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教育》2011年第2期“作文教學難題求解”專題中拜讀了管建剛老師《“修改”教學:你準備好了嗎?》一文,管老師在文中引發(fā)我們對作文修改的重視和思考,我深以為是。但是對管建剛老師認為的“學生互改只是教師的無奈之舉、無能之舉”一說而心存疑慮,故借此文向管老師請教。
【原音重現(xiàn)】
“一些老師,讓學生相互改,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那大都是老師的無奈之舉、無能之舉。三個臭皮匠在一起改作文,99%會成為三個‘臭鴨蛋’?!?/p>
管老師的這番話我以為有兩處值得商榷:一是學生互改就真的是臭皮匠之舉嗎?不但不會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反而會臭成一堆嗎?二是教師安排學生互改就真的是無能之舉嗎?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反而是無計可施嗎?
筆者想以一節(jié)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習作評改課為例探討這個問題。
【課堂回放】
師:上節(jié)課我們完成了校園逸事這篇習作,這節(jié)課我們來共同賞讀大家的習作。每人先傳看一篇作文,一邊看一邊圈出錯別字和病句,注意回避本小組同學的習作。(本小組同學在寫完后就已經相互傳看修改過語句問題了)
(生傳看習作)
師:都看完了嗎?首先誰來帶著我們回顧一下這篇習作的要求?
生1:首先在選材上要注意寫的應該是校園里發(fā)生的讓人難忘的事情,最好是老師不知道的。
生2:文中要把令人難忘的細節(jié)之處寫具體。
師:兩位同學抓住了本次習作最重要的兩個要求,這正是區(qū)別于第一單元“童年趣事”的根本所在。關于敘事文章的其他要求我們就不再重復了。按照老規(guī)矩,我們先從本次習作的兩個要求說起。
羅鈺琨:我推薦張利安同學的作文《將爭執(zhí)進行到底》,文章講述了張利安與嚴可汗同桌時發(fā)生的一次激烈的爭執(zhí),其中5—6自然段寫得最精彩,把他們之間那番爭執(zhí)寫得很具體。我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全班學生鼓掌)
師:從同學們的掌聲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張利安同學作文的精彩。不過,到底是哪些地方寫得精彩呢?我們借助實物投影儀再好好回顧一下。
(將作文投影給學生看)
生:我覺得張利安對嚴可汗的動作描寫特別生動,“捋起袖子、大聲喝道”,“嚴可汗左手緊攥成拳頭,右手豎起食指,直指我的鼻尖,兩眼如餓狼般瞪著我”,這些動作描寫讓我們看到嚴可汗兇神惡煞的樣子。
生:相比之下張利安則表現(xiàn)得很弱小,從“淚水嘩嘩地流出來,緊咬著牙齒”可以看出。
師:謝謝你們的點評。也謝謝張利安的作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學習的范例。在你們讀到的作文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
陶文瀚:我覺得蘇文昊同學的作文也很好,特別是3、4兩段。我來讀給大家聽。
(直接將作文投影)
生:我覺得特別是這一段寫得精彩:“他們經常假裝乖乖吃飯,當大家都放松警惕時,以‘凌波微步’飄移至值日班長桌旁的飯桶前。值日班長自然不是傻瓜,‘騰’地站起來,一下子用身軀像母雞護小雞般護住飯桶,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边@種貓和老鼠的游戲,我們天天上演,他描寫得很生動。
師:陶文瀚選的這個例子也很好。剛才兩位同學都把事情寫得既具體又生動,讓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就是細節(jié)描寫的魅力。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自己手中的習作,也許剛才在讀作文的時候你沒有注意到他寫得特別好,或者他的文章沒有注意把細節(jié)寫具體,你也可以給他一些建議。
高凱源:張翀在寫朱煜晨問他要吃的時的樣子特別生動。我也給大家讀讀。(生讀作文)這段文章中“我剛剛把海苔送到嘴邊,就看見朱煜晨貪婪的目光盯著我,我剛想藏起來,一只‘貓爪’已經向我伸來……”把朱煜晨貪吃的樣子寫得很生動。
師:好,謝謝你們的精彩發(fā)現(xiàn)。相信大家對我們本次作文的要求更明確了,待會兒拿到自己習作后再認真品讀、修改。接下來我們再來評講一下敘事類作文的其他問題:比如作文題目、文章開頭和結尾,等等。
田逸陽:我覺得蘇文昱同學的作文題很好,“班級間諜”,寫的是老師不在時一些同學為大家站崗放哨的事。讀到題目時,我很好奇,引起了我閱讀下去的興趣。
師:早就聽說有這樣的班級“志愿者”,謝謝蘇文昱,讓我能看到他們是如何為大家站崗放哨的。
……
張翀:我要給王靖善提一個建議,他的文章中間一大段寫到底,讓人看得很累,事情的經過不能一目了然。
師:文章分段問題是我們一再提醒的,請王靖善同學要給予重視。
高凱源:我建議王靖善同學讀讀張翀同學的作文,他的文章一共有19個自然段,人物對話他都是分行寫的,整整寫了兩頁紙,很占格子的。
師:我也發(fā)現(xiàn)張翀很擅長分段。能請張翀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分段的嗎?
