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地區在初步引用蘇北新課改實驗區“導學案”時,有不少教師認為“學案導學”課堂是靜態的、知性的課堂,氛圍不會活躍,主體不一定呈現最好的學習狀態,因而教學效果不能令人信服。在參加南通市李吉林情境教學研修班培訓以后,筆者創造性地把情境教學思想引進到“學案導學”模式中,精心創設“片段教學小情境”,不斷優化“全程教學大情境”,促進課堂生成。例如,對于抒情性記敘文,在學生完成“導學案”時,設置優美音樂情境渲染。在共同交流爭辯時,及時播放片段視頻,呈現背景資料。在初步形成共識時,播放點明主題的畫外音,及時肯定他們的成果,引導他們感悟內在的引申義和深遠的人生哲理。這樣,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優質資源,為高效課堂提供可能。
平平常常才是真,“學案導學”教學就是在最平常、最平凡中體現真實。第一個環節是教師簡要介紹本堂課安排。第二個環節,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幾輪自主學習:1.每個學生完成必要問題;2.記錄首輪學習疑問,在學習小組中交流;3.小組整合學習所得,在全班交流。第三個環節,教師進行課堂檢測。第四個環節,教師有針對性地糾錯,總結本堂課所學情況。“學案導學”課堂教學的四個步驟,如同教師的四次“學情審核”,發揮了及時查漏補缺的作用。在學生完成“導學案”初期,教師合理巡視,常常能夠發現一些后進生“導學單”上的“留白”。而這“留白”就是他們經過自學、思考仍然存在的困惑。教師發現了這些困惑,就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在小組學習和班集體交流中,“導學單”上的集體成果,仍然能夠讓教師看到小組研討和班集體交流中的一些共性問題,而得以進行及時的引導、點撥。在課堂檢測階段,最后存在的少量個案問題,也得以及時呈現,使教師學生贏得了“一對一”個別輔導的良機。如此平實的充滿“家常味”的課,當然是高效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