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的第一天起,波蘭首都華沙就落下了炸彈。從那以后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這座美麗的城市始終在浴火劫難中痛苦顫栗著。1939年9月27日,德軍兩大集團軍合圍該城,作戰終于劃上句號——雖然歷經不屈的抵抗,華沙仍不可避免地成為二戰中第一座陷入敵手的都城。
空中前哨戰
華沙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戰爭中首當其沖,而率先投入首都保衛戰的是波蘭空軍而非陸軍。9月1日清晨6點30分,負有拱衛華沙天空重任的波蘭空軍驅逐機旅的指揮部里就響起了急劇的報警鈴聲:據邊哨報告,大批德國機群正沖著華沙而來,這其實是事前就預料到的,也是飛行員們等待著的時刻。
驅逐機旅集中了波蘭戰斗機部隊的精華,其下轄的5個中隊總共裝備45架戰斗機,其中主要是國產的PZL P11型,旅長帕波利科夫斯基則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這支部隊的飛機在當日7點過后升空,很快就和來犯之敵——德國空軍He 111轟炸機相遇了。
這是德波兩軍圍繞著華沙所展開的第一輪交鋒,這天上午的空戰歷時約40分鐘,據驅逐機旅聲稱,取得了擊落數為6比1的勝利。這天的第二輪空戰緊接著在中午展開,德國空軍增派了戰斗機和驅逐機,但波蘭飛行員們無所畏懼,到開戰第一天的夜色降臨時,波蘭空軍在首都上空擊落了12架敵機,自身也損失了10架飛機,另外還有多架重傷。
盡管城里落下了炸彈,但華沙市民們仍然興高采烈地關注著發生在自己頭頂上的戰斗。看起來,自己的空軍有能力保衛祖國的領空,而戰斗在更遠地方的地面部隊“應該”也有保衛領土的能力。
然而華沙市民們沒有想到,裝備落后、戰術呆板的波蘭軍隊很快就滑向了災難的深淵。戰爭爆發一周后的9月8日,曾經活躍異常的波蘭空軍已經幾乎喪失了戰斗力,其中華沙驅逐機旅的損失高達70%。與此同時,在多個方向上抵抗敵人的波蘭陸軍也相繼遭到失敗的厄運。也是在這一天,第一支德國裝甲部隊出現在了華沙西南郊的沃拉區,這座城市的真正劫難由此開始。
劫難中的城市
華沙的歷史就和波蘭的歷史一樣,充滿命運的無常。這座維斯瓦河畔的城市始建于13世紀中葉,1596年首次成為波蘭首都。之后,多災多難的波蘭先后遭強敵三次瓜分,最后一次發生在1795年,華沙先后落入普魯士和沙俄之手,其歷史隨之黯然失色。
到了一戰期間,德軍先是在1914年出動飛艇和飛機轟炸華沙,接著又在1915年8月出兵占領華沙。不過和曾經的占領者俄國人相比,德國人的態度是相對溫和友善的,為了爭取波蘭人加入反俄反協約國陣營,德國占領軍允許華沙城區向外擴展,于是這座城市的面積在幾年之內便擴展了數倍。
1918年11月8日,戰敗的德軍離開華沙,波蘭旋即宣告復國,華沙再次成為波蘭首都。到20世紀30年代,作為波蘭的汽車工業和飛機工業中心,華沙已擁有135萬人口,一躍而成為歐洲最具發展前途的大都會之一。
但是到了1939年9月,重生的波蘭的復興強國夢走到了盡頭。在戰前數年里咄咄逼人的納粹德國的外交攻勢面前,波蘭統治者采取了同樣咄咄逼人的回應姿態,這種叫板的背后是逐漸增強的本國軍事實力以及對英法兩國保證援助的無限遐想。然而當戰爭爆發時,波蘭的兩張“底牌”卻相繼失效:英法只宣不戰,波蘭軍隊外強中干。當然,士兵們在許多地段都打得勇氣十足,但是波軍和德軍在整體上的差距就像是足球場上丙級球隊去對抗甲級聯賽冠軍。
看起來,侵略者的洪流將不可避免地滾向維斯瓦河?;蛟S是意識到這一點,波軍總司令利茲#8226;斯米格利元帥于9月3日下令緊急成立華沙城防司令部,曾經參加過俄國國內革命戰爭的瓦雷利安#8226;蘇瑪將軍被委以此任。
這個“司令部”能管的人很有限:當時留在華沙的正規軍大約只有4個步兵營,要補充人員則有點困難,因為官方正不合時宜地發布公告,要求城里的年輕人盡快離開首都。一個政府官員此時站了出來,他就是華沙市長斯特凡#8226;斯塔津斯基。這位勇氣堪比軍人的市長呼吁所有管理者重回崗位,籌組國民衛隊以填補警察和消防隊撤離所造成的空缺,還在每天堅持不斷的廣播中要求所有市民都投身到設置路障的行動中去。
當平民百姓們行動起來的時候,形形色色的“作戰部隊”——臨時編組的步兵單位、志愿者、從附近經過的部隊的后衛、來自不同戰場的不同團隊……如涓涓細流般匯集而來。然而,守城部隊逐漸增強只能說明一點:前線正在逐步敗退。
阻擊德國坦克
9月8日清晨,華沙西側外圍的多個村鎮被德軍第16裝甲軍的先頭部隊占領,到當天下午17點,位置最為突前的德第4裝甲師開始攻擊華沙西郊的沃拉區和小鎮俄科塔,華沙之戰由此展開。這時,德國廣播竟然急不可耐地宣稱:“德軍先頭部隊已經奪取華沙城!”
