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腫瘤醫院(100036) 王明輝 張艷華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為腫瘤專科醫院,每日細胞毒性藥物的調配醫囑達到三百多組。本院的調配醫囑與綜合性醫院的調配醫囑相比較有很多不同之處:①調配醫囑多數為臨時醫囑,占醫囑總數的80%以上,臨時醫囑經常會因突發情況造成醫囑暫時不能調配或停退。②細胞毒性藥物大多要求現配現用,調配后的放置時間較短。③因細胞毒性藥物醫囑的用量,均為醫師按照患者的身高、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得出,所以大多醫囑為零劑量的配制。針對細胞毒性藥物醫囑的這些特殊性,筆者采取了如下一些解決措施。
首先,制訂了適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實際情況的調配流程,配制細胞毒性藥物的工作流程為:醫師開具用藥醫囑→護士校對→用藥醫囑信息傳遞→藥師審核→打印輸液標簽和擺藥單→擺藥→擺藥復核→調配前復核(調配復核人員)→調配復核(調配人員)→混合調配(雙人)→成品核對包裝→成品復核→成品發放。在明確各崗位人員職責和操作規程的同時,增加了調配復核人員,負責從藥品核對、計量換算、稀釋、抽取、成品檢查等藥品調配的全過程的復核工作。調配復核人員的崗位安排在配置間內,避免藥品調配后傳出配置間時,對排藥間環境和人員的污染。調配復核崗位的具體操作規程為:從傳遞窗接收已排好的藥品,核對標簽內容是否與筐內藥品相符,檢查藥瓶有無裂痕;將待調配藥品傳遞給調配人員,并復核調配人員的整個操作過程;檢查調配好的輸液有無沉淀、變色、異物等;進行擠壓試驗,觀察輸液袋有無滲漏現象,尤其是加藥處;簽名或蓋章后將成品輸液按病區包裝,放入傳遞窗內[1]。
針對細胞毒性藥物“現配現用”的要求,本院調配人員在每袋成品輸液的外包裝上,都標注此袋輸液的調配時間,以提醒臨床醫護人員盡早在規定時間內給患者進行輸注。調配人員將該院現有的細胞毒性藥物按照貯存條件的不同,進行歸類、匯總、打印,發放給臨床科室,方便醫護人員查閱。
對于零劑量醫囑的調配,首先要求擺藥復核人員在零劑量醫囑的輸液標簽零劑量處做標記,以示提醒。藥品進入調配間后,由調配復核人員與調配人員共同進行計算和藥物的稀釋與抽取,如一次稀釋不能抽取到所需的劑量時,需進行多次稀釋。如注射用甲氨蝶呤規格為1g/支,需調配的劑量為0.543g,一次稀釋時可抽取到0.5g劑量,進行二次稀釋可抽取到0.54g劑量,進行三次稀釋才可抽取到所需的0.543g劑量。因此,我們將換算頻次較高的幾種常用藥,如氟尿嘧啶、紫杉醇、福莫司汀等,其所用劑量、需加入溶媒量、應抽取的毫升數打印成表格,粘貼在配制間內,方便調配人員隨時查閱,以提高工作效率。
本院因調配醫囑中臨時醫囑占大多數,工作中經常會接到病區的電話,要求將已提交的某患者的某醫囑暫時不調配或直接要求辦理退藥,這樣的臨時變動會給醫務人員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調配中心的工作是流水作業,工作人員崗位固定,調配醫囑在多個崗位之間傳遞。如要找到一組暫時不調配的醫囑,需詢問多個工作人員,不僅影響調配工作,易造成差錯,且經常是醫囑已經調配好或正在調配,而造成藥品浪費。針對這一情況,筆者進行了一個月的情況調查,分析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從患者角度講,會出現突然發熱、欠費、轉科、不配合治療等情況;二是從醫師角度講,會出現更改治療方案、調配醫囑忘記簽字、需等患者檢查結果等情況;三是從護士角度講,會出現同時提交幾組醫囑、忘記停醫囑等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筆者經與該院信息部協商,在現有的“配液管理程序”化療配制選項中增加“化緩配”選項,使得一些醫師已經開具,但暫時不宜調配的醫囑,護士操作時可點擊“化緩配”選項,醫囑暫時不提交到配置中心,同時不影響其他醫囑的處理和執行。臨時醫囑的有效時間為24小時,即在24小時之內,病區都可以將做成“化緩配”的調配醫囑恢復化療配制選項,提交到配置中心進行調配。在運行了三個月之后,臨床科室對此措施反映良好,不僅解決了當日不能立即調配醫囑的提交問題,而且還解決了如果臨床醫師次日不在崗時醫囑的提交問題。
某些藥物其標示量所顯示的容積已經對在準備過程中由于藥液粘稠導致的藥液粘著瓶壁及不能抽出的“死容積”等原因造成的液體損失進行了補充。使用時,用注射器將每瓶溶液抽取干凈并稀釋到溶液中。為避免藥物過量引起毒副反應,切勿用溶劑沖洗西林瓶和注射器。藥師應注意查看所調配藥物的藥品說明書,針對不同藥物的調配要求,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
2010年4月由衛生部下發的《靜脈用藥集中調配質量管理規范》中要求腸外營養液和危害藥品靜脈用藥應當實行集中調配與供應。現許多醫院準備或正在成立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對于細胞毒性藥物,在調配醫囑和操作要求方面與其他藥物存在許多不同之處,各醫院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調配流程,規范調配方法,進一步提高醫院安全用藥水平,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同時加強相關人員對職業防護的認識,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調配,將細胞毒性藥物的危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