張翀:我覺得分段有這幾種情況:第一,人物對話要分段,這樣一目了然;第二,不同人物出場的時候應該分段……
師:我打斷一下,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剛學過的一篇課文就是最好的例證。
生:我知道了,《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和兒子女兒輪番與敵人的周旋就是分段來寫的。
師:我們想到一塊去了。請張翀接著說。
張翀:第三,當時間或者地點發(fā)生變化的時候也可以分段來寫。比如我們前面學過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和《盧溝橋烽火》這兩篇文章就很典型。
師:謝謝張翀,果然是很有心得,這么短的時間能提煉得如此精辟。
徐鵬程:我覺得董宇杰的文章不完整,缺少了一個結尾,小偷最后結果如何沒有告訴讀者。
師:事情的結果沒有交代,難怪讀者看不明白呢,這可是文章大忌。
張利安:張雨飛寫的《決斗》是他與徐鵬程之間的一次矛盾,素材很好,但是文章一開始就說徐鵬程給了他一巴掌,后面也沒有說清楚原因,沒頭沒腦,讓人不明白。
師:和前面的同學一個問題,一個缺少前因,一個缺少后果。很多時候我們在寫事情時,自己心里明白,卻忽略了讀者并不知道,所以要把前因后果說清楚,讓人一看就懂。
陳重耳:陳明毅的問題也是寫得讓人不明白,她前面寫的是許可欣上臺給大家講解數(shù)學題,可突然就寫到一支鉛筆飛了出去,很奇怪,令人不解。不過要表揚的是作文題目很好,“讓鉛筆飛”,化用的是電影名《讓子彈飛》。
師:首先要表揚你的是既能看到同學的優(yōu)點,又能發(fā)現(xiàn)不足。這篇文章我也讀了,和陳重耳有同樣的感受,作文后半部分沒有把事情寫清楚。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從這次習作的其他方面評講了作文,并提出修改意見,可見同學們都有一雙慧眼,修改作文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接下來我們每人拿回自己的作文,從選材、題目、事情敘述以及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別忘了再認真修改一下批改同學畫出的病句錯字。
(學生自行修改習作,師巡視予以單獨指導)
【我的思考】
1.學生真的“不能”嗎?
這是一節(jié)普通的沒有經過精心準備的家常課,透過這節(jié)作文課我想大家能夠看到學生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許多:他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同伴作文中的閃光點,也可以挑出作文中的種種問題;他們不但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給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他們不但可以知其然,甚至可以說出其所以然。當然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的表現(xiàn)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這樣的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由扶到放的訓練才形成的。
但是很多時候傳統(tǒng)的兒童觀讓我們對學生缺乏“信任”,總是認為學生不能、不可以。于是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老師的再三追問,老師的苦口婆心。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又怎么會、怎么能呢?學生一定會是三個臭皮匠變成三個臭鴨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創(chuàng)造家;兒童是積極的探索家;兒童是自主的管理者。他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就道出了這一教育思想:“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xiàn)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是“有能力的主體”,他們是正在發(fā)展中的人,不能因為兒童相對于成人的弱小,就輕視他們的能力,使他們被動發(fā)展。兒童是能積極主動發(fā)展自己潛能的主體,能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作為教師我們應對兒童有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積極轉變我們的教學行為,把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讓”給學生,這樣就能激發(fā)出學生內在的巨大潛力。不是學生“不能”,而是我們沒有給學生“能”的時間與空間。也許學生最初的表現(xiàn)不能盡如人意,也許學生最初的表現(xiàn)還是稚氣十足,但是我們得耐心等待他們的成長,靜心傾聽花開的聲音。
2.老師真的“無能”嗎?
傳統(tǒng)的教師觀認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這種師本位的思想一直引領我們研究的是教師如何教,而恰恰忽略了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我們自以為得意的“教”是學生喜歡的嗎?我們自以為高明的“教”學生又能接受多少呢?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訓練學生反復練習修改病句,甚至讓學生知道諸如“成分殘缺、詞序顛倒、用詞不當”等各種病因,學生的作文就做到文通字順了嗎?縱使我們心中積累了萬千“病例”,但是能夠像醫(yī)生傳授“病例”給徒弟那樣一一言傳給學生嗎?答案顯而易見,因為一百個學生會有一百種病例。
那么面對學生我們的老師真的“無能”嗎?我以為不是!老師可為、可能之處很多,前提是將學生的學放在首位。
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我在班上就堅持四人小組的接力日記,不僅要寫日記,而且要評價其他同學的日記,不僅要有總評,還要有眉批。所有的日記評改都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生改一遍,老師再改一遍。學生一開始不知道怎么改,改的水平也參差不齊,但是逐步在老師示范、同伴影響下悟得方法,作文修改能力也不斷提高。從六年級開始我逐步嘗試由學生參與評改每單元的作文,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和他人的作文,發(fā)現(xiàn)共性素材和個性問題,在集體評改中達到共同提升的目標。
陶行知先生曾經感慨國內的中小學學校教育:“論起名字來,叫學校,但是講起實質來,它卻變成了教校?!薄秾W會生存》一書中提出:“教學過程正逐步趨向于被學習過程所替代?!庇纱丝磥?,教師的“能”還無處可去、無計可施嗎?用我喜歡的一句話與同行共勉:“教育應回到其本身,當它面對生命時,不是急于得到膚淺的、一時的成績,而是著眼于人復雜而長久的生長?!?/p>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