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個具有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并與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相適應的生命體。人體生命活動的總規律,就是維持機體內部各因素與外部各因素之間的綜合平衡。機體各個系統、組織、器官及其相互之間的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內在基礎;人與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之間的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外在條件。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在正確原則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調適達到綜合平衡。
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是在運動中維持機體內部各種功能的動態平衡,以及與外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這種運動規律與平衡狀態一旦遭到破壞,機體就會出現功能障礙,甚至生病與死亡。如水失衡會出現脫水或水中毒;氧失衡會導致缺氧或氧中毒;酸堿失衡會發生酸中毒或堿中毒;心理失衡可引起精神情緒異常,進而導致心理疾?。旱?。因此,維護身心健康必須在動態中保持綜合平衡。
我們常說“養生貴有度”,其基本含義就是平衡。“度”在哲學范疇上是指事物要保持自身質量的數量界限;而超越了這個限度,量變就會引起質變,進入失衡狀態。人體和一切事物一樣,都是在矛盾運動中存在和發展,因此,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但這種不平衡應當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波動,太過或不及,即由生理性的不平衡轉變為病理性的不平衡,就會發生質變,引起疾病。如心率超過正常標準而過快或過慢,會產生心動過速或過緩i超過正常體重標準的過重或過輕,會出現肥胖癥或消瘦癥。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保護方法,消除有害因素,保持動態中的綜合平衡,是達到自我保健目標的根本措施。
自我調適是指個人根據自己年齡、性別、體質等具體情況,選用適合自身的各種有效方法,達到綜合平衡,使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都處于最佳狀態。
1.生理平衡的自我調適:①優質而全面的營養是生理平衡的物質基礎,應從優質食物中全面攝取各種營養素,做到主副食、粗細糧、葷與素的合理搭配,飲食平衡。中老年人還應特別注意選擇“三高三低”的飲食,即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和低脂肪、低糖、低鹽食物。②適度運動鍛煉是生理平衡的重要條件。我們首先提倡有氧運動,其次提倡適度的鍛煉。鍛煉的“度”應按以下方法把握:一是鍛煉5分鐘無疲勞感;二是鍛煉20分鐘后心率達到170次/分左右;三是鍛煉過程中無心悸、氣短、頭暈或其他不適感。散步是最適合中老年人的項目,慢跑適合體質較好的中年人和低齡老年人。此外,太極拳、健身操、游泳、跳繩、乒乓球等,都是適合中老年人的鍛煉項目。
2.心理平衡的自我調適:①自找樂趣,做到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與人同樂。自我寬慰,以豁達開朗的性情對待一切人與事。③自尋精神寄托,做適合自己志趣、情趣和樂趣的事,如書法、繪畫、垂釣、養花、寫作等。④加強自我修養,做品德高尚的人。⑤自信自強,走向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⑥加強自我保護,運用寬容、理解、宣泄、順應等方法,消除心理壓力和不良刺激。
3.調整人與自然環境間的平衡:人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使自己的生理機能保持正常,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吸煙、酗酒、起居無常、不講衛生等不良生活習慣。做到生活規律,早睡早起;注意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適度活動,勞逸結合;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確保充足的睡眠,注意改善居住生存環境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4.調整人與社會人文環境間的平衡:精神心理活動與社會人文環境相適應,才能保持心情愉悅,保持心理平衡,保證身心健康。為此需要勤奮學習,不斷用新知識、新理念充實自己:重視搞好人際關系,多交朋友,相互了解,互相溝通;保持家庭和睦,盡情享受天倫之樂;此外,在搞好自己工作的基礎上,還應走進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