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自由和探索是兒童的天性,教育就應該順應這種天性,引導并促進學生進一步去探索和發現。備課時,教師要努力挖掘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有意識地找出材料之間的交集點,即各種因果聯系、時間聯系、機能聯系交叉集結的地方,因為疑問正是從這些聯系中產生的,而疑問本身就是一種激發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9的乘法口訣”時,一位教師讓學生創編9的乘法口訣后,在鞏固提升階段,教師精心設計了一個認知沖突。教師問道:“如果老師把六九的口訣忘記了,怎么辦?”學生說:“算出五九,再加一個九。”教師追問:“如果我把五九、四九的口訣也忘記了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問:“9是一個特殊的數,它會不會跟10有什么關系呢?”(教師順勢出示10個方格,并出示了排在其中的9顆智慧星)教師問:“1個9跟10比較,怎樣呢?”得出:1個9比10少1就是9。接著,老師讓學生把2個9、3個9等依次與相應的幾十進行比較。教師說:“大家再來思考:如果我把六九的口訣忘記了,怎么辦?”學生說:“可以想6個9比60少6,就是54。”教師又問:“如果忘記了八九的口訣呢?”學生回答:“只要想8個9比80少8,就是72。”教師總結道:“我們知道了幾個9和幾十的關系,就很容易想出答案了!”在此,教師成功地制造了一個個認知沖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漸漸走向深邃。
波利亞曾大聲呼吁:“讓你的學生提出問題,要不就像他們自己提問的那樣由你去提出這些問題。讓你的學生給出解答,要不就像他們自己給出的那樣由你去給出解答。”這番話強調,教師要站在兒童立場提出好的問題。因為好問題就是思維的導火索,它能創設一個合適的探究空間,兒童身在其間,經歷了猜想、探索之后,便能實現知識的個性化建構。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