞信息與接受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因此,信息和語篇很難分開,信息是內容,語篇是載體,信息需要依附于語篇才能存在。蘊含在語篇中的信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成四對:舊信息與新信息,明示信息與隱含信息,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以及前景信息與背景信息。由于語篇的信息性要求語篇必須提供足量的新信息,且信息的分布與推進應該合理有序,各種不同的信息在語篇中并不是隨意存在的,而是以信息單位的形式合理分布在語篇之中。這個單位一般由新舊兩種信息組成,并以新、舊的信息結構在語篇中進行合理地流動,這樣,信息傳遞過程得以形成。
信息的傳遞除了要合理有序外,還必須要圍繞某個話題來進行,否則就會造成信息傳遞混亂。值得注意的是,話題作為貫穿語篇的主線,是一個層級概念,大話題包含小話題,小話題中還有更小的話題。各個小話題之間存在著繼續、轉換、飄移或中斷等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話題推進。語篇中小話題的推進都應該是合理有序的,且處于各個層級的話題都應該服從于全文的主題,受全文中心思想的支配。否則,文章就會出現傳統意義上的跑題現象。
雖然語篇的交際功能不同,語篇的主題內容有別,文章的體裁多種多樣,但這并不是說,語篇的結構可以隨意組合。較大的語篇通常都有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不同語體的語篇會用不同的結構形式來表示。下面我們將分別從文章的導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探討中國學生寫作中的語篇問題。
1.導言:語篇立場觀點不明確,中心思想不突出
一般來講,作者應在文章導言部分引出話題并亮化主題句。下面是一篇學生習作:
Which is Better, the City Life or the Country Life?
I think it is an easy question. Because I come from the country, I know the country life very well.
When I was young, I had to go to the field with my mother. There was too much work for my parents to do. So I see how tired they were after returning from field. Although we worked very hard, we could get a little money. It was not enough for supporting my family. So I don’t like the country life and I don’t want to see my parents working hard on the land. That’s why I go to university. I want to lead a different life.
作者并沒有在文章開頭表達出明確的態度:更喜歡哪種生活?文章前兩段中 ,讀者找不到有關主題的字眼。作者繞了很大的一個圈子,直到第二段末尾才讓讀者明白他的立場:喜歡城市生活。
在很多學生英文作文的開頭部分,我們常常找不到符合標準的主題句,這使得文章重點不突出,作者立場觀點不明確,篇章結構松散,內容缺乏連貫。究其原因,這種開頭方式歸根于中國人螺旋式的思維方式(Kaplan,1996),換句話說,中國學生在寫作時往往傾向于從主題外圍入手,螺旋式發展漸入主題。在隨后的訪談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如何正確表達主題句沒有概念,這足見其語篇知識的匱乏。
2.正文:信息量不足,話題推進不合理
正文部分要完成的功能是提供令人信服的信息,對主題句進行論證、描述、解釋或說明。我們來看下面這篇學生作文:
The destination is another starting point
1.Carefully analyzing the drawing, we can safe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2.“Pleased” may be the right words to describe the cartoonist. 3.As the graphs have it, a sporter is running again. 4.Glad to say,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e favorable phenomena is going on for a few years ahead. 5.To be sure, simple though the illustration look, the full importance may sink in cartoonist find an expression fo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icture. 6.Obviously, the drawer made an attempt to deliver to message that end is new start point. 7.But more significantly, numerous examples could be cited easily here. 8.But the following suffices. 9.Facing SARS, the public wage a campaign against it, the disease was brought under control in the end. 10.All in all,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deliver the message that this tendency will go on steadily in years to come.
