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校發展戰略規劃的研討中,教師普遍有一種認識,學校的成功要素有許多,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我的前任校長芮火才先生的引領下,我們凝聚了一個理念——“教育就是服務”。
人的發展是獨立的、自主的、整體的,不僅任何人無法代替、包辦與割裂,而且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發展需求與方式,所以教育只能因人而異,提供整體適切的環境、資源和支持。人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整體性,決定了教育的服務性。
教育就是服務的“服務”,既不是經濟意義上的服務——因為教育不以經濟交換為基本特點,也不是公共服務——因為行政公共服務是底線保障性的、面向公眾群體的,教育所提供的是優質的個性化服務。基于人的發展特性,我們所認為的教育就是服務是指為了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專業服務。
教育是一種專業服務。這既包含了教育內在的專業邏輯性,也表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立場與工作方式。其中,專業道德、課程與教學行為、服務方式與學生立場構成了“教育就是服務”的完整而又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學校教育中,作為價值取向、理念、思維方式領域的專業道德、學生立場、服務方式,必然主要通過課程教學行為來體現。需要強調的不是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或美育,它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事實上,每一種課程與教學行為既是德育的、智育的,也是美育的。讓我們先來看澳大利亞母語教育領域的一個經典案例:
這是小學高年級的一個單元,主題是“人權與生命”。主要操作過程如下:第一節課是激發興趣,布置一個學習任務:做以“二次世界大戰”為主要內容的網頁并暢談設想;第二節課是根據網頁要求,組建學習小組并指導如何搜集資料;第三節課是搜集資料與調查研究的方法討論與交流;第四節課是信息資料提取的交流,主要有選編以及感想創作等;第五節課是指導創作網頁;第六節課是發布網頁與分享交流。其中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兩個小組的網頁,一個以希特勒作為主畫面并配以“他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并肆意踐踏人權的罪魁禍首”等字樣;另一個以“奧斯維辛集中營難民慘狀”為主畫面,并配以“珍視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人權”等內容。教師敏銳地發現了差異,便提煉話題:“我們為什么不能忘卻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大多數人達成了共識——不忘卻戰爭,不為了仇恨,而是為了認識和平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但個別學生依然表示保留自己的意見。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衡量此課程與教學行為成敗的關鍵就看是否符合善、智、美等的整體要求。我們的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割裂教學、德育與美育的現象,乃是因為沒有認清人的發展本質,誤認為我們可以分割控制甚至包辦學生的發展,從而導致教育的異化。“教育就是服務”主張通過專業服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既是對過去割裂控制式教育的批判,也是對學生發展深層次的整體把握。除此之外,“教育是一種專業服務”還必然要求以下三點:
首先,我們要追求與專業道德相匹配的課程教學行為。相對于職業道德,專業道德更具有獨特性、科學性和具體性。例如教師策劃和實施的課程必須面向每個學生,像案例中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主題做網頁”的活動就確保了全員平等參與性;再如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行為必須維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公正與自由等等。這不同于“愛崗敬業”等要求的泛泛而談,而是具體明確的課程與教學倫理要求。
其次,我們要建構以服務為方式方法總和的課程教學行為。在澳大利亞的案例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教師服務于學生自主學、合作學與相互學,這不僅是對學生發展的獨立性等的順應,也是對學生道德成長的必要示范。
第三,我們要站在學生立場上創生課程教學行為。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不僅要全面了解、理解具體的學生,如本文中的案例那樣,還要讓學生真實體驗學習的歷程;教師還要有一種平等、開放的心態,智慧地面對學生的思考與創見,今天,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不要緊,因為還有明天,首要的是真實敞開的學習,如果失去真實敞開的學習,教育就沒有了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