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共有《姥姥的剪紙》、《牛郎織女》、《安塞腰鼓》三篇課文,這三篇課文都與民間文化有關,是民間藝術的具體體現。三篇文章講述了三種不同的文化藝術,每篇文章的核心知識也就自然不同。因而,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不同文章的不同核心知識進行整體教學,從而引領學生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下面就以民間故事《牛郎織女》一文為例,來談一談我是如何開展基于核心知識的主題單元教學實踐的。
一、確定主題,明確目標
《牛郎織女》的教學目標究竟應有哪些呢?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教材的特點,我認為至少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定位。
1.在與民間故事對話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2.從多篇民間故事的學習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間故事的文化智慧,吸取民間故事的營養。3.閱讀民間故事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4.通過民間故事的對比研讀,了解民間故事的內在結構,學習故事的創編思路,感受民間故事的獨特魅力。
二、實踐敘事,深入探究
1.課前準備,了解學情。
4月15-17日:鉆研教材,確定主題,明確教學目標。
4月18日:布置任務——我們將要學習的《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它和《孟姜女》《梁山伯和祝英臺》《白蛇傳》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大家在課后去讀一讀,了解這四大民間故事及其他相關的民間故事。
4月19-24日:了解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發現學生閱讀只能流于故事的本身,只是關注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
思考:學生是教學的邏輯起點,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現狀和需求,我們才有可能實施更為有效的教學。我在課前的了解中,發現了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而這也就成了教學中的有效資源。
2.教學例文,明析主旨。
4月25日:①學習《牛郎織女》,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圍繞牛郎、織女是否幸福展開討論。②課外運用課堂中的學習方法再次閱讀其他民間故事。
教學片段:
師:讀完這篇民間故事,你認為牛郎、織女幸福嗎?再次自由讀一讀課文。
生:我認為他們生活得不幸福。因為他倆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白天男耕女織,但到了晚上或者白天沒人的時候,織女就非常擔心和害怕,她知道王母娘娘一定會把自己抓回去的。
生:我認為他們幸福的理由是牛郎織女能夠在一起生活,而且他們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這是無比幸福的。
生:對牛郎織女來說,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曾經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年七月初七還可以見上一面。雖然時間很短,但相對于那些相愛卻永遠不能在一起的人來說,這已經是很幸福的了。
師:相愛何必朝朝暮暮,只在乎曾經擁有。
生:我不同意老師您的觀點,我覺得相愛應該朝夕相處,特別是到了老年的時候,更要相依為伴。
思考:教材是一個例子,那它就應該發揮例子的作用。從構建的主題單元內容來看,其結構基本相同,因而例子的有效教學就顯得更為重要。而我組織學生在《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中暢游,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真正學會這個例子,真正學會如何去閱讀感悟民間故事。口耳相傳、表達美好愿望,是民間故事的兩大特點。口耳相傳的特點決定了民間故事的易懂性,不需要教師從內容的角度花費過多的時間。而表達美好愿望的特點,需要我們引導學生跳出理解的陷阱,把故事中的愛情引申為世間各種美好的東西。由于這些美好的東西無法也不能說出來,否則會遭到統治階級的反對甚至是迫害,只能用愛情來代替。當學生明了了這樣的主題,再去讀民間故事,就一定會真正走進文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而這樣的例子教學,才會對下面的比較閱讀或拓展閱讀起到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3.拓展教學,深化主題。
4月26日:①主題教學:交流討論四大民間故事閱讀感受。②教師評課。③圍繞本次主題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座談會。
教學片段(反面人物權力的討論):
師:既然故事中主人公的愛是美好的,可那些權力代表為什么要阻撓呢?
生:我通過閱讀,發現那些權力代表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法海作為權力的代表,對人間發生的這段“人妖姻緣”非常反感,特別是當白娘子幫助許仙開了“保和堂”藥店,致使法海主持的金山寺的香火不旺了。于是,法海為了自己的利益,卻打著為許仙著想的幌子,破壞人間美好的婚姻。
生:《牛郎織女》故事中,王母娘娘認為自己的權力受到了織女的侵犯,感到自己沒有臉面,所以對他們的愛情橫加干涉。
……
師:大家都知道,法海、王母娘娘等人只不過是權力的代表,人們借他們來表達自己對當權者的一種憤恨。他們擁有權力,但濫用權力,對本是非常美好的事物進行了極端的破壞。一直到今天,這些故事仍在警示著后人,特別是那些掌有大權的人們。如果有一天,你也有巨大的權力時,你會怎么使用自己的權力呢?
生:老師,我覺得不可能。他們的權力那么大,我們怎么可能跟他們比呢?
師:其實權力是無處不在的,比如我作為班主任,對一個班級的同學來說就有較大的權力;作為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來說就有強大的權力。也許現在或許將來,你一定會有權力的,到那時,你會怎么使用自己的權力呢?
思考:在主題單元教學過程中,我從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開始,讓他們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了一體,成為了文本意義的創造者。從始至終,孩子們被文本、老師、同學和自己深深地感動著,他們走在精神的旅途中,用朗讀、思考、言語抒發著這種感動。從學生的學習成果來看,他們已經真正讀懂了民間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人們對統治階段等權貴的反抗。
4.探析結構,創編故事。
4月27-28日:探析民間故事的結構,創編故事。組織學生對創作出來的故事進行評價投票,評選出自己最喜愛的故事。
思考:本次主題單元教學,是以民間故事結構為核心知識的一種教學。我們除了關注學生是否了解民間故事的內容和寫法、感受民間故事的藝術魅力外,更要關注民間故事結構的發現和運用。英國的皮爾·克貝特老師依據文學批評理論,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歸納出了十種故事結構,可以為學生提供寫作框架。例如變形故事結構:主人公可以通過變成龍、精靈等出乎意料的動物,然后用動物的眼光再來看待人們的故事;灰姑娘的結構:一個受虐待的角色,用善良、勇敢等美好人性克服了困難等等。掌握了這樣的結構,就可以把許多同類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整體教學,引領學生發現結構、運用結構。而事實上,學生通過對多篇民間故事的研讀,真的掌握了民間故事的結構,并在運用創造的過程中,像“玩魔方”一樣在替換、旋轉中發現知識,在比較中發現意義,在創編中發現故事結構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