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7年我軍開始換裝07式作訓服至今,四年來數碼色塊徹底取代了87式那經典的四色林地迷彩。本文從普通軍事愛好者的角度,對07式通用夏季與冬季作訓服進行簡單評述,并與部分外軍作戰服進行對比,以從不同的角度、細節來了解各自背后所包含的設計思路。
色塊
07式通用夏季作訓服的色塊與87式的四色林地迷彩大為不同,以灰色為底色,再增添綠色、土黃色、黑色,一度在軍迷中引起了很大爭議——有人認為是適應城市作戰環境,追求在林地與城市通用。其實不然,城市作戰時迷彩的作用并不高,更重要的反倒是傳統的偽裝、防護、火力和戰術,真正決定07式通用夏季作訓服采用灰色底色的是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根據2009年的官方數據,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為20.36%,在世界上排第139名,這樣一來,經典的四色林地迷彩被取代就是必然的事了。另一方面,我國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9%。為了適應廣大區域內駐軍的需要,只好犧牲林地偽裝能力。換句話說,遍布裸露巖石的山地和戈壁才是07式通用夏季作訓偽裝效果最好的地方!
面料
混紡布料早已被各國軍隊接受為軍用戰斗服的標準面料。得益于化學工業的發展,我國已能生產多種性能優良的化學纖維,其共同特點就是強度較高,被水浸濕之后干燥較快,與棉混紡之后,就成為擁有一定舒適度且耐磨快干的布料。根據不同的需求,混紡布料還可以配合其它化學助劑、纖維來達到防潑濺水、消除靜電、阻燃、驅蟲等效果。最重要的是,混紡布料價格便宜。那么根據成分差異,常見的作戰服面料分尼棉混紡、滌棉混紡;根據布料表面的紋理,還能再分為方格、斜紋、人字紋三種。
方格布料:顧名思義,即布料表面布滿了一個個小方塊,經緯交錯。這種布料的特點是輕薄耐磨,透氣性好,防撕裂,是非常理想的夏季作戰服面料。
斜紋布料:可細分為粗斜紋和細斜紋,二者的棉紗支數不同。斜紋布料的特點是厚度較大,耐磨,適于冬季作戰服面料。
人字紋布料:其表面布滿了“《”狀紋路,作為軍用作戰服面料,較少使用,僅見法軍F1、我軍06式地勤服和07式冬季作訓服。
07式通用夏季作訓采用了多元混紡的斜紋布料,相比87式曾經使用的滌棉混紡平紋布和方格布,耐磨性能提高,但透氣效果不太理想,明顯偏厚。
做工與輔料
“好馬配好鞍”,一件好衣服除了合適的布料,還要有過硬的做工和輔料。07式作訓服的做工非常扎實,走線平穩牢固,關鍵部位強化可以用“不厭其煩”來形容。輔料方面,07式通用夏季作訓采用了迷彩色扣子,紋路方向完全一致(這也是區分正品和仿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冬季作訓服則采用了國產HKK拉鏈和銅按扣,都用射勾刺面的尼龍粘扣而不是膠木扣。相比傳統尼龍粘扣,射勾刺面的尼龍粘扣壽命更長,附著更牢固,能經受住長時間反復開合,手感遠勝于87式作訓服的尼龍粘扣。
個人感覺,07式冬季作訓服上的銅按扣不妨全部改成尼龍粘扣,這樣可以防止銅按扣在粗暴使用時發生輕微變形,影響衣物穿脫。
口袋設計
口袋的設計是軍用作戰服上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最能體現出設計思路。07式作訓服(尤其是通用夏季作訓服)的版型非常接近美軍舊款的BDU,上衣都有四個口袋(我軍是兩貼袋兩挖袋,美軍全部是貼袋),褲子都有兩個插兜和側腿袋(BDU和07式冬季作訓服都有臀部口袋,通用夏季作訓服沒有)。雖然現在看來,BDU是一種顯得過時的作戰服,但是BDU的一些細節還是很讓人稱道的,而07式在這方面就比較讓人失望。
先來說說一支筆的問題。在軍隊里,作戰服是不分官兵,人人都穿的,作為一名軍官,隨身的裝備“零碎”里肯定少不了一支筆,于是BDU在左胸口袋的袋蓋上開了一個較寬的筆插口。由于實踐發現總會被作戰裝具遮擋住,很不方便,所以后來ACU干脆就把筆插袋設計到了手臂部位的衣袖上。很可惜,07式作訓服沒有改進插筆的地方。
接下來再說BDU的口袋細節。BDU上衣口袋的邊緣做了打棗處理,側腿袋的袋蓋前方干脆直接縫死了。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其它物品與袋體產生鉤掛拉扯,避免側腿袋袋蓋在沒扣好扣子時,意外翻出,造成物品掉落。而07式作訓服沒有參考上述任何細節。
