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多年前,十八個年輕的生命為了祖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英勇抗擊南越侵略者,光榮犧牲于西沙永樂群島,為了紀念他們的英雄事跡,上級在琛航島上修建了西沙海戰烈士陵園,他們便永久地以此為家。島上官兵們為每位烈士種下一棵松樹,精心呵護,以寄托對英雄的哀思和敬仰。從此,這些青松便伴隨著烈士的英魂,與守島官兵們朝夕相守,與南海波濤四季相伴。這些松樹從此成為傳承歷史、連接現在、象征榮耀、啟迪責任、憑吊英靈、孕育動力的靈性之物。
陵園周長98米,左右門柱上各掛一牌,左邊掛著“愛國主義革命人生觀教育基地”,右邊懸有“永樂群島自衛反擊作戰烈士陵園”。陵園里三角梅散發著迷人的芳香,不時還招來花花綠綠的蝴蝶蜜蜂,圍墻內四周的萬年青修剪得整整齊齊,長得郁郁蔥蔥,墓碑周圍是戰士們親手栽種的野菊花。沿著水泥路往前走大約8米,上三級臺階便是威嚴矗立的主墓碑,碑身坐北朝南,高五點四米。正面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醒目大字,背面是海戰概述,十八位烈士的公墓就靜靜地躺臥在主墓碑后面。十八棵青松生長在主墓碑與圍墻之間,仿佛是十八位烈士在昂首遙望大海,和守島官兵們一起守衛著祖國海疆。這十八棵青松,屢經臺風肆虐,卻依舊巋然不動,愈久彌堅,充分體現著“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精神本色。
海風,松濤,紀念碑。
世紀更迭,時光飛逝,三十多次寒來暑去,海風依舊,松濤依舊,紀念碑依然聳立。立在陵園碑前,仿佛又回到了那炮聲隆隆的海戰場。1974年1月19日,那場著名的西沙海戰,炮火染紅了永樂群島附近的海空,殷紅的鮮血輝映著晚霞,馮松柏等十八位年輕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卻用自己的行動頑強地捍衛了那片海空的純凈。十九歲、二十歲、三十歲……美好的青春年華在這海天之間永遠停住了腳步。海在哭泣,風在怒吼,是在詛咒入侵者的罪惡行徑,抑或是在感慨英雄們的無畏氣概,還是在惋惜西沙之子們年輕的生命?
歷史將光榮和使命定格到了琛航島——這個不到0.5平方公里的小島,于是十八棵青松成為烈士們魂魄的化身,感動和激勵著后來的人們。
2002年的一天,一位將軍帶著兒子、兒媳和孫子,不遠千里,頂著炎炎烈日登上琛航島,來到他曾經為之戰斗過的地方,專程看望這里昔日的戰友們。他就是當年參加海戰的掃雷艦艦長、時任舟山基地司令員的肖德萬將軍。
當晚,夜深人靜,肖將軍獨自一人來到陵園里,久久佇立在墓碑前。月光輕柔地灑在將軍身上,只見他緊鎖眉頭,用一雙深邃而帶著憂傷的眼睛,深情地凝視著墓碑。漸漸地,一串“斷了線的珠子”從將軍飽經滄桑的臉上淌下……
敵艦在下沉,我艦在沖鋒。看到身旁的戰友一個個倒下,看到我方艦艇中彈爆炸,更看到了艦上輪機班班長郭玉棟被燒焦后依然保持的堵漏搶救的身姿……
將軍自言自語:“我肩上的將星,是你們用鮮血凝成的,它……本屬于你們啊!”
說罷,將軍席地而坐,打開自己特意從大陸帶來的茅臺酒和中華煙,斟上一杯酒,點燃一支煙,用顫抖的雙手把酒灑在墓上,又將點燃的煙放在墓前。將軍在自言自語了些什么后,又斟上一杯酒,在點燃一支煙,重復著同樣的動作……一直到東方破曉。
在這期間,部署、兒子、兒媳來勸過多次,請將軍回招待所休息,將軍沒有答應,只是說:“你們去吧,我和老戰友敘敘舊,說會兒話,再聽聽他們朗朗的笑聲。”
琛航島上本無多少鳥類生活,可那一夜很奇怪,陵園周圍的樹梢上落滿了不知何時而來、從何而來的海鳥,成千上萬只,卻沒有一只鳥兒鳴叫哪怕一聲,也許是上天安排它們,陪著將軍一起為烈士守夜、默哀……
自從烈士們安家琛航島,無論是上級首長、水警區領導,還是探親休假而路過的西沙官兵,都會主動來陵園祭拜烈士,哪怕只敬一支煙,放一個蘋果或一包瓜子。值班艦艇、海軍各單位過往船只,只要來到琛航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掃墓。至于特意趕來看望、祭拜烈士的領導也大有人在,比如駐香港部隊海軍參謀長楊衛軍、青島基地副司令員康桂林……
作為時任琛航島守備營軍事主官,每每有首長和工作組掃墓時,都由我來主持,而每主持一次,我總有一些收獲,也能受到一次教育。對歷史的記述,對英烈的緬懷,總能震撼我的心靈,也深深地刺痛我每一根神經,自己的心靈也一次次得到凈化,得到升華。雖然只有那短短的幾分鐘,但大家都嚴肅對待:穿上最正式的禮服,敬出最莊嚴的軍禮,獻上最好的煙酒……這是一種神圣、一種崇高,是絕不次于最虔誠的信徒對于上帝的虔誠。
2004年初,為了紀念西沙“1#8226;19海戰”勝利三十周年,水警區對陵園進行了重新整治和修繕,新增了用黑色大理石制成的十八座烈士墓碑,分別安放在主墓碑左右兩側,在各人墓碑上刻有烈士的名字、籍貫、出生年月、入伍年月、犧牲前所在單位。白色的漢白玉主碑高聳入云,挺拔矗立,黑色的墓碑莊嚴肅穆,沉靜渾厚,在青松和紅花的映襯下,更顯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這八個紅色大字分外顯眼。偶爾,海鷗嘶鳴掠過,蝴蝶翩翩飛來,又給陵園增添了一種特殊的景致。
我有一個習慣:每天清晨,都要來到陵園里,走一走,看一看。
當再一次仰望紀念碑時,耳畔忽然響起激昂的聲音:對于昨天,人們以為已經講述得太多、書寫得太多,因此——當流淚的海洋上架起石油鉆井平臺,當灑滿鮮血的島嶼上開滿絢麗鮮花,當燃燒的記憶成為斜陽衰草中的廢墟,人們似乎開始遺忘昨天,遺忘苦難的戰斗。遺忘,就是對烈士的冷漠!遺忘,就是對歷史的背叛!
是啊,怎能指望這樣的目光去穿透歷史,洞察現在,展望未來?
昨天,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當你走進戰場,與硝煙對話,聆聽烈士的警示:誰贏得海洋,誰就有希望。這是歷史的結論,更是人類在新世紀無法回避的現實,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8000多公里大陸海岸線和14000多公里島嶼海岸線,有著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的國家,海洋更顯得無比重要。
歷史告訴我們,現實昭示我們:海洋世紀已經來臨,所有關于海洋的夢想,都必須以海權為依托,掌握了海權才能真正擁有海洋,我們曾經飽受欺凌的歷史,絕不能重演!
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是我們無比堅定的信念。
有海風吹過,那十八棵青松微微點頭,發出“沙沙”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