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素,通用名為小蘗堿,是從我國應用很久的中藥黃連、黃柏或三顆針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現在已經可以人工合成,常用其鹽酸鹽,屬于化學藥物(西藥)范疇。對多種細菌如痢疾桿菌、結核桿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及白喉桿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對痢疾桿菌作用最強,常用來治療細菌性胃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每次口服0.1~0.5克,每日3次。
復方黃連素是取鹽酸小蘗堿30克,木香116克,吳茱萸40克,白芍162克(以上為1000片藥物的劑量),按中藥提取方法制作的中成藥。功能清熱燥濕,行氣,止痛,止痢止瀉。用于大腸濕熱,赤白下利,里急后重或暴注下瀉,肛門灼熱。口服,一次3~4片,一日2~3次,臨床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和急、慢性腸炎。
用中藥學解釋,黃連素性涼。能清除邪熱或虛熱,清除有害毒物,自古以來就是中醫手中的一味清熱解毒良藥。2003年,國家藥監局曾公布了一批停用的藥品,其中包括復方黃連素片和復方黃連素注射液,有媒體誤報道黃連素已停用,引起了很大的誤會。其實,停用的是按照地方標準生產的復方黃連素,原因是“質量不可控”。而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黃連素和復方黃連素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的作用基本相同,但按其成分和制作工藝不同,黃連素收錄于國家基本藥品目錄西藥部分消化系統用藥中,復方黃連素收錄于國家基本藥品目錄中成藥部分清熱劑中。
雖然黃連素是良藥,但不可亂用。首先,對于全身性感染疾病,不適宜選擇黃連素,因為它口服吸收極差,幾乎停留在胃腸道,不易透過胃腸道進入血液,所以只適合胃腸消化道炎癥性疾病。其次,腹瀉的原因很多,總體可分感染性腹瀉,多呈急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多呈慢性腹瀉。黃連素只適用于感染性腹瀉。胃腸感染表現可輕可重,輕者僅腹痛、腹瀉,重者會有惡心、嘔吐、發熱寒戰、食欲不振,嚴重時導致脫水、酸中毒、休克。一般而言,對輕型炎癥可以選用黃連素,對于重型則必須合用抗感染作用強的抗生素。
慢性非感染性腹瀉的病因復雜,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營養不良、內分泌疾病、肝硬化、尿毒癥、過敏性疾病、癌癥等,都可能導致慢性腹瀉。對非感染性的腹瀉、腹痛,黃連素是毫無作用的。像常見的過敏性蕁麻疹胃腸型,如果不采取抗過敏綜合治療,僅用黃連素是控制不了腹瀉的。而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吃2~3片黃連素后,腹痛、腹瀉常常會消失,但這并非黃連素的功勞。因為腸易激綜合征是可自行緩解的疾病,但又是反復發病難以根治的病癥,其腹瀉癥狀的消失,與吃黃連索無關。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為了避免腹瀉,在外出吃飯、游旅時提前吃上幾片黃連素,這樣黃連素只停留在腸道內不被吸收,故不良反應很小。當然,“是藥三分毒”,口服黃連素后也可能會產生惡心、嘔吐、皮疹和藥物熱等不良反應。而且由于黃連素具有一定的固澀止瀉作用,有的人在服用黃連素之后腹瀉可能是止住了,但繼之又發生了便秘。另外,經常服用黃連素易產生耐藥性,不僅不能消除腹瀉、腹痛,甚至還會加劇腹瀉、腹痛,以及其他一些想避免卻又忽視了的不良反應,因此,黃連素雖好,還是應當慎用。
臨床應用表明,小蘗堿用于治療高血脂患者療效良好,還適用于肝功能障礙的病人,安全性好。這項研究結果已被歐美多個研究單位和醫院證實,并受到國內外病人的好評,使黃連素成為很有前景的降血脂藥物。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連素還具有顯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膽固醇、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島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因而在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日益受到重視。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對小蘗堿進一步研制優化物,探索在該領域理論與應用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