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教材僅僅是達成《課程標準》的中介,它只起到參照物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用‘用教材教’的理念來看待教材,處理教材”。[1]特級教師路培琦說:“教材就是提供給教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的一個教學思路。你要利用這個教材和思路達到你的課堂教學目標,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當作圣經念。”教材上出現的內容不一定都講,教材上較為概要或沒有的內容教師要展開或補充。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對教材的延伸流于形式,沒有高效地推動學生的探究活動。
什么是教材的延伸?就是延展教材,擴大教材的寬度、范圍。一個方向是把教材推廣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活大腦接通聯系,實現從舊知到新知、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另一個方向是引領學生將單課的知識延伸至知識結構,延伸至生活,實現從局部到整體、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延伸有什么意義?數學的學習有兩個過程,內化構建和外化構建。內化構建是學生的感知、表象、理解向內發展。在內化構建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延伸為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轉變為學生探索的對象,促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小學數學教材的延伸是為了讓學生從具有的“數學現實”出發,在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這就是給教材寫“序”,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從數學現實和知識結構走入教材。外化構建是從理論到實踐,實現教材實踐化,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給教材寫“續”,促進學生參與解決問題,主動地構建認知結構。綜上所述,如下圖所示,小學數學教材的延伸能幫助學生實現兩種方向的思維過程。
我們該怎樣發掘教材資源,延伸教材,拓寬課堂教學的空間呢?下面是我實踐探索的體會。
一、“序”引導學生輕松高效地走入教材
序曲是歌舞劇的前奏,與劇情融合,起到表現劇情、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我們給教材加上“序”,就是將“書本數學”延伸為“生活數學”,不是單純地強調學科的學術性,也把它看作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將數學學科的高度抽象性以具體形象的教學方式與學生溝通,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具體地感知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把“側重教的教材轉化成兒童學的學材”[2],引導學生輕松高效地走入教材。
1.生活為“序”,激活知識。
教師要溝通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將枯燥的教學內容激活,實現知識與生活和兒童認知世界的交匯。
例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練習第三題,關于長方形轉化成正方形,書上畫了一幅圖。
如果讓學生照樣子折,然后直接回答為什么,學生感覺比較困難。實際上,學生很小的時候都學會了折紙,而折紙中經常要像這樣把長方形轉化成正方形。于是我就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誰會做風車?這是一張長方形的紙,可以直接做嗎?怎樣能變成正方形的紙?下面這兩張紙分別做風車,哪張紙做的風車大?為什么?你還能折更大的嗎?為什么?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利用做風車的實際經驗,很快地判斷出右面的紙能折出更大的正方形,通過比較,發現折的正方形的大小是由原來長方形的寬決定的。在此基礎上,學生發現正方形的邊長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剪的過程就是把長變得和寬同樣長了。通過生活經驗、書本知識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結合,學生就能輕松地獲取知識。
2.經驗為“序”,提供方法。
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了解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設計真實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了解體會這些數學問題的生活原型,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創建數學模型,引導學生舍繁求簡,探討問題解決的一般規律,感受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例如四年級數學下冊《乘法》中的練習:
學生對于本題中出現的大量信息感覺無從下手,各種單位也讓學生眼花繚亂,于是,我在出示這道題之前先和同學們聊了一個話題:一元錢能做什么?之后將各種信息用表格整理如下:
如果有2元錢,你發現可以做什么?學生有的說可以買8塊橡皮,有的說可以買20張紙,等等。如果有68元錢呢?可以用算式表示你的想法。學生有的說可以買68×4塊橡皮,有的說可以買68×2個包子,等等。我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這道題。學生也整理如下:
這樣,學生很輕松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提出了很多想法,有數學的,有關于環保的。因為這種表格式的信息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而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來源于1元錢的故事。
本內容如果教師只是用“數學問題+生活情境”的“加法”思維方式來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種處理方式就是簡單化的、表面化的。教師應從本質上揭示數學問題的現實意義,從而深層次地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3.圖像為“序”,激發思維。
圖像直觀、簡潔,利于思考,概括性強,有助于理解。因此,圖像是幫助人類思考的極好工具。斯蒂恩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像,那么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
