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此文是簡氏信息集團總編輯格雷厄姆#8226;韋伯發表于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的文章。發表此文,并非本刊認同或承認文章的觀點和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關于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討論早已不再新鮮。不過,中國加強海軍建設卻是最近幾年的最新話題。僅去年一年里,就有大批媒體就中國海軍的建設展開了詳盡的報道和討論。最近《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強調,中國的目標就是挑戰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優勢,中國對其東南部海域存在主權爭議的海島志在必得,對此“美國必須謹慎而堅決地進行回應”。
我們(原作者口吻,下同)真的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嗎?答案很簡單:是的——但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尋求成為好戰的國家。目前,并無證據表明中國有稱霸全球的野心,盡管來自美國、印度和日本政界的鷹派和極端保守派堅持認為中國有。然而,中國的海軍力量仍然值得我們憂慮,因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爆發戰爭最可能的導火索就是海域爭端。
經濟及地緣政治要求
作出前述結論的第一個理由自然跟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海軍力量與它的經濟實力直接相關,今日的中國也不會例外。確實,中國在改變其根深蒂固的大陸心態上進展比較緩慢——畢竟在和中國領土相接的14個國家中,只有6個與中國共享海域。然而,既然中國已經與12個鄰國解決了領土爭端,那么海洋就成為中國必須確保的前沿陣地。
確保海洋對于中國是當務之急,全球大部分貿易只能通過海上運輸,中國必須保護其海上運輸線,以確保商品順暢流通(約占中國進出口的90%)及能源、資源進口。否則,中國的經濟將陷于停頓。中國還必須捍衛海上領土主權,這被中國稱作“近海防御”:中國海軍必須確保本國長達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安全。
現在,中國海軍試圖確保本國的專屬經濟區——從領海基線起不超過200海里的海域。然而,這個概念尚存有爭議,日本并未承認中國宣布的范圍,而且非戰斗性的美國船隊也曾進入這一水域。中國官方同時聲稱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不過中國大陸東南部瀕臨海洋及黃海的總海域面積約為500萬平方公里,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通過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可以推論,在與鄰國的競爭中,中國想將宣稱的300萬平方公里牢牢抓在手中,這就使“近海防御”的概念向“遠海防衛”轉變,從而增加了爆發海上沖突的危險。
除了經濟利益,地緣政治也助推了中國海軍實力的發展,尤其是臺灣海峽——這是中國周邊最有可能爆發海戰的地點。如有必要,中國將以武力收復臺灣,但不再是出于意識形態,而是源于地緣政治的要求。正如2008年美國政府報告所指出的,臺灣是“中國打破數百年來所受的太平洋沿岸封鎖,并確保本國在亞太地區安全的關鍵”。這道封鎖線通常被稱為“第一島鏈”,范圍從日本南部列島一直延伸到菲律賓,先天性地妨礙了中國內陸與大洋之間的聯通,而統一臺灣將永久性打破中國長期忍受的“地緣咒語”。因此,與中國南海、黃海一道,臺灣海峽已經成為推動中國軍事擴張的地緣政治焦點。
海軍實力:“九頭蛇的一頭”
更重要的是,中國持續增長的海軍實力不僅僅在于水面艦艇和潛艇的數量增長,還包括所有往更精密的方向發展的軍隊都希望實現的目標——海陸空及太空能力的一體化,以打造一支具有強大破壞性、運轉高效、打擊精準的軍隊。海軍只不過是中國軍隊“九頭蛇”發展戰略中的“一頭”而已。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海軍應被視為中國動用其綜合實力打擊任何一個海洋對手的排頭兵。
中國近期對空中、陸地和太空實力的發展和部署,令美國戰略決策者越來越擔憂。因為那些發展將不利于臺灣阻止大陸海軍對臺登陸,并且阻礙了美國海軍在臺灣海峽的軍事計劃。這里所指的中國軍力發展主要包括:航母、反艦彈道導彈、隱形戰斗機和反衛星導彈。
今年初,關于中國首艘航母即將下海試航的網絡消息被傳得越來越盛,但中國建造航母的決定似乎不太“應景”——畢竟現在世界海洋上正巡弋著11艘強大的美國航母,而中國首艘航母是1998年從烏克蘭購買的未完工航母的升級版,技術上與美國比起來落后幾十年。不過,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便確定無疑的航母發展計劃并非試圖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而純粹是出于實用的需要——利用航母出動戰機,更好地保護水面艦艇。據中國海軍估算,由首艘航母搭載的40架戰斗機在海上發揮的戰力相當于四五倍的陸基戰斗機,因此一艘擁有攻擊核潛艇支援的航母將實現高效戰力,幫助中國海軍確保在“第二島鏈”(從阿留申群島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安全。
中國剛發展起來的反艦彈道導彈對美國航母已經形成威脅。今年初,美國海軍情報部主管承認,中國的新型反艦彈道導彈具備了初步戰斗力,令美國的航母暴露在其攻擊范圍之內。而此前,美國觀察者們對中國工程師能否掌握用來攻擊航母這類移動目標的復雜技術抱以懷疑態度。這款中國新型反艦彈道導彈的最新任務是威懾美國第七艦隊(尤其航母),遏制其進入臺灣海峽。在實戰中,美國海軍戰斗機將攻擊敵方的海上、空中和陸地目標,摧毀必需的雷達系統,但其作戰半徑往往限制在1000公里以內,擁有相似作戰半徑的中國新型反艦彈道導彈可迫使這些戰機游離在作戰范圍之外。
對各自軍事系統至關重要的美國及臺灣的空中預警機也將難以幸免。據今年初媒體報道,中國成功試飛了自行研發的第四代隱形戰斗機殲-20,該項目始于上世紀90年代。殲-20被設計出來跟蹤和摧毀那些負責收集實時情報及監控中國海軍動向的敵機,但直到現在,美國官方仍在貶低中國殲-20的能力。事實上,根據美國防務界之前的估計,殲-20要到2020年左右才能服役,而現在很可能提前數年。
最后,中國軍隊很快將研制出可削弱美國軍方衛星系統的反衛星技術,而美軍方高度依靠衛星系統來有效部署和調控其部隊。中國的軍事規劃者們意識到,軍用衛星和通信系統既是美國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大的缺點,可以幫助美軍變得更加高效精準,但一旦失控,美軍將變成“聾子”和“瞎子”。2007年1月,中國成功地使用反衛星導彈摧毀了本國一顆氣象衛星,證明了中國有能力摧毀美國的近地軌道衛星。
將走多遠
這些發展增強了中國保衛國家安全的軍事信心,無論中國是否有霸權野心,事情已經很明顯,中國正在除去限制其戰略延伸的桎梏。根據最近美國海軍情報部的一份報告,中國海軍開始突破地緣政治的限制,轉向“遠海防衛”思維。中國海軍似乎受命“在保證必需的支援和安全力量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擴大海上軍事活動范圍”。自2008年底開始,為威懾索馬里海盜,中國海軍派遣軍艦到亞丁灣為本國商船護航便是明證。現在的問題是,究竟中國對海洋安全的需求和野心有多大?對此問題的回答將決定中國海軍在海上將走多遠。
目前看來,中國不斷地提升海軍實力,并非所謂的“戰爭準備”,在更大意義上是為了擺脫長期以來戰略延伸所受的束縛,屬于自然而然的行為。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有值得憂慮的理由:任何與中國相關的軍事沖突都極有可能最先在海上爆發,并最終演變成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