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婦幼保健院(101101) 劉秀敏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并發癥,危及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居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在一級衛生院發生率較高。產后子宮收縮不良導致的產后出血約占70%~90%[1]。根據北京市通州區婦幼保健院的臨床觀察,顯示產后出血原因中以宮縮乏力性出血為主,現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北京市通州區婦幼保健院于2007年~2009年3年間住院分娩總數為294例,按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失血是500ml為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1],產后出血18例,發生率為6.12%,18例產后出血者均是孕足月分娩,初產婦占61.1%,經產婦占38.9%,平均年齡為25.5歲。
1.2 產后出血原因 主要分為:宮縮乏力性出血15例,占總出血人數的83.3%,居首位;其次是胎盤殘留2例,占11.1%;胎盤早剝1例,占5.6%。在宮縮乏力性出血中,剖宮產分娩9例,占60%;胎頭吸引助產者4例,占26.7%;手術產占宮縮乏力86.7%;正常陰道分娩2例,僅占13.3%。
1.3 產后出血量與休克 15例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失血量≤800ml者11例,占73.3%;800ml者4例,占26.7%。≤800ml者無1例發生出血性休克;800ml者發生失血性休克2例,休克發生率為13.3%。提示失血量一旦超過800ml,則休克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對于出現休克者,在抗休克的同時加強宮縮。對宮縮乏力性出血者主要采用按摩子宮,持續按摩刺激子宮收縮,按摩的同時配合應用宮縮劑。筆者首先采取縮宮素靜點,同時給予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0.2mg。通過臨床觀察,15例宮縮乏力性出血者,在很短時間內,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搶救成功率為100%,未發生1例孕產婦死亡事件。
產后出血原因主要以子宮收縮乏力為主,手術產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產前用藥主要是硫酸鎂、麻醉劑,還與精神因素有關。本組病例中,手術產占產后出血的72.2%。通過臨床觀察,宮縮乏力性出血雖然不是很兇猛,但失血量到800ml以上則可進入休克狀態。出血量到500~1000ml,應立即給予填紗或水囊,糾正休克,或轉院。
對宮縮乏力性出血根本治療應以恢復宮縮為主,但對宮縮敏感性個體差異較大。縮宮素為垂體后葉激素,具有誘發和加強子宮收縮作用,但半衰期短(1~6分鐘),需持續靜脈滴注,但不宜超過8小時,24小時總量應控制在60單位。米索前列醇是一種合成的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可使宮頸組織軟化,膠原降解,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2],可引起全子宮收縮,使宮腔開放的血竇迅速閉合達到止血的目的。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5分鐘起效,半衰期1.5小時,持續時間較長[3],可有效治療產后2小時子宮出血問題。胎兒娩出傳統給予縮宮素10~20單位,加入500~1000ml經體液靜脈滴注,或肌肉注射,同時再給予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0.2mg,能有效地預防、控制產后出血。
為了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必須加強圍產期保健管理,減少人工流產術,積極糾正產前貧血、胎位異常,有效降低剖宮產率,對防止產后出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