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102300)劉敏 薛大鵬 余春曉
患者男,74歲,主因“間斷發熱伴咳、喘加重半月,加重1天”,于2010年3月16日入院?;颊甙朐虑霸颉翱却榘l熱”就診某醫院輸液治療(頭孢米諾、喘定、甲強龍靜點)4天,后未再有發熱。但咳喘癥狀仍較重,后轉至上級醫院,當天患者出現煩躁、多動、譫妄,鎮靜治療后緩解,未系統診治,即要求出院。出院后口服“頭孢呋辛、茶堿片”,咳喘明顯減輕。入我院前1天再次發熱,最高39.6度,咳、喘再次加重,咳中量白色粘痰,喘憋、氣促,活動后明顯,夜間偶有憋醒。伴雙下肢無力,活動后頭暈、視物旋轉、頭痛,無意識障礙。無水腫及少尿。無惡心、嘔吐、返酸、燒心,無腹痛、腹瀉。既往史:有“慢性咳喘”病史二、三年,冬春季或受涼后加重,抗炎后緩解。有“高血壓病”病史10余年,偶服降壓藥物。10余年前因腹痛,診斷“膽結石”,對癥處理,后未再有腹痛。有吸煙史、粉塵接觸史。查體:神志清楚,精神弱,鞏膜可疑黃染,全身皮膚黏膜色澤暗黃,雙肺可聞及少量濕啰音;腹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四肢肌張力增高,齒輪樣,四肢肌力4級,雙側Hoffmann征、Chaddock征未引出,雙側Babinski征陽性。胸片提示支氣管炎改變,見附圖1。入院后考慮患者社區獲得性感染,予以頭孢呋辛聯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3天,仍發熱,T:38.5度。但咳喘明顯減輕,肺內啰音減少,胸部CT見附圖2。復查血常規:WBC11.2G/L,N86%。APTT 51.6s,PT%65.3%,INR1.28,提示凝血時間均輕度延長。AST:89U/L、ALT:46U/L,GGT:183U/L,GGT155U/L,總膽紅素:66.7umol/l,總膽汁酸78.4umol/l,均偏高。結合黃染、納差,精神變弱,一般情況差,既往膽結石病史、近期反復發熱、一度伴有精神癥狀,臨床考慮“膽道感染”不除外。19日給予換用頭孢哌酮舒巴坦聯合依替米星靜點抗炎治療,19日下午腹部CT(附圖3)可見膽囊縮小,膽管擴張,消化科會診考慮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不除外,立即轉科,并行ERCP(附圖4)。結果提示:慢性膽囊炎伴多發結石(附圖5),膽總管多發小結石,雙側胸腹水,支持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診斷,建議手術取石。家屬拒絕,更換抗生素為美羅培南聯合奧硝唑,抗炎5天,熱退,復查血常規正常范圍,復查AST:45U/L、ALT:30U/L、GGT:171U/L、TP:61.5g/l、ALB:28g/l、TBIL:20.8umol/l、DBIL:12.15umol/l、TBA:6.5umol/l、PALB:10mg/dl,結果恢復正常,患者病情穩定出院。

附圖1 胸部正位X光片可見慢支樣改變

附圖2 胸部CT肺窗可見雙下肺少許炎癥改變

附圖3 腹CT可見膽囊縮小,膽管擴張

附圖4 MRCP可見膽總管結石

附圖5 MRCP可見多發膽囊結石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是指肝外或肝內膽管因某種原因發生急性梗阻,造成近端膽管擴張,同時并發嚴重細菌感染的重癥膽管炎。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產物等侵入血循環,激活宿主的各種細胞和體液系統;產生細胞因子和內源性介質,作用于機體各器官、系統,影響其灌注,導致組織細胞缺血缺氧、代謝紊亂、功能障礙,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臨床主要表現為右上腹疼痛,寒戰高熱,黃疸,低血壓和精神異常癥狀,往往發病急,病情重,進展快,常并發感染性休克,如未得到及時治療,患者死亡率較高。本病好發于40~60歲,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在非手術病例病死率高達70%。導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多為:敗血癥、中毒性休克、膽源性肝膿腫、膽道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膽管梗阻和感染兩個因素互相作用可使病情進一步加重,若未得到有效的處理或處理不及時、不恰當,就可能導致上述一系列嚴重后果。此病常見致病菌為需氧革蘭氏陰性桿菌,多見于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菌等,需氧革蘭陽性球菌里以糞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最多,厭氧菌近年培養率增高。因此,及早應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能有效治療敗血癥和菌血癥,可選用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喹諾酮類和碳氫霉烯類敏感,甲硝唑對厭氧菌有效。本例患者選擇內科保守治療,積極強有力的抗炎治療是患者康復的關鍵。此外,膽道外癥狀為此病首發表現的病例目前尚無報道。此患者入院時主訴為呼吸道癥狀伴發熱,無腹痛不適,胸部CT可見慢性炎癥改變。當時針對呼吸道治療后,患者咳喘癥狀明顯緩解,但高熱不退,并伴有精神進一步萎靡、食欲進一步減退,黃疸加重,而腹部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結合既往膽結石病史,高度懷疑膽道感染,腹部CT僅提示膽囊縮小,膽管擴張,經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及時確診,分析:①患者入院時腹部癥狀不典型,不具備右上腹疼痛典型特征,且伴有呼吸道癥狀,初診以肺炎治療,常規抗炎后患者呼吸道癥狀減輕,但仍高熱不退。仔細查體發現黃疸,結合既往有一過性精神異常史及膽石癥史,想到膽道感染。及時完善相關檢查及多科室會診,及時明確診斷,有效阻止了病情惡化,挽救了患者生命,避免漏診、誤診的發生。②這類病人處置原則為:常規治療采用手術解除梗阻,并引流膽汁控制細菌感染,全身支持治療和抗休克治療等措施[1]。手術方式: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EST)及鼻膽管引流術(ENBD),后者可以降低膽管壓力、減輕黃疸,同時預防胰膽管造影術后膽管炎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2~4]。③對此患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的原因:明確診斷、及時有針對性地選擇強有力的抗生素——碳氫霉烯類+奧硝唑靜點抗感染,控制了膽道感染,避免感染性休克的發生,阻止了敗血癥、中毒性休克進程,避免了死亡。
小結:一個合格的臨床一線醫師,不僅需要??浦R扎實,更需要全科醫師的臨床基本功及良好的臨床思路。日常診療工作中及時、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完善檢查,多科協作,這樣才能及早發現病情中隱藏的信息,做到全面、避免漏診誤診,解除患者的病痛,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