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跨進了21世紀,中國的兒童在某些學者教授的倡導下又讀起了古老的經書。據說那“抑揚頓挫的經文(按,應當是“抑揚頓挫的經文朗讀”),讓人恍若走進古代的私塾”。
中國人每當于現實不滿的時候,往往不是向前去開辟道路,而是從往古去找尋希望。“人心不古”——這慨嘆每每見諸末世,好像“古”了就會好起來。然而我們不是“古”過的嗎?不是正因為不能“古”下去了,才演化為“今”的嗎?如果那“古”確如學者們所夸贊的美妙,“讀經”的時代早就該傳諸萬世而不絕了。
據說,“誠信、正直、寬厚、真誠、謙虛、律己、孝道、勤敏……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它們都遭到了挑戰、淪落”,因此要靠“讀經”來重建民族的道德。我不知道學者們心目中的美德社會是中國的何統何世。唐虞之世文獻無征,說好說壞都不足信。那些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翻檢一下,欺詐、奸佞、褊狹、虛偽、放縱、忤逆、怠惰……無朝無之,并不像學者們稱頌的那樣風俗淳厚——而那時正是打小兒就讀經的時代。
讀經的妙用據說還在作文。一名博士生導師說,古代傳統的語文教育,兩三年就可獨立寫作,而現在的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仍不會寫論文。這種類比有點不倫不類,以此立論,只怕論文也不能合格。什么叫“獨立寫作”?如果做個“小題”就算,那么中小學生的作文是不是獨立寫作?如果以博士論文來要求,只怕胡子花白以后才“中”了的周進、范進也未必能行。
思想總是時代的思想,道德也總是時代的道德。現代的“德治”不能靠讀經來實現,做論文靠讀經也不行。有讀經癖的大人們盡可自己去讀,但不要拿四歲到六歲的孩子來尋開心——他們是要生活在未來而不是古代的。詩曰:
讀經妙用說空前,歷覽先朝亦可憐。
皓首冬烘隨處有,修身治國托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