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別的碼頭,人潮涌動,握手祝福,熱烈相擁。在完成解纜、鳴笛、起航一系列動作后,軍艦合著南海洶涌波濤的節拍,駛向三亞的方向。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三年零五個月的守島生活,在浪花翻滾的藍色航跡中,行將收尾成美好的回憶。翠綠的海島,潔白的沙灘,矗立的燈塔,一點一點遠離、模糊,直至消失……憑欄回望,百感交集,心靈最深處的沉淀開始漾起、升騰,潮濕了眼眶,感動了我的精神世界。
這種感動富有質感,源于對西沙人的主權意識的莊嚴致敬。
西沙島小人少,卻承載著國之安危、民之幸福的宏大命題。1973年12月,人民海軍正式上島駐防,至今已近40年。潮起潮落,逝者如斯,其間誕生了無數感人肺腑的守島故事,流傳著多少滄海殘血的英雄傳說?一代代西沙人始終譜寫忠誠,接續奮斗,把青春、夢想和堅守澆筑在座座島嶼上,用熱血、忠誠和信念化作永不傾斜的主權碑。
憶當初,我懷著一份虔誠,身負著組織厚望,來到西沙履新。當撥動我的守島時針的時候,所見所聞皆是海中央的美麗神秘,漁舟唱晚的滿載而歸,戰友同事的坦誠相待,還有執勤哨兵的挺拔英姿。
我第一次巡島,先后踏上了西沙群島其中的6個駐防島嶼,觀察島的不同、物的珍奇、人的可愛,強烈地感到被西沙那藍色海水浸泡過的主權意識是那么讓人仰止!永興、石島、東島,還有琛航、珊瑚、金銀、中建,恰似鎖住穹廬的北斗,穩定著浩瀚南海,輝映著萬家燈火!
這里曾硝煙彌漫,烈士悲歌。1974年西沙海戰,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馮松柏等18位烈士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長眠在琛航島上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間。戰火漸遠使命在,浩氣長存昭后人。每次上島,必去祭掃,斟酒敬煙,鞠躬禮拜,深受感動和鞭策。這里他們曾放下親情,為國盡忠。中建島曾有一名干部,接連收到家中發來的“母病重”、“母病危”、“母去世”三封電報,卻由于交通隔阻,不能膝下盡孝,只能選擇長跪在粗礪的珊瑚沙灘上,拋灑熱淚。一聲聲刺破長空的哽咽,怎能不令人動容?這里他們曾嚴守崗位,不辱使命。一次臺風過境,數艘外國漁船強行闖入我港避風,島上官兵高度戒備,頂住狂風暴雨,始終堅守崗位,硬是三天三夜都沒合眼,圓滿完成了警戒任務。挑戰的是生理極限,表達的是主權自覺,擔當的是光榮使命??蓵删矗?/p>
情不自禁難自抑。不久,我便把這份感動付諸筆端,寫下了《西沙人,西沙情》的歌詞:神圣的領海/莊嚴的主權/愛國愛島愛海洋/是我們日夜守護的國土/偉大的母親……后選入西沙首張MTV專輯,傳唱之后,成了西沙人執戈守海的使命宣言。
這種感動充滿了激情,源于對西沙人創業精神的自覺傳承。
漫步在永興島的林蔭道,可以“捕捉”到現代軍營的時代氣息,很難想象,這里是曾被冠以“貧瘠”、“荒蕪”、“封閉”的西沙海島。發展前進的步伐如此之快,以致當年的照片還沒有發黃蝕缺。短短的幾十年,在中華民族發現、管理、開發這片神圣國土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奔騰躍起的一朵美麗浪花,而濃縮的卻是一部充滿豪邁激情的創業啟示錄。
它展示著愚公一樣的執著,跨海搬運,點滴積土,逐年興建,把“海上沙漠”變成了“海上綠洲”,把世外荒島變成了繁榮家園??催^島上駐軍的勞動實拍影像,任何人不由感嘆:生存不容易,創業更艱難!在那個物資短缺的艱難歲月,他們肩挑手提,開荒辟路,搭棚筑堡,深深地扎下了發展之根。永興島有一條水泥路叫萬長路,已布滿了歲月留下的裂紋,卻仍在使用。二十年前,時任水警區司令員趙萬長帶領官兵們動手修建,所需水泥、沙子、淡水等全靠肩扛、人挑、船運,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全靠官兵們倒班施工,一條島路的工期竟長達一個月?,F存的這條1000米長的水泥路橫貫永興島南北,如同靜臥的長碑,細說著西沙人的創業豪情。