這篇作文存在的問題較多:語言、結構、內容等方面,為了切題,筆者僅從信息量和話題推進兩方面進行分析。文章描述了一幅畫,旨在說明主題:終點乃是一個新的起點。仔細閱讀之后,我們發現這篇文章的信息量嚴重不足,只有第3句和第6句切題,與主題相關的詞匯比重還不到全文的5%。可見,作者并沒有提供足量的且令人信服的信息以證明其中心論點。原因之一是,作者頭腦中缺乏產出性詞匯,寫不出切題的句子來。再者,我們發現文章中套語的過度使用現象極其嚴重。除了第9句,幾乎每句都用到一些過渡性套語。殊不知,這些本可以增強文章連貫性的套語,一旦過度使用,卻變成了沒有意義可言的辭藻堆砌,也造成了文章內容空洞。除此之外,信息分布和話題推動也不合理,相同的信息被重復提到,如第4句和第10句,第7句和第8句;在信息結構安排上,沒有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從確定到不確定的原則。作者所舉的例子和主題思想之間并不是緊密關聯,這種信息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跳躍使文章缺乏統一性,給讀者的解讀造成一定的困難。
3.結束語: 缺失;偏離主題
結束語是對全文思想的總結歸納,是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并不重視這一部分,有些學生一字不差地把導言段的主題句拿過來用;有些學生以這樣的方式草草收尾:That’s what I think. That’s all. That’s what I want to say. I believe I should stop here; 還有些學生的作文甚至沒有結尾部分,給了讀者一種不完整的印象。
另一類問題是,中國學生喜歡在結尾部分加入一些有中國文化色彩的特有成份,如政教性語言(呼吁)成份,或是引出一個新話題供讀者去思考,這樣的結尾方式并不符合英語修辭習慣,從語篇角度講,結尾段偏離了主題。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這是學生作文 How do I choose my future career? 的結尾段:
I believe that we can display our talents so long as we take a proper position. The future is bright. Let’s make thoroughgoing preparations for it now!
作者并沒有就“如何選擇未來的職業”這個主題進行總結,而是表達了他個人主觀的信念和愿望。這種政教性語言成分會讓讀者覺得結尾部分不切題,超出了文章主題的范圍,也會讓篇章的整體性大打折扣。
1.對比中西方寫作思維模式的差異
篇章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的思維方式,中國學生之所以在寫作過程中遲遲不入題,正是漢語螺旋式思維作用的結果,這種思維方式已經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要想改變,絕非容易。然而,語篇交際的得體性要求我們必須“入鄉隨俗”,既然是和英語本族語者或英語學習者進行交流,就得遵循他們的邏輯思維習慣。因此,教師應把文化教學引入寫作課堂,對比分析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對寫作模式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在寫作中用本族語者的思維習慣進行謀篇布局。
2.在閱讀中強化語篇意識,以讀促寫
中國學生的作文中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語篇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語篇知識匱乏。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材,打破講解詞匯、短語和句子的格局,從篇章的角度來分析課文,強化學生的語篇意識。通過閱讀,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主題思想和篇章結構;分清主題段、發展段和總結段,識別全篇話題和局部話題;掌握信息分布及主位推進模式等語篇知識。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英語寫作訓練,幫助學生連詞成句,以主題句為中心連句成段,進而圍繞主題思想連段成篇。對于學生作文詞匯匱乏,句式單調,內容空洞這些問題,教師可依據篇章的主題和功能來講授詞匯、語法和句型,如利用詞匯銜接關系,幫助學生歸納組篇詞匯(discourse-organizing words)。
3.關注寫作過程,重視寫作之前的構思
長久以來,中國的英語寫作教學重成果法,輕過程法,學生被引到一個誤區:作文的最終成果是至關重要的,而無需關注寫作過程。大多數學生幾乎是提筆就寫,很少考慮語篇構思,更不用說列提綱了,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英語作文的質量。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把傳統的成果法與基于語篇教學思路的過程法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既強調經典范文背誦,也不忽視寫作之前的構思和列提綱。如果我們的學生能花些時間仔細思考或集思廣益,討論篇章的交際目的、語體類型、立場觀點、信息表達、組織結構——如何開頭,如何發展及如何結尾,不但可以避免上述語篇問題,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寫出地道的英語文章來,也絕非一日之功。廣大教師要把語篇教學思路引進大學英語寫作課堂,增強學習者的語篇意識,從而行之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Beaugrande,R.de & W. U.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1981.
[2]Brown,G & G.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Nunan,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91.
[5]李彩虹,杜民榮.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培養的幾點看法[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
[6]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7]孫 驪. 英語寫作[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8]韓德英.試論大學生英語寫作應用能力的提高[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