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的誤用
舍本逐末 sh bn zh% m7
“舍本逐末”,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語本《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意思是放棄農業而從事工商業。后用來指舍棄根本的、主要的,追求枝節的、次要的,形容輕重倒置。例如晉·葛洪《抱撲子·勗學》:“舍本逐末者,謂之勤修庶幾;擁經求己者,謂之陸沉迂闊。”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秦牧《藝海拾貝》:“如果藝術表現的事物沒有若干程度的普遍性、代表性,搜集那樣的事物來描寫,只是舍本逐末罷了。”
“舍本逐末”只適用于有主次關系的事物,不能用于有因果關系的事物,而人們往往誤用。例如:“有人說:‘生活提高了,生產就會提高。’這是舍本逐末的說法。實際上生產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這里錯把因果關系當成主次關系,“生活提高了,生產就會提高”,是因果顛倒,而不是本末倒置,應該改為“倒因為果”或“倒果為因”。
“休戚相關”與“息息相關”
休戚相關 xi$ q# xing gun
“休戚相關”,休,歡樂;戚,悲傷。語本《國語·周語下》:“晉國有憂未嘗不戚,有慶未嘗不怡……為晉休戚,不背本也。”后來就用“休戚相關”指彼此之間的歡樂憂愁、幸福禍患互相關聯。形容彼此的利害一致,關系密切。例如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我想許多功臣,其中只有將軍是天子的至親,必然有個休戚相關之意,故請你來商量。”孫犁《蕓齋瑣談》:“作為一個作家,每時每刻都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不管任何處境,他都不能不和廣大人民休戚相關。”
“休戚相關”只用于人與人或人與集體之間,而不用于事物之間。可是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常常被誤用于事物。比如某報有一篇文章,說:“二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這場改革與我們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很明顯,這里的“改革”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是不能用“休戚相關”的。可以改為“息息相關”。
“息息相關”是說彼此之間連呼吸都互相關聯,比喻關系十分密切,也作“息息相通”。本來只用于人與人之間,但在使用過程中范圍有所擴大,也可用于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如《清史稿·文祥傳》:“事不盡屬總理衙門,而無事不息息相關也。”梁漱溟《人心與人生》:“人與自然息息相通,渾乎其不可分者在此身。”葉圣陶《坐羊皮筏到雁灘》:“我們的呼息跟黃河的流動、連山的沉默、青天的明朗息息相通。”
由此可見,使用成語一定要注意它的使用對象,切不可張冠李戴。如果拿不準而又一時想不起合適的成語,不如直截了當,有啥說啥。前舉某報文章如果改用“密切相關”,豈不又平實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