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的整個過程就是致力于幫助學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動和言語表現之間的緊密聯系。說到底,是引領學生走向言語上的自我實現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語人生、詩意人生的教育。”“在語文教育中,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最高體現。”(潘新和語)語文教學應更多地關注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應該以表達為中心展開教學。當前人們對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頗多微詞,就課型來說,有口語交際課、閱讀教學課、作文指導課、課外閱讀課等等,看似熱鬧,卻難見成效。究其原因,恐怕與這些課各自為政有關,恐怕與教學目標的模糊有關。事實上,這些課往往缺少一條主線貫穿,即便在一個單元中教者也會忽略它們之間的聯系,因而教學效益會大打折扣。要解決這個問題,筆者以為,教師就必須讓寫成為語文教學的主線,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
本著以上的教學思考,近年來,我校以作文教學為突破口加強語文教學改革,提出“言語主題”大單元習作教學主張,對1-12冊作文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提高語文課程校本化實施水平。圍繞人物、動物、靜物、景物、游記、活動、事件、想象文、應用文等主題展開,設置各大單元,每一單元實行閱讀教學、口語交際、閱讀運用(小作)、作文指導、作文評講等課型聯動,讓寫的意識一直貫穿始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語感、積累寫作素材,習得寫作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比如,四年級的以“動物”為言語主題的大單元習作指導,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由以下幾種課型展開:
閱讀教學《珍珠鳥》:采用動畫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想象。以人與鳥對話為主要表現形式,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是如何表現小鳥與作者逐步親近的,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
口語交際《我是動物解說員》:通過設置學校廣播站要招聘動物解說員的情境,自然引出“學做動物解說員”的話題,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介紹熟悉的動物。
閱讀運用《書海拾貝(動物篇)》:通過賞讀師生從課外閱讀中選摘的精彩片段,領悟寫法,再學以致用,當堂觀察一組小動物畫面,學寫片段。
作文指導《我與小動物》:由一組本班學生與動物親密相處的照片展示導入,讓照片上的同學講與動物相處有趣的或難忘的事。然后老師用下水文引路,指導學生把動物寫生動,把事情寫具體。
作文評改《〈我與小動物〉評改》:老師根據上節作文指導課的重點,大面積欣賞學生習作的精彩語句和片段,然后出示典型問題段分析,找出典型問題,再讓學生審視全文,當堂二次修改。
上述一組課例中的五節課緊密相連,始終貫穿著寫的意識。
課內閱讀教學課,《珍珠鳥》記敘了珍珠鳥由害怕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揭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教學中,老師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人與鳥的對話為表現形式,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合作、感悟、交流,感受文章是如何表現小鳥與作者一步一步地親近,感悟這親近背后作者無聲的關愛,走進信賴創造的美好境界。適時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珍珠鳥的外形(頭、頸、肢、尾、羽等組成部分),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征,有順序觀察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珍珠鳥的生活習性(即動態的發展過程),注意動詞運用的準確、傳神;學習作者觀察珍珠鳥時發揮想象和聯想,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做到神形兼備、妙趣橫生的方法。發揮教材作為范本語言的導寫作用,為寫有關動物的文章作了方法上的儲備。
口語交際課通過設置情境,老師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充分地說,學生由不敢說到敢說,由說得空泛到說得具體,由無頭緒地說到說得有條理、生動形象:說動物的外形,說動物的生活習性,說動物有趣的事等等,內容豐富多彩。最后播放有趣的動物視頻,讓學生現場解說,進行評比推薦“班級動物解說員”。整個過程不僅完成其交際功能,同時還讓學生經過頭腦風暴,解決了積累動物素材的問題,為寫動物打開了思路。
閱讀運用課是為讀寫結合設置的新課型,通過組內交流、推薦,在全班交流等方式,大面積展示賞讀學生課前積累的描寫動物的精彩語段。引導學生學習兩個最精彩的片段和老師選摘的片段,領會寫法,如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合理而有趣的想象、動詞的妙用等。最后,學以致用,讓學生觀看一組有關動物吃食、玩耍、靜態休息的照片,圍繞一個方面當堂寫難忘的瞬間片段,對學生積累的素材和語言進行梳理、提煉和升華。體現了讓讀指向寫的拓展閱讀過程,因需而讀,在讀中悟法;以寫促讀,讓讀為寫服務,完成片段練習,讓學生在走進作文課堂前就有了充分的語言積累和方法儲備,為寫好作文做好鋪墊。
作文指導課,有了前面三節課的積累與鋪墊,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沒有面面俱到,如讓學生說動物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也沒有在細節上糾纏,而是重點指導學生如何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抓住動物特點把其寫生動;如何通過具體的事情來表達對動物的真情實感。指導有針對性、有指向性。
習作評改課,則是對指導課的完善、延伸、再提高。老師從讓學生學會擬題入手,通過對兩組文題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擬題的重要性,進而修改自己的文題。然后,通過大面積地賞讀學生習作中的精彩語句,增強其寫作自信心,同時讓學生學會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發揮合理而有趣的想象等獨特、有創意的表達。接著,重點通過對兩個典型語段的欣賞和兩個典型問題段落的分析、修改,讓學生領悟將事情寫具體、表達真情實感的訣竅。最后,讓學生審視全文,整體修改。在評改中,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針對本次習作的指導重點,進行自主的比較、欣賞,突出二次修改,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此外,因本次作文主題的特殊性,四年級教研組提前一個月就布置學生盡可能養一種小動物,觀察小動物,與小動物相處,并布置學生把觀察所得寫成日記,與此同時,布置學生閱讀寫動物的名家名作和小學生的優秀習作,做讀書卡片,寫讀書筆記;看《動物世界》電視,寫觀后感。這一系列作業,有批閱,有反饋,有交流,有評比。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到寫該作文時,學生已經有了充分的素材和語言的積累。
綜觀這些安排,以“動物”為言語主題,始終貫穿著寫的主線,使這一主題的習作得到了扎扎實實的訓練,使學生一單元一得,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學生課堂作文時無材料及不會寫的難題,引導學生學會細致、精確地觀察,耐心、有目的地閱讀,有效地刺激知覺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作為語文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無論是在作文教學,還是在閱讀教學中都要有明晰的判斷,要增強寫的意識,要想方設法整合幾種課型,讓幾種課型聯動。特別是閱讀教學課,要發揮教材作為語言學習范本的導寫作用,讓讀指向寫,使學教材為寫服務。寫作教學的重心還應該是在學生作文興趣的激活、作文態度的端正上,寫作方法的領悟應滲透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不能身陷在繁瑣的內容分析和細嚼慢咽上,要重點從關注教材的言語形式著手來學習課文,始終把讀寫結合放在心里,落實在教學行為上,讓學生在閱讀中習得寫作知識。要想真正提高大多數學生的言語表達水平,關鍵還在課堂教學,實現課型聯動,讓其課內學習,課外運用;課內取法,課外用法,要讓寫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