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一些音樂教師不注意音樂課程自身的特點,片面追求個性教學風格和熱鬧的課堂氣氛,忽略學生的音樂感知和感悟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進入了誤區,出現了一些浮躁現象,以致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深入健康推進。
現象1:在《熒屏之聲》中,一位教師在講述了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之后,為了加深學生的感受,安排了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要求學生用手中的打擊樂器為一小段動畫片配音樂。頓時,教室里如同炸開了鍋般亂作一團,有的上講臺搶樂器;有的興奮地、使勁地敲打著手中的打擊樂器;還有的在大聲喊叫……老師好半天才恢復了正常的課堂秩序。
反思:注重了學生主體,忽視了教師主導。
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的地位,缺乏民主、融洽、活躍的課堂氣氛。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有的教師卻矯枉過正,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追求以學生為主體,結果本末倒置,課堂陷入混亂。
其實,對于學生而言,在對音樂與畫面的關系了解不是很多,還不太熟悉如何正確使用各種打擊樂器的情況下,就貿然進行所謂的“配樂創編”,就會出現這樣的教學效果。假如教師能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逐步地進行滲透教學,講清各種打擊樂器的效果和適合表現的意境,在活動的安排上再講究些方法技巧,那么這節課便不會出現類似的尷尬局面。真正好的教學,并不是兩種孤立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是主導性教學與主體性學習二者有機的、完美的結合,是教師為了營造合適的氛圍而恰當運用各種方法的教學,教師的主導一定要適時、關鍵,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
現象2:在《七子之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很多的教學環節,先由教師深情朗讀詩歌導入新課,然后和學生交流詩歌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再和學生交流澳門的一些相關知識,因課前下的功夫大,每位學生表現得都很投入。由于這首歌曲學生已經非常熟悉了,教師也就沒有安排專門的學唱,只是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聆聽,但每次教師都沒有提什么具體的要求。
反思:注重了審美素質,忽視了知識技能。
課堂容量是大了,但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卻沒有能很好地從音樂要素入手,沒有解決歌曲中的弱起小節及六度大跳這些基本的知識點。過去的音樂教學過于重視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產生了一些與審美相悖的現象。實施新課程后,很多教師片面地認為雙基的學習不重要了,以至于在課堂上不敢涉及音樂知識,連最基本的識譜、節奏、聽覺練習等也被舍棄了。不能從歌曲的重、難點入手,體會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只會泛泛地問:你聽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在強化審美性的同時忽視了音樂基礎知識的工具性;在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同時舍棄了知識與能力,其實質是對音樂課程改革新理念認識產生了偏差。
現象3:在《渴望春天》一課的教學中,某教師的教學安排如下:1.自由討論春天在哪里。2.朗誦詩詞《春曉》,并用自己的語言贊美心中的春天。3.欣賞美術作品《春》、《春色》、《放風箏》等。4.畫自己心中的春天。5.介紹風箏的制作。6.齊唱《渴望春天》。
反思:注重了學科綜合,忽視了音樂特色。
這節課確實有其閃光點,教師在課中積極溶入了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音樂人文學科的屬性,加深了學生對春天的理解。但在這堂音樂課中,其音樂學習部分僅體現在《渴望春天》的演唱上,使這堂看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音樂課變成了不倫不類的綜合課。學科間的融合無可厚非,但一定要融合有度,否則就成了簡單相加的“雜燴課”;學科綜合更要融合有質,否則就會消亡了音樂學科的本質和特點,而且不利于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那種完全撇開音樂課的特點,將音樂課上成“四不像”的傾向雖然貌似綜合,實則是舍本逐末的綜合與偽綜合。現代音樂教學改革中,強調音樂學科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人文精神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因此教學中音樂與相關學科的綜合發展、滲透、互補是十分必要的。但這種綜合一定要慎重,稍不注意就會產生喧賓奪主的現象,成為生硬和機械的學科內容疊加的“雜科”。
以上幾種非正常的傾向,究其根源主要是對課標精神把握不準,吃得不透,只在追求新形式、新潮流上做文章,忽視了音樂課的本質與精神。在音樂課改這股春風中,我們音樂老師在實踐中應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多一些踏實的作風,少一些形式主義的花架子;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風。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光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