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美麗富饒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綠樹銀灘,風光如畫,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唱的就是西沙群島。西沙群島風景美麗,海洋資源豐富,細心觀察,除了美麗富饒之外,還能在守島官兵身邊搜尋到許多趣聞軼事,這些趣事也給孤居海島上的官兵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愛“生氣”的刺豚
西沙是個天然漁場,海里生長的魚類多達百種,也有人夸張地形容西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魚”。釣魚是守島官兵業余時間首選的娛樂活動,不僅可以改善伙食,還能豐富大家的業余生活。
不久前,有著“西沙神釣手”美譽的珊瑚島士官周合林在碼頭港池內釣起了一條奇怪的魚——長大約有一尺,圓圓的大眼睛,渾身長滿一寸長的倒刺。為了防止魚身上的倒刺傷著自己,小周把魚放在地上,用木棍一邊撥弄一邊拍打魚身,想迫使魚吐出嘴里的鉤子。沒想到,在小周的反復抽打之下,這條魚“生氣”了,只見它嘴巴一張一合,呼吸之間,身體就慢慢鼓了起來,身上的倒刺自然跟著直立起來。小周抽打得越快,魚也鼓起來越快,最后變成了籃球般大小、渾身長滿勾刺的怪物!這個奇異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垂釣官兵們的興趣,大家紛紛圍過來看,輕聲細談,卻不知是何物。
正巧,連長到碼頭來散步,了解清楚來龍去脈后,告訴大家,這魚名叫刺豚,西沙官兵習慣上稱為“氣鼓魚”,魚肚內有一個很大的氣囊,當感覺到危險時,魚就會不斷吸氣,讓身體迅速脹起來,身上的倒刺也隨著直立起來,變成一個“刺球”,這可讓最兇猛的鯊魚也無從下口。連長卻說,刺豚的渾身是寶——魚肉可食用,還非常鮮嫩;魚的肝臟含有劇毒,做菜要小心,不過也許有藥用價值;魚皮曬干后,也可以入藥……
連長的話讓大家感覺上了一堂生動新鮮的海洋知識課,刺豚保護自己都這么“盡心盡力”,大家更感受到了不惜生命去捍衛這片藍色國土的使命責任。
以死“殉情”的虎斑貝
每當海水退大潮的時候,銀色的沙灘上總會留下一串串官兵們“趕?!碧ж悮さ哪_印。官兵們有的把貝殼當作禮物,準備送給親人和朋友以寄深情,有的卻把貝殼作為永久的珍藏留念。
在眾多色彩斑斕的貝殼中,官兵們最喜歡的莫過于虎斑貝了,這種貝殼因表面色澤極像老虎身上的斑點而得名,不過西沙官兵們往往還把它稱作“情人貝”。主要因為大家發現這種貝殼的活體經常是成雙成對的,一雄一雌共同在海里遨游。有經驗的漁民如果捕到一只活體虎斑貝,在附近一定會找到另一只活體貝殼,如果不把另一只活體貝殼也捕走,事隔幾天再到此地,如果細心尋找,還是能發現一只虎斑貝,然而,它已經死了,只剩下一只散發著腐肉臭味的空殼。
這個經驗流傳很久,起初官兵們還不信,就從海里抓了一些活體虎斑貝,拿回島上,放到水池里進行測試。通過對活體虎斑貝的幾番“感情考驗”,果然不假,那些平時與愛人思念多于團聚的西沙官兵們一下子就愛上了虎斑貝。
戰士小張的同學準備結婚,小張就送去了一對虎斑貝表示祝賀,還在兩只貝殼上分別用紅漆寫著“新婚”和“志喜”兩個大字,旁邊就是一行情趣盎然而意味深長的小字:“白頭到老,幸福美滿?!蓖瑫r,小張還附上一封短信,介紹了虎斑貝的來歷。同學結婚當天就打電話給小張,說這對虎斑貝是他收到的最有意義的禮物。
更有一次,士官老鄭的新婚妻子來島上探親,官兵們笑問老鄭:“給嫂子送了什么貴重的訂婚禮物?”沒想到嫂子脫口而出:“虎斑貝!”大家笑得開心而溫馨。
“不近人情”的白鰹鳥
東島是個面積約一點五平方公里的小珊瑚島,也是西沙最美的島,島上原始植被保存完好,熱帶植物甚至樹林都生長得非常茂密,這種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腳白鰹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居所。長年駐扎于此的西沙官兵們在擔負著守島任務的同時,還把保護這群國家級珍禽視為己任。
西沙是個多臺風地區,每年要途徑二三十次熱帶風暴和南海特殊氣候形成的熱帶低氣壓。每次臺風過境,島上的鳥巢頃刻間就被風刮得無影無蹤,雛鳥也就被刮落林中。這時,官兵們要冒著隨時被臺風刮走的危險進入樹林,把那些受傷的雛鳥帶回營房內救治,待它們傷好且風停時,再重新把它們送回鳥媽媽身邊。
然而某次救助后,當官兵們再次巡邏到樹林里,竟然發現那些曾被救治的雛鳥基本都死了!這是為啥呢?官兵們撥通了中國科技大學的鳥類研究專家曹壘博士的電話,向她請教原因。曹博士告訴戰士們,紅腳白鰹鳥有個特殊的生活習性——憑氣味認同類,一旦某只鳥的身體被人觸摸,沾上了“人氣”,同類們就不再理會這只鳥了,那些被救助的雛鳥就是因為沾了官兵們的“人氣”,導致鳥媽媽們不再理睬,最后活活餓死!
盡管官兵們沒弄明白,為什么白鰹鳥如此“不近人情”?但在以后凡是救助白鰹鳥時,官兵們都要戴上經過反復清洗的橡膠手套,避免“人氣”占到小鳥身上而再次釀成悲劇。在官兵們的細心照料呵護下,聚集于東島的紅腳白鰹鳥不斷繁衍增多,據統計現在大約有十萬只。鳥群停落在樹上,就好像盛開著一簇簇白色的花朵,陽光下顯得耀眼迷人。鳥兒有時騰空而起,盤旋著,飛舞著,鳴唱著,在藍天上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圖畫,可謂別開生面,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