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昌平分局(102200)梁建貞 張來俊
醫院中藥制劑委托配制過程及監管中存在風險,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制劑質量安全。
1.1 委托方與受托方的質量責任劃分不清。在雙方委托加工合同中,對影響制劑質量的一些環節,未明確雙方應承擔的責任,如:物料及成品檢驗、儲存、運輸,未明確由誰來負責。致使雙方因推卸責任而疏于管理。此外,誰來負責原輔料的購進、檢驗、運輸、儲存等,往往取決于處方保密、利益、質量保障等的權衡。
1.2 主要物料的檢驗、審核不到位。根據雙方簽訂的制劑委托加工合同,有的規定由委托方提供原輔料,而委托方基本沒有相應的檢驗設備,不能對原輔料全項檢驗。而當受托方承擔檢驗職責時,原輔料檢驗標準未向現行版《中國藥典》[1]、《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等看齊,部分原料不能進行全檢。同時,雙方對主要物料供應商資質審核不嚴格,質量體系評估不到位,未進行必要的實地考核。
1.3 受托配制未納入企業藥品GMP管理體系。受托方在制定受托品種有關生產、質量文件時未從藥品GMP要求出發,如:未制定外來品種加工生產方面的規定;未考慮自有品種與受托品種間共線生產或共用設備帶來的相互影響;未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文件;相關記錄不完整,制劑批生產記錄未記錄主要工藝參數,發貨記錄缺少批號、去向,交接記錄沒有完整的接收人姓名和單位全稱等。同時,委托方也未積極參與到生產質量管理中去,缺乏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
1.4 工藝驗證工作基本空白。在制劑委托加工中,驗證是最薄弱的一環。作為批量生產的醫院制劑,其生產工藝應經過驗證以證明其科學、合理、可行。既然要求受托方是通過藥品GMP認證的企業,這就表明委托的制劑應按照藥品GMP相關要求管理。從檢查情況來看,制劑的批量生產常常不穩定,工藝參數被隨意變化,而企業對制劑品種的工藝驗證工作基本空白。隨著社會的發展,看病就醫的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流動越來越普遍,這就促使了醫院制劑將面臨大量使用的狀態。因此,醫院應該與相關企業合作開展驗證工作,提高制劑質量安全度。
1.5 包裝標識管理不符合要求。委托雙方在醫院中藥制劑上均疏忽對包裝標識的管理,缺少必要的審查、復核等過程。很多醫院制劑的外包裝、說明書和標簽上,無“本制劑只限本醫療機構使用”的字樣,使消費者誤以為是上市藥品,使部分醫院和人員有機可乘,致使醫院制劑在市場上銷售或變相銷售,擾亂了正常的藥品市場秩序,威脅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
2.1 規范委托配制雙方制劑質量管理責任。在現有“委托方對制劑質量負責”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雙方責任。如原輔料購進、驗收、檢驗、過程監督、工藝文件質量標準制定以及成品檢驗、運輸、交接、記錄歸檔等環節應明確由誰來負責。委托方提供原料(中藥材或中藥飲片),不具備檢驗能力的應由受托方負責,委托方可全程監督或抽查生產過程,便于制劑質量全過程管理。
2.2 委托配制行為納入藥品GMP體系。受托方應將醫院中藥制劑納入生產質量管理體系中,統一管理。委托方和受托方應共同參與制定制劑生產質量相關管理文件,做好原輔料、半成品及成品質量控制。如實記錄生產過程的數據,對制劑生產過程的重要工藝參數,原輔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檢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評價生產過程的質量管理水平,持續提高產品的質量。2.3 合理引導,加強監管,規范配制行為。充分發揮政府規范引導的作用,對醫院中藥制劑進行整頓。
2.3.1 對現有中藥制劑品種進行梳理,對于上市產品能替代的制劑逐步減少或停止配制。對于制劑質量標準過早過低的則應重新修訂,提高標準,以保障安全。
2.3.2 可參考一貫的注冊地管理模式,由委托方注冊地所在藥監部門參與或承擔委托配制的許可審查。并由當前“委托方雙方所屬藥監部門共同監管”逐步轉變為“委托方注冊地所在藥監部門主要監管,受托方所屬藥監部門協助監管”,明確監管責任,提高監管實效。
2.3.3 加大抽驗力度,將制劑單位或制劑品種抽驗覆蓋率納入年度藥品抽驗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