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莉
(成都大學 經濟政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來,我國社會中出現了大學生零工資就業、名校畢業生回鄉養豬、大學生技?;貭t、千軍萬馬過公務員考試獨木橋等等體現知識型勞動力市場“緊張”的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張車偉研究員認為,與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要求相比,中國大學生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每萬人大學生數量美國為520人,加拿大為580人,韓國為571人,而中國僅120多人,甚至落后于南美的巴西。即使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來看,中國22%的比率同樣遠遠低于日本的48%和美國的52%。大學生就業難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結構性矛盾,即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企業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而冷門專業畢業生無人問津,“北上廣”等大城市“蟻族”林立而西部偏遠地區人才稀少。
中華民族自古重視教育,人們認為受教育可以改變命運,也應當改變命運。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不僅僅關系到未就業大學生的生存,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危及到我國教育發展的未來和人們對待知識與人才的觀念。故解決中國大學生失業難題關乎國家整體發展,
(1)專業型結構性失業。專業型結構性失業指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不對接。據麥可思公司報道,2008屆大學生各專業中,工作和專業對口率最高的為醫學專業,其次為工學,管理學、經濟學和文學并列其三;而教育學和法學是工作和專業對口率最低的專業。從整體而言,工科和理科要比文科的工作專業匹配度高。
目前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沖動往往是為了增強所謂的大學的綜合競爭力排名,或僅以短期投入少、贏利快為目的。沒有經過嚴謹的市場預測論證便盲目設置一些辦學成本較低或者當下認為的熱門專業,一則師資不足,培養學生專業質量低下、能力不足,二則大學生要在學校經過 3∽5年的學習才能進入工作崗位,有些所謂的熱門專業早已冰冷,市場需求量下降導致大學生失業。
(2)二元勞動市場型結構性失業。勞動力市場存在二元分割,使得不同勞動力市場建立了不同的工資和就業決定機制,在主、次勞動力市場之間產生了的流動障礙。在中國,出現了“農民工荒”現象,因農民工的工作搜尋和轉換成本要低得多,在大量低端勞動力崗位存在的情況下,很容易在短時間實現就業。當次要市場工資水平與生存成本比例不當時,農民工反而擁有選擇權。然而對于大學生來講,教育成本和工作搜尋成本較高,需要較高的收入去彌補教育成本,因而具有比農民工更高的薪酬期望。他們涌向主要市場,而不關注次要市場。大學生不僅關注薪酬問題,還注重工作崗位能否提高社會地位,滿足自我心理尊重等等。
由于主要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高于次要勞動力市場,長期在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會造成技能退化,并且企業相信停留在主要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力具有較高的勞動技能,因此有些大學生寧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到次要勞動力市場上就業。
(3)區域型結構性失業。區域性結構性失業指勞動者的地域分布、流動與崗位的地域分布不對稱所造成的失業。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東南沿海地區和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憑借其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充滿活力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和較多的就業機會吸引著大量的大學畢業生。調查顯示,我國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吸納了全國64.7%的2009屆大學畢業生就業。一些大學生寧愿在東南沿海地區以及大城市從事一些與專業無關、難以發揮自己特長、待遇一般的工作,也不愿在西部地區以及農村地區從事專業對口、待遇優厚的工作,從而形成大學生結構性失業。
(4)產業型結構性失業。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經濟增長會相應地帶動就業的增長。然我國較高GDP增長對應的卻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日益嚴重。解釋此矛盾,源于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不盡合理。第三產業中高端服務業發展緩慢,不少大學生傾心的崗位如公共服務業中的公務員容量有限,而低端服務業卻發展迅猛,大量吸收農民工這樣的低端勞動力就業,卻限制了大學生就業崗位的擴大。
