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換位思考:數學地傾聽從善意的強迫開始
大多數人往往喜歡做發言者而不喜歡做傾聽者,沒有一個發言者希望自己的發言沒有聽眾,但發言者和傾聽者本身是相對的,你不會傾聽別人的發言又怎么要求別人認真傾聽你的發言呢?所以要想做一個大家歡迎的發言者,必須先學會做一個會尊重別人的傾聽者。為了讓一年級的孩子明白這一點,我采取了換位思考的方法,效果顯著。我們班有一個調皮大王,思維活躍,上課時總是搶著發言,但別人發言時他總是有意無意地打斷,剛開學時只要有同學正在發言,他就會拼命舉手也要發言,嘴里還喊:“老師,我!我!”本來以為他有什么新奇的想法,生怕稍縱即逝,就讓他起來回答,結果也只是非常普通的答案,搞得其他同學悶悶不樂,我也很沮喪,于是重新收拾思路。雖然我一再要求每個同學在別人發言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聽,有什么想法等別人說過以后再來補充,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有一天我跟其他同學商量好了,只要調皮大王起來發言時,全班同學都要一齊說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沒想到他這個典型被整治得服服帖帖的,從此全班同學約定,如果班級里再出現誰不認真聽別人發言的,其他同學等到他發言的時候一起講話,都不聽他發言,老師也不會向他提問的。這種換位思考的方法真的讓孩子們慢慢變得自律了,慢慢學會尊重別人了,每個人都以能做一個好的傾聽者為榮了。
二、任務驅動:問題引領學生慢慢學會數學地傾聽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表現欲強,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在課堂上都想成為發言者,讓老師和其他學生聽自己說,卻不能靜下心來聽別的學生說,忽視了自己傾聽者的重要身份。在教學中,可以這樣告訴學生:聽和說同樣重要,老師欣賞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同樣也喜歡專心傾聽的學生。當然,教師首先要做好榜樣,認真傾聽,不隨意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還要給傾聽者布置明確的傾聽任務,比如“請同學們在聽××回答問題的時候,思考他說得怎么樣?”“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不同?”“還有沒有哪一點他沒有表達清楚,你想加以補充的?”……讓學生帶著具體的任務去傾聽,在傾聽的同時去思考,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引領中就會慢慢學會傾聽。
三、以身作則,教師的傾聽讓學生樂于表達
要學生學會傾聽,教師必須首先自己會傾聽。一年級學生的向師性特別強,教師都做不到的,學生怎么可能做到呢?有的教師在學生發言的時候會無意識地做其他事情,給學生做出了不良示范,所以教師要改變“我講你聽,我說你記,我問你答”的課堂“霸主”角色,改變自己只善于說而不善于聽的習慣,要告誡自己:再等一等,給學生多留一些說的時間;當學生的發言好像在“唱反調”時,要提醒自己:再等一等,學生的“反調”往往是一個新的發現和創造;當學生吃力地表達心聲的時候,要告訴自己:再等一等,讓學生把話說完,這可能是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教師這樣放下架子,側耳傾聽,俯身細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和傾聽學生的意見,不僅能使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使教學出現激動人心的“百鳥爭鳴”的局面,而且能使學生受到教師的影響,學會傾聽,養成傾聽的習慣。
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善于做出積極的回應。不少教師由于不善于傾聽,對學生的發言感到茫然,不能及時準確地進行評價、指導和矯正,致使教學不僅不能出彩,反而出現錯誤信息。教師在傾聽的同時,應通過明示或暗示,及時準確地進行評價、指導和矯正,如“我聽清楚你的意思了”,“你的發言有獨到之處”,“換一個說法可以嗎”,“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再考慮一下”……這樣給以不同的回應,不僅會使學生感到教師很在意自己的發言,激勵學生暢所欲言,而且能使交流始終沿著話題的中心開展,使教學任務得以高質量地完成。
四、科學評價,傾聽的積極性在不斷的鼓勵中堅持
教師要注意評價的全面性,不僅要評價發言的學生,還要隨時注意評價傾聽的學生,讓學生無論在發言中還是在傾聽中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在“聽”的培養中,我從不吝嗇贊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如我經常會說:“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可真了不起!”“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大家看,這位同學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個眼神,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課堂上學生怎么會不認真聽講呢?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持之以恒,就可以加速良好的傾聽習慣的形成,使良好的傾聽習慣在學習中扎根、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青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