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102300)黎鳳艷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分型的更新,診斷指標的改變,糖尿病患者的數目迅速增多。作為一種終身疾病,控制血糖及減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成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預后的關鍵。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知識不甚了解,因此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1]。我科室對病人進行了個體化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研究對象 已被確診為糖尿病的病人,神志清楚,思維正常,能進行語言溝通,有學習能力的患者。
1.2 評估患者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 包括性別,年齡,職業,糖尿病分型,患病時間,生活習慣,血糖血脂,血壓,體重,身高,有無并發癥等。
2.1 飲食教育 采用一對一的方式,根據病人的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生活條件,工作性質,勞動強度,有無并發癥而定,計算出每日所需熱量,總熱量(千卡)=標準體重(身高-100)×每公斤體重所需(千卡)熱量。按照三大營養素的分配標準確定一天基本食譜,早中晚可各1/3或1/5,2/5,2/5規律進餐,合理安排各種營養成分。
2.2 運動教育 運動可以降低血糖,血壓,減輕體重,改善血脂代謝,提高生活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生活方式,有無并發癥,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運動量,運動時間。運動安排在固定時間,如飯后一小時,每次30~40分鐘。運動前注意監測血糖變化,根據血糖的情況及時調整運動量。運動過程中注意心率變化,以及有無全身發熱,出汗等感覺,以便了解運動量是否已經達到。同時注意有無乏力,頭暈,心慌,胸悶以及腿痛等不適感。一旦發生以上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要注意飲水,隨身攜帶糖尿病救助卡,防止意外。
2.3 藥療教育
2.3.1 口服降糖藥的指導 介紹口服降糖藥的特點和副作用,注意每種藥物的服藥方法。服藥時間和間隔盡可能固定,服藥期間應該定期監測血糖并記錄。繼續遵守飲食計劃,運動計劃,教會患者預防和處理低血糖。若出現低血糖癥狀,如出汗,顫抖,心悸,心率加快,軟弱無力,面色蒼白,饑餓,步態不穩,應立即監測血糖并及時處理。
2.3.2 胰島素治療的指導 教會病人正確安裝、使用諾和靈筆,講解胰島素注射的注意事項,注射部位。注射部位不同時,胰島素的吸收速度不同,因而藥物起效時間也會有所不同,吸收速度由快至慢分別為腹部、手臂上及外側、大腿前及外側、臀部。所以應根據不同規格胰島素起效時間的快慢選擇注射部位。此外,由于在同一部位反復注射可能會產生硬結,所以應有規律地輪換注射部位和區域。注射胰島素后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心悸,出汗,饑餓等低血糖反應,并及時處理。
2.4 自我管理
2.4.1 定期監測血糖 采用血糖儀監測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并記錄。
2.4.2 定期監測體重、血壓、尿常規、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腎功能、眼底、神經系統。
2.4.3 足部護理 每天檢查足部皮膚溫度,顏色,足背動脈搏動,足趾間有無干燥,起泡,及足外傷,保持足部衛生。叮囑病人每天用溫水和無刺激性的肥皂清洗雙腳。每日堅持30~60分鐘小腿和足部運動,如走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
2.4.4 皮膚護理 勤洗澡,勤換衣服,對已發生感染的部位要做好局部清洗消毒工作,及時就診。
糖尿病患者在未教育前對飲食,運動,藥物知識及操作技能一知半解,不按要求定時定量進食,不按要求注射胰島素,想停就停。進行個體化教育后,患者對糖尿病有了正確的認識,增強了治療的主動性,依從性。同時,患者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減緩了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療的一項基本措施,對糖尿病的控制有明顯作用。特別體現在通過飲食運動知識的學習,提高了患者的認知能力,糾正了對健康有害的不良行為習慣,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血壓、血脂的控制水平,緩解臨床癥狀,延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所以開展個體化教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