第4裝甲師是德軍突擊的急先鋒,自入侵波蘭以來,一直充當“刀鋒”和“槍尖”。如果說第16裝甲軍是在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中擔任主攻的第10集團軍的“矛頭”,那么第4裝甲師便是第16裝甲軍的“矛頭”。在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期間,該師被部署在德波邊界以備突然來臨的打擊,而在9月1日,該師幾乎將編制內全部341輛坦克都投入了進攻,它是在第一時間越過德波邊境的少數幾個師之一。
但是在俄科塔鎮,這個裝甲師卻遇上了麻煩。守衛在那里的波蘭軍隊猛烈開火,他們堅決執行蘇瑪將軍“寸土不讓”的命令。當天色昏暗下來后,德國人只得拋下眾多起火燃燒的I號和II號坦克,無奈地退出了戰斗。
第二天,軍部將武裝黨衛軍的“阿道夫#8226;希特勒警衛旗隊”摩托化步兵團(后來的SS-1師)調來增援,另外還加派了炮兵,指望能夠一舉攻下沃拉區和俄科塔小鎮。但是在波軍隱蔽良好的反坦克炮的近距離平射之下,德國坦克仍然在密布路障的道路上難以前進。
波蘭守軍方面打得最“聰明”的要算第40步兵團的第4連。這支負責把守一處十字路口的部隊在附近的工廠里發現了大量松油,于是把它們全都澆到了路面上。當涂著鐵十字的德國坦克隆隆駛過這些路面時,波蘭人所要做的只是扔出一支火把……
當9月9日的戰斗結束時,驕傲的德國第4裝甲師損失坦克已達81輛之多!該部想突襲華沙而奪取的頭功的愿望徹底化為泡影。
華沙成圍
敵人就在門外,防御隨之升級。在斯米格利元帥的將令之下,華沙以及附近的莫德林守軍被統一編為華沙集團軍,由前洛茲集團軍司令官出任總指揮,這位將軍和敵軍陣中的一名初露頭角的人物有著相同的姓氏:隆美爾。
在城內,蘇瑪將軍的守軍已聚集起相當于2個步兵師的兵力,另外還有33輛坦克,不過都是戰斗力較弱的輕型坦克。在城外,波茲南和波莫茲兩個集團軍向挺進華沙的德軍左翼發起了一場反擊,此戰從為華沙保衛者贏得時間的角度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兩個集團軍本身很快就被完全擊敗,不過當這兩個集團軍的敗兵退入華沙后,城里的守軍至少在紙面上達到了12萬人。
但形勢正在急劇惡化,9月12日,德軍第3集團軍在突破波軍納累夫河防線后,向南轉進,從而在東面切斷了華沙的后路。15日,自西而來的德軍第10集團軍也全部進至華沙郊區。至此,華沙被全面包圍了。
此時,波蘭的軍政要員們紛紛逃往羅馬尼亞,其中就包括那位在11日還曾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華沙”的總司令斯米格利元帥。圍城里的人,則無路可逃。德國飛機又飛來了,不過罕見地沒有扔下炸彈,而是撒下了雪花般的傳