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長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2407)孫燕俠
糖尿病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的代謝綜合征[1]。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病”的范疇。筆者對六味地黃湯治療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和經驗病例進行了觀察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患者全部來自門診。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30~40歲5例,40~50歲8例,50歲以上的17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長23年。
1.2 病例選擇標準 診斷標準依據1999年WHO專家委員會標準,凡符合以下標準之一者,即可診斷糖尿病。①有明顯糖尿病癥狀,隨機血糖均≥11.1mmol/L或空腹血糖≥7.8mmol/L,不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即可診斷糖尿病。②有糖尿病癥狀,但血糖未達到上述標準者,做OGTT,PG2h≥11.1mmol/L。③無糖尿病癥狀者,做OGTT,PG2h及PG1h均11.1mmol/L或FPG≥7.8mmol/L。
六味地黃湯為主加減治療。藥物:熟地30~60g、山藥15~30g、山茱萸10~15g、云苓12~30g、澤瀉12g、丹皮15g、桂枝12g、生石膏30~80g、仙茅30g、葛根15~30g、蘆根30g、生芪20g等隨癥加減。水煎,1劑/日,早晚分服,3個月為1療程。
3.1 療效評定 以1995年1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為準。顯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多次正常。好轉:主要癥狀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2]。
3.2 結果 本組30例經3個月治療后,顯效5例,占16.7%;好轉21例,占70%;無效4例,占13.3%。總有效率86.7%。
3.3 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對照 治療前30例平均FPG為(11.7±3.9)mmol/L,PG2h為(17.1±6.8)mmol/L;空腹尿糖平均+++。治療后平均FPG為(8.6±2.4)mmol/L,PG2h為(10.8±6.0)mmol/L。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吳某,女,47歲,農民,2002年3月2日初診。自訴:口渴多飲,小便頻多,溺后尿膏脂,為時月余,經治無效。視患者精神抑郁,神疲怠倦,腰酸腿軟,面顴紅,舌紅絳,少苔,脈沉細。經查,FPG 13mmol/L。尿糖++,為腎陰不足。進六味地黃湯,熟地30g、山茱萸15g、山藥15g、澤瀉12g、牡丹皮12g、茯苓12g、茅根30g、生石膏40g(先下),連服10劑,悉癥消除,化驗血糖為正常值。隨訪年余未發。后間斷服用六味地黃丸鞏固療效。
按:該患者腎氣漸衰,腎主骨生髓,腰為腎之府,腎之精氣充盛,則人體筋骨強勁,五臟安和,病無由生,若腎陰虧虛,則腰膝酸軟;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故頭目眩暈;腎開竅于耳,腎陰不充,故耳鳴;陰虛陽亢,虛火上延,故手足心熱,骨蒸潮熱,舌紅少苔,脈沉細;陰虛內熱,熱盛傷陰,津液被灼,故口干燥,煩渴多飲,用基本方滋陰補腎,加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瀉胃火;加茅根,益氣生津。
5.1 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范疇。消渴之名首見于《內經》,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癥。《靈樞·五變》篇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指出了五臟虛弱是發生消渴的重要因素。《金匱要略》立消渴專篇,提出三消癥狀及治療方藥。《癥治準繩·消癉》篇說:“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饑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3]
5.2 消渴病的發生及復發與許多因素有關。如:生活環境和肥甘厚味。《內經·奇病論》曰:消渴病“何以得之?”“此肥美之所發也”。飲食酒色是導致消渴的病因之一。《景岳全書》指出:“消渴病,其為癥之肇端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久服燥藥也是引起消渴病的誘因。久之中毒而發為消渴病。現代醫學認為,有一系列藥物能導致糖尿病,如:苯妥英鈉、利尿藥等。此外,還有體質、年齡、外感六淫、臟危等因素。消渴癥病因很多,臟危為其本,為獨腎也。既有虛的一面,又有實的一面。糖尿病人同時又有氣郁氣滯、肺熱胃熱現象,其癥狀是口干舌燥、五心煩熱、虛汗頻頻等,治療時又應給予舒解清養藥。虛虛實實,攻補兩難,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所以,中醫治療消渴病要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不同癥狀、不同原因等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藥進行辨證治療。
5.3 補腎為治療消渴之大法。腎為先天之本,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過程。腎藏精,內舍元陰元陽。元陽推動激發。元陰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濟生方》曰:“消渴疾,皆起于腎。”多飲主要是腎陽不足,水不上布。多食,《內經》曰:“腎者胃之關。”腎主水,司開闔,小便多,腎陽不足則固攝失司,所治療應抓住腎為本,肺、胃為標的原則,如《石寶林錄》所說:“消渴之癥,髓分上、中、下,而腎虛以致消則元不固也。”
5.4 運用六味地黃湯治療消渴,緊抓消渴病日久陰損及陽的病理。六味地黃湯首見于北宋錢乙《小兒要癥直訣》,系將仲景方之八味腎氣丸去桂枝、附子而成,主治小兒腎虛。在運用六味地黃湯治療消渴中,主要在藥物劑量上加減,量變會引起質變。藥物剖析:熟地、山茱萸味厚者也。能滋少陰,補腎水。澤瀉味甘寒入腎,清熱利尿能降血脂。丹皮味苦辛,故入腎而斂陰,益少陰,平虛熱。云苓皮甘淡,甘從土化,土能防水,鎮痛,降糖。山藥味甘,歸脾,有水解淀粉為葡萄糖的作用。桂枝辛溫,溫陽化水。仙茅助腎陽。黃芪,甘淡,利水強心,降壓,擴張末稍血管,降糖。葛根,降血糖,緩解肌肉痙攣。生石膏甘寒,清肺、胃、腎之熱。六味地黃湯治療腎陰虛型糖尿病,有良好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