眾所周知,我軍的低姿匍匐動作的支撐點是手肘和大腿側面,身體成半側狀態,與地面的接觸面小,而且都是有力的肢體部分接觸,前進動力主要是由腿提供。也就是說,褲子側面與地面摩擦接觸的面積非常大,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87式作訓服一直沒有側腿袋設計的原因。如果07作訓服的側腿袋能夠把袋蓋前方縫死,再配合可靠性極好的四眼扣,完全可以防止意外發生。
最后再說一點遺憾,BDU褲子在門襟部位有一塊三角形的防蚊布,如果07式作訓服也有這個設計的話,那么解放軍官兵在野外駐訓的時候也能少被蚊子咬兩口。另外,07式作訓的臂袋完全可以設計成像ACU那樣的斜置臂袋,一邊一個,既然胸袋取物不方便,還不如老款冬訓服那樣的豎拉鏈開口胸袋。
細節辯證
首先來說肩部設計。美軍ACU的肩部采用了衣褶設計——這不是特殊設計,在皮夾克和一些大衣上經常能見到,其主要作用就是給衣袖預留更大的活動空間,使手臂動作發揮起來更方便,避免穿著尺碼過大的衣服。我國武警部隊曾經裝備的92式迷彩夏作訓和空軍的06式地勤服、02式空勤服上也有衣褶設計。不過最奇特的當屬武警部隊現在使用的06式特勤迷彩服(分冬夏兩季),其肩部衣褶不是一個大開口,而是多個小開口排列,因此被軍迷們稱之為“鯊魚腮”。
對于我軍戰士來說,現階段還無法像外軍那樣在作戰、訓練中大量使用硬殼/軟面護膝護肘,磕磕碰碰所造成的外傷還是在所難免。而套在衣服里面的運動軟護膝的保護效果又不太好,所以最好是像ACU那樣,在上衣肘部、褲子膝部補強處設計一個尼龍粘扣開合的口子,可以向里填一塊厚海綿墊。
由于亞洲人的的體格普遍偏瘦,為了突出軍人的精神面貌,07式作訓服全面普及了收腰繩,還專門配發了07式編織外腰帶,但冬季免不了在作訓服里套上絨制棉制衣褲,對褲子尺碼就構成了“考驗”。個人認為,冬季作訓服的褲子最好能設計成半松緊腰圍,或者像BDU一樣的扣袢。值得注意的是,出于扎褲腳的需要,大多數作戰服褲子都有收緊褲腳的設計,07式作訓服收緊拋棄了傳統的膠木扣與布條,改用尼龍粘扣。而西方軍隊多為兩條收緊繩,可以較為方便地扎緊褲腳。但出于美觀需要,通常都是用帶彈力的綁腿繩卷好褲腿,支到靴靿上方。
另外,據07式作訓服的主研制人員講,07式作訓服衣領上的開口是給通訊設備“走線”預留的。可是實際上軍用電臺的插頭、接口通過這個開口很難,況且緊急情況下要拋棄和銷毀通訊設備時,難道還要把衣服一起脫下來嗎?這里恐怕要仔細斟酌。
戰斗衫的意義
西方軍隊對于戰斗衫(Combat Shirt)的迫切需求,源自伊拉克、阿富汗戰場獨特的環境。那里沒有大兵團與重武器的激烈對抗,路邊炸彈帶來的烈焰、破片和讓人想吐的高溫反倒成了大兵們的“頭號敵人”。戰斗衫最早的原型是士兵們自己動手DIY出來的:一件排汗速干的T恤衫,結合作戰服衣袖就算成了。
后來,美國海軍陸戰隊率先正式開發并批量裝備了FROG系統的衣物,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具有阻燃排汗能力的戰斗衫。因其軀干部位顏色較淺,再加上FROG恰好是“青蛙”的意思,于是戰斗衫就有了自己的諢名——“蛙皮”或“青蛙裝”。之后,戰斗衫大量裝備了西方軍隊,尤其是特種作戰部隊,典型型號有美國陸軍的ACS、英軍的UBACS、黑鷹公司的HPFU高性能戰斗服、CP公司的特款戰斗服等等。如今,幾乎所有的西方反恐部隊都穿著款式各異的戰斗衫。
然而對于我軍來說,戰斗衫并不適合大量裝備。原因很簡單,戰斗衫的軀干部位的耐磨性非常差,而且我軍并沒有大量裝備較為厚重的防彈背心和戰術背心,士兵們要是每天穿著戰斗衫,幾趟摸爬滾打下來,基本就爛透了!但是對于我軍和需要長時間穿著防護裝具的單位(如特戰分隊、維和部隊、武警反恐特勤分隊和公安特警等)來說,戰斗衫一定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結語
作戰服是士兵們的“親密伙伴”,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裝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盡量提高軍服的勤務效果,士兵們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一套好作戰服,也是一種不可小看的間接提升戰斗力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