它書寫著鐵人一樣的堅韌,歷經挫折而不屈服,認準了腳下的土地,哪怕是珊瑚石、荊棘地,也要迸發出生命的蔥綠!最艱苦的中建島素有“風島”、“沙島”、“火島”之稱,守備隊剛上島時,迎接他們的是一片白茫茫的珊瑚沙,看不見一片綠葉,找不到一棵小草。面對孤境絕地,官兵們不曾沮喪、未曾退縮,種的樹死了,就換個樹種再試,經過無數次嘗試和失敗,數年后終于開拓了初具規模的樹林和菜地,在“海上戈壁”上生長出一片綠洲。
曾經艱難成追憶,宛如平常一首歌。耳畔仿佛傳來那首熟悉的《抗風桐》:他的身軀抗擊著狂風暴雨/他的葉片遮擋著炎炎熾熱/狂風折斷枝干/落葉又生根/烈日似火炎炎也無可奈何……與它朝夕相伴的西沙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時至今日,西沙駐防條件逐漸改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艱苦創業的精神卻已流入西沙人血脈,滲入西沙人骨髓,如同“西沙黑”一樣,成為一種本色,一種自覺。
這種感動久難釋懷,源于對西沙人至臻情誼的無比珍視。
海遼闊,天高遠,人無私,什么時候都能直抒胸臆——我是西沙人!擲地有聲,榮光自豪。對于這種情感認同,到過西沙的人們都會試圖用一些詞匯表達:熱情、淳樸、真誠、可愛、灑脫……但都不盡然。事實上,到過了西沙就是西沙人,成了西沙人,就有了“西沙不了情”。情之不了,謂之“久遠”、“火熱”、“醇厚”、“至誠”,統之曰“至臻”。這句話,暫作西沙人至臻情誼的注腳吧。
似是那一串爽朗的笑聲。西沙艱苦卻不拒絕歡樂,封閉卻尋不見落寞的憂愁。每次走到官兵中間,和他們一起工作、勞動、生活,總能真切地感到他們的樂觀與豁達。我的內心傾向于這種融合著海島氣息的爽朗,展示的是一種自信,一種真誠,一種敞開心扉的交流。沒有職務帶來的拘束,也無年齡意味的代溝,更沒有陌生衍生出的隔閡,心如海天一般近,只管把信任送給彼此,讓笑聲飛揚在蕭蕭海風中。
似是那一起戰斗的默契。盡管看不到貓耳洞中的鐵血黑土,盡管聽不見異域大洋上的凱歌聲聲,這里卻有著對使命重擔的共同托舉。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我們集合在軍旗下,聚首在南中國海的海防要地,奉獻智慧,拋灑汗水,傾注心血。眼前浮起戰爭來臨的場景——鐵甲滾滾,高炮仰天,戰艦巡弋,熒屏閃爍,一群海洋迷彩隱蔽在椰林深處,等待那升空的閃光,待機,潛伏,沖鋒,廝殺……讓堅固的礁盤見證,飄揚的紅旗無可爭辯地遍插在西沙群島的每一寸礁盤上。
似是那一句別時的“珍重”。離別事,多傷感,在西沙卻有著別樣的情致。每次踏上小島,官兵們齊刷刷地列隊歡迎,黝黑的臉龐洋溢著喜悅;別時,卻又那么不舍,因為不知道幾個月后才能再來。最“煞”人的莫過于送別老兵,這種一年一度的例行送別往往是——送,一陣子;別,一輩子。一些老兵在小島上工作了十多年,感情特別深,像一個即將離家遠行的游子般不忍離開,只是一句句“兄弟,保重”,就能讓平時堅強的西沙漢子熱淚滾滾。船已開出很遠,官兵們的呼喊聲還能穿透海風,鉆進耳朵里,官兵們使勁揮動的雙手,攪得人心痛……
近年來,西沙的開放開發日漸提速,交通頻繁了許多,西沙的情、景、人、事成為慕名而來的人們那相機中的畫面定格,那徜徉時的談笑風生。在流連忘返的同時,他們都特別渴望能把西沙人的至臻情誼裝入行囊,帶回喧鬧浮躁的城市,為自己營造一處“心靈綠洲”。古人云:“禮失,求于野。”時下一些人為追名逐利,不惜擯棄道德,踐踏法紀,甚至讓坑蒙拐騙、貪腐享樂等消極行徑玷污風氣、妨礙和諧,而推崇西沙人的至臻情誼顯得多么可貴有力!
祈愿這南海島礁上的一縷清風,跨過萬水千山,沖淡浮躁,拂拭心靈,為馳行在民族復興航道上的中華巨輪鼓起一張飽滿的風帆。
我慶幸,我曾是西沙人,我欣慰,西沙給了我太多的感動。行筆至此,倍感充實,又倍感言辭廖廖,詞不盡意,權且當作結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