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成
(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 機電工程系,廣東 廣州 510000)
機電傳動與控制作為機電一體化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要求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操能力和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對于目前職業類學校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根據課程的特點以及專業培養目標,筆者在機電傳動與控制教學中嘗試采用了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充分利用了先進的教學設備,把專業的理論知識融入職業技能訓練之中,使理論課程授課與實習技能訓練能夠同步進行,實現了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技能訓練的統一,教學效果顯著。現將有關任務驅動教學法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闡述如下。
(1)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實質是通過“任務”作為“誘因”來激發、強化和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對于學習者明確學習目的,促進學習活動起著定向、維持和調節作用。成就動機是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的動力之一。任務是學習的“橋梁”,驅動學生完成任務的不是教師,也不是“任務”,而是學習者本身,更進一步說應該是學習者的成就動機。因此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任務驅動下,在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會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是在具體操作中理解和把握知識內容、培養專業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會能力的。
(2)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教師是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角色由“主角”轉變為“配角”,不再是課堂上的“填鴨”人。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流程包括四個階段:設計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每個階段緊密相聯,層層推進。教師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和思考問題,如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最終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利用情境、協作、交流等學習環境要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的習慣、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專業能力以及從事行業的社會能力,創造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教學法,對于專業技能課教學改革體現在以下五方面:①觀念改革:“以教師為中心教”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②學法改革:“個體學習方式”改變為“小組學習方式”;③教法改革:“以教定學”改變為“以學定教”;④教案改革:“教案(教學過程)”改變為“學案(學習進程)”;⑤評價改革:“抽象分數評價”改變為“學習包評價”。
近年來,我校積極探索職業教育新模式,探索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新模式,下面以機電傳動與控制中“PLC控制系統的整體控制與綜合應用-搬運單元”這一任務為例講述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具體構建以及實施過程。
(1)設計任務: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研究型學習能力為目標的。從任務驅動教學原則出發,精心設計任務,注重引導探索,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是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任務的設計應該能夠把學過的知識和即將要學習的知識綜合進去,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學習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識,同時還學會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要常考慮留給學生一定的創新空間,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認真研讀課程能力目標,不但要明確《機電傳動與控制》課程的專業能力目標,還要特別注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目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把教材的每一章設計成一項或幾項大任務,再把大任務進行進一步的細分,以小任務為學習模塊,把知識要點和專項能力目標融入每個學習模塊中,并最終達到總體能力目標要求。例如,學習PLC控制系統的整體控制與綜合應用-搬運單元這一具體任務時,供料單元具體的工作過程是:按照需要將放置在料倉中待加工工件(原料)自動地推出到物料臺上,以便搬運單元的機械手將其抓取,輸送到其他單元上。從具體的工作過程可以細分兩個子任務:任務一:認知傳感器-磁性開關以及任務二:學生測量和調節傳感器,設計梯形圖(用plc實現功能),通過兩個子任務的完成,學生可以掌握:①專業能力:規劃PLC的I/O分配及接線端子分配;進行系統安裝接線以及氣路連接;編寫PLC控制程序;進行調試與運行。②方法能力:培訓學生獨立自我學習、獲取新知識技能、處理信息的能力。③社會能力:通過任務的完成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等社會能力。
(2)展示、分析任務:任務正確執行的前提。利用教師技能展示、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向學生展示任務,包括任務的引入,任務完成的視頻演示等等,讓學生對任務更加明晰。而分析任務則是學生正確執行任務的前提。教師應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去教學:學生能看懂的、會做的,教師一定不要講。學生能通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去探究、去討論,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學生應處理好自主和協作的關系,自主是協作的基礎,協作又會反過來促進自主。因此,在教師布置任務,下達任務書,學生接受任務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是先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對剛剛展示的任務加以討論,分析任務并且提出問題。在討論和分析過程中對學生采取分組的形式,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用大腦風暴法,讓每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暢所欲言,然后組長歸納發言,這樣學生可以集百家之長,從各個角度理解任務要求,探討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務,估計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以及困難所在,而在這些問題當中,隱藏著很多以前沒有學習過的新知識,這也是教師要求學生去解決的問題,因而激發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使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和理解新知識,從而實現主動學習。如在學習PLC控制系統的整體控制與綜合應用-搬運單元這一具體任務中,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工作任務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經過認真討論、分析任務,了解搬運單元的基本特點,分析方法和設計步驟,各個小組分別自行制動工作計劃、時間安排以及任務分工。
(3)完成任務:整個教學環節的重點。在這一階段內,學生為了完成“搬運單元”這一大任務,每個學生都在任務的“驅動”下積極訓練每一個子任務,教師巡視和指導學生訓練情況,及時啟發學生糾正錯誤,學生完成每一個子任務時,教師都要給予他鼓勵,增加學生的一份成就感。小組合作學習改變教師講解的單向信息交流方式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雙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在小組內部,學生們互學互練、互幫互助。他們互相激勵、共同探討、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應緊緊圍繞著課堂的專業目標和職業素養目標而展開教學,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評價任務:教學效果的反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組織小組進行成果展示或者小組總結,同時要求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必要時教師進行隨機點評。這是學生知識形成并產生成就感和促進提高的重要階段。在評價過程中要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并側重過程性評價;要堅持團隊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并側重團隊評價,培訓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門藝術,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因此也不可避免某些方面的缺點,例如缺乏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完整性等等,這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其他教學方法彌補。教學實踐證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機電傳動與控制教學中比起傳統的教學方法更為有效,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能夠較好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1]田曉娟.機械管理開發·PLC應用技術一體化教學研究,2011(4).
[2]羅賢.廣州技工教育與培訓·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數字邏輯電路教學中的應用,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