例如:三年級下學期《找規律——植樹問題》中,把找到的規律運用到生活的各種問題中是學生感到很困難的環節,因為學生很難把鋸木料、爬樓梯、發車等問題很好地轉化為已掌握的規律。我在教學中利用課件將實際的情景圖簡化為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畫示意圖的方法理解其中的規律。如:鋸木料問題(見圖1),樓梯問題(見圖2),發車問題(見圖3)。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現實情境,畫出簡單的圖像。這樣,學生就理解每種實際問題與植樹問題的內在聯系,如段數在兩端,比鋸的次數多一;層數在兩端,比樓梯數多一,等等。學生經歷了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通過畫圖,激起了學生對生活的聯想,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數學的呈現方式要豐富多樣的新理念,促進了學科整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續”推動學生精準完整地掌握知識
續編,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再次延伸創作的作品。教材是按照一節節課的內容來編排的,突出了每個知識點,因此教學中要思考如何處理每個知識點與整個知識結構的聯系。給教材寫“續”,使得學生感受到知識具有豐富的內在聯系,突出數學知識整體之間的聯系,在發現新規律的過程中不斷重組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形成精確、完整的知識結構。
1.知識比較為“續”,掌握精準知識。
如果教師教學中只突出本節課的例題與練習,學生的學習容易變成單一的解題性的學習,知識固化為簡單的結論,失去了數學對學生發展的價值。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累積了更多的知識以后,學生就會出現知識的混淆,認知出現偏差,難以掌握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
例如: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中,把學生搭好的長方形做了一下變化(如圖1),現在還是長方形嗎?根據學生說的因為放斜了所以不是了,材料繼續變化(如圖2)。
學生針對這樣的延伸材料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深入的思考,最終發現長方形不僅對邊相等,四個角也要都是直角。
美國心理學家賈德通過實驗證明:學習遷移的發生應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學生需要掌握原理,形成類比,才能遷移到類似的學習中。這樣的對比教學對于學生理解知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進行直觀教學,充分運用對比,引導學生對知識之間從形到質的聯系與區別進行細致深入的探究,才能保證學生對所學的概念和規律有準確的理解。
2.知識變化為“續”,經歷深度思考。
教師要保證學生自主展開探索活動,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延伸的材料要針對學生學習中容易出現的盲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深入探究知識本質的欲望。
例如: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分類》一課中:
學生解答完后,教師進行延伸提問:長方形的后面藏著一個三角形,如果只能讓你看一個角,但這個角你可以選擇,你選哪個角就可以準確地判斷出來它是哪種三角形?學生有的說看鈍角,有的說看直角,但都被同伴推翻,經過一段深度的思考后,學生發現應該是看那個最大的角。
學生從變式材料的各種屬性中區分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又能消除對相似概念和類似的原理的混淆,從而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3.知識整理為“續”,形成完整體系。
教師對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要有整體結構意識,要把握知識的內在的邏輯,引導學生主動地把握貫穿單元教學前后的知識結構。每節課中教師都要注意滲透,每個單元都要引導學生整理。
例如:四年級下學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單元結束,師生一起整理的知識結構圖如下:
在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結合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用集合圖表示出它們的區別,將以前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也納入現有的知識結構。這樣的一幅圖表簡潔明了地概括出所學過的四邊形的概念和關系。
4.知識運用為“續”,提升數學能力。
例如在知識應用環節,延伸了這樣一個練習:
通過小明從家去超市怎么走,兩條路為什么同樣長兩個問題,學生馬上運用到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知識,還有的學生說都是走了一個長和一個寬。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并為下節課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做了自然的銜接。
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運用延伸為一幅簡單的地圖,通過描述路線、計算路程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層次溝通,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把握知識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給教材寫“序”和“續”,對教材進行合理有效的延伸,彌補教材上的缺憾,使得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擴展知識面,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探究。讓學生不僅感覺數學好學,而且能夠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朱志明,小學數學用教材教的幾點策略.小學教學參考,2007(11)
[2]鐘啟泉,“優化教材”——教師專業發展的標尺.上海教育科研,2008(1)
注:本文獲江蘇省2010年“教海探航”征文一等獎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師專一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