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娟,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黨支部副書記。江蘇省特級教師,常州市小數學會理事長、名教師工作室領銜人、常州市三八紅旗手標兵。主持國家級、省級課題獲一、二等獎,出版《聚焦實踐·走向理性》等3部著作。
投入:體悟理性的詩意。最初體驗數學理性的詩意源于一次人生際遇。11歲時隨父母下放到高淳,依仗著出色的學業成績在同伴中一路領先,贏得老師的偏愛并作為“每班一個”的推薦對象走進了校辦廠,成為農村稀罕的“領工資”族。可就在高中畢業那年,高考制度恢復了。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補上那兩年的課程,我命令自己每天完成十道幾何題。于是,每天往返二十里地成為我最活躍的數學思考之旅。每每腦中閃出一條輔助線,我便以大地為紙、以樹枝為筆就地作圖……在那充斥著泥土氣息的世界里,思路被打開、智慧在徜徉……不覺中,思考的快樂替代了備考的煎熬,理性的詩意滋養了內心的堅強。終于,我如愿以償、名列榜首。那段經歷成為我內心深處最柔軟、最富詩意的回憶……
實踐:創生理性的詩意。1980年,剛剛畢業的我獨自回到高淳某中學任教初中數學。在為中考而戰的校園里,我和那些質樸而刻苦的學生整天泡在代數運算和幾何證明中,在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磨礪中成為應屆畢業班的驕傲。初涉講臺的青澀烙上了理性的詩意……
1982年,我調入常州市實驗小學。經歷了“降級”的不適和失意的痛苦后,我為自己確定了教學基調:讓學生在親歷“做數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獲得方法、享受數學理性的詩意。我自創“隨堂觀測”,拷貝師生對話,剖析學生特點,尋找“最近發展區”,在不斷的反思重建中開始了筆耕。1993年,我有幸走上“教海探航”一等獎的領獎臺,那份教海中的新生極大地增強了我研究的自信……于是,當課改的浪潮來臨時,我率先嘗試《用活老教材、落實新理念》,倡導將《“差異”當作“亟待開發的教學資源”》和《精心預設,動態生成》……充滿創造的實踐,激活了《做幾何:架起“內動”與“外動”橋梁”》的靈感,孕育了《探究發現,美在直線》的激情,成就了我“生動而扎實、靈活而有序、開放而嚴謹”的教學風格。在和孩子們共同創造和品嘗理性的詩意中,我由衷地感嘆《老師,請仰視你的學生》!
1996年,我出任常州市實驗小學副校長,提出了“讓課題研究解決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讓課程改革促進課題研究的深入”的教科研工作主旋律。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我和老師們一起創造了常州市教師素質大賽“五連冠”的佳績。在眾多好奇的目光中我毅然選擇數學本科自學考試,沐浴著理性的詩意光輝,成為常州市小學教師中數學本科畢業第一人。
融通:演繹理性的詩意。2005年9月,我調任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并有幸成為常州市首屆名教師工作室領銜人。攜手10位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用理性的詩意編織研究的節律:“選定課題、獨立研讀(個體行動)——網上對話、互動完善(群體研討)——現場研討、重建生成(智慧提升)——創新移植、輻射引領(轉化超越)”的展開邏輯,成就了從“點”、“線”、“面”到單元整體結構教學的有向突破。《聚焦實踐·走向理性》、《實踐孕育智慧》先后出版,工作室先后被省市級媒體報道,理性的詩意修煉著我們的研究品質,成為人生最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