(1)高校專業設計更加務實,深入就業指導:①專業設計應以市場為導向,強調社會實踐。高校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靈活機動地調整專業結構。具有前瞻意識,為國家發展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真正建造人才儲水池,改變傳統僵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關注學生個性特點,關愛學生。不能僅僅新瓶裝舊酒,只改變課程名稱,不改變學生所學。強調社會實踐,不能將專業實習流于形式。高校應積極與地方合作,與大型工業園區、政府各部門、社會團體聯手建設綜合社會實踐基地,將社會實踐作為學生基本學分考核內容之一。專業實習期前移,且從原有集中1至3個月延長至累積6個月。建立四方合作機制,實習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用由地方政府、高校、實習單位和個人各承擔四分之一,使學生免去后顧之憂,專注實習鍛煉實際操作技能。②深入就業指導,加大就業能力培訓深入就業指導,嘗試改變傳統老師講授模式,采取模擬面試等實戰方式,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團隊合作、信息采集、危機處理等等就業能力。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建設,提升就業指導人員素質,促進畢業生就業指導人員向專家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
(2)提升次要市場職業形象,打破二元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職業的選擇是一個不斷歷練的過程,為消除二元勞動市場型結構性失業,一方面大學生應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融入社會、擁有業緣、做好職業規劃,把工資待遇與職業前途有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職業再造計劃提升職業本身魅力,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以降低勞動力流動的成本。
有機移植新加坡職業再造計劃,提升次要市場職業形象。新加坡職業再造計劃是其再就業援助計劃的一部分,在全國職業總會(地位類似中華總工會)的積極推動下,于2005年3月開始實施。該計劃通過提升職業形象和工作條件,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提高工資等方法增加這些職業的吸引力,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從而協助面臨失業威脅的新加坡人重新受雇,增加就業。
職業再造有三層含義:一是對低職業形象、低報酬、缺乏吸引力的工作進行重新設計;二是發掘和識別出更多的工作機會以有利于新加坡人就業;三是幫助失業的新加坡人適應這些新的工作。這項全國性的就業推進計劃將從計劃實施起的12到18個月內協助1萬名技術水平較低的非熟練工人從事經過重新改造的職業,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工作的價值和尊嚴,并通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來提升他們的工資。該計劃最初涉及12個行業,包括保健護理業、建筑業、服裝業、紡織業、旅館業、清潔業、海運業、公共交通業、保安業、房屋維護業、教育業和社區服務業。這些行業工資都比較低 (月薪介于1100新元到1800新元之間),工作條件比較差,而且本地人認為從事這些行業缺乏職業自豪感。這些行業雇主也傾向于使用對工資要求較低的外籍工人。這些行業經過改造后,職業形象將得到較大改善,從而吸引更多的本地勞工特別是失業者從事這類工作。
阿克洛夫開創的 “心理-社會-人類-經濟學”(PSAE)假設,強調了社會習俗對就業觀念的巨大影響。清潔業、餐飲業、家政業、保安業等等職業在中國被認為是低等工作,受因于封建時代的仆役觀念,當今中國要改變這些觀念也并非易事。提升次要市場職業形象,有機移植新加坡職業再造計劃,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出臺多項配套設施,通過加大媒體宣傳、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加強持續執行監督,實現勞、資、政三方密切合作,避免行政單方強勢推動,保證各方參與者都能夠從中獲益,因為僅依賴行政命令或道德力量的措施往往半途而廢。
降低勞動力流動的成本、打破二元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大學生傾向于到工資福利待遇好、工作穩定、有提升空間的國有企業就業。但隨著國有企業重組改革力度增大,就業容量日益縮小。改革開放三十年,民營企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因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規范或者勞動條件艱苦,成為以流動就業為主的農民工最大的就業場所。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是人才儲備、運用不足,存在被跨國企業擠出市場的風險。然而大學生不愿到民營企業就業原因之一是,我國勞動力初次就業后,流動成本高,而且往往是單向流動。
(3)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完善我國產業結構。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推進中西部大開發,從硬件方面,應大力發展以高鐵為代表的軌道交通:從軟件方面,政府與企業聯手,運用各種手段和工具,啟動觀念轉變工程,培育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因地置宜健全合理工業結構,建設法治市場城市。
規劃產業結構的合理發展,向人力資源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傾斜。加大第三產業中的金融、保險、法律、信息服務等就業彈性大的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其成為吸納知識型勞動力的主要場所。
[1]邊文霞.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面臨困境動因研究成果綜述[J].現代財經,2010,(4):92-96.
[2]文建東,吳新望.喬治·阿克洛夫新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評介[J].經濟學動態,2001,(3):67-71.
[3]方浩.阿克洛夫的失業理論及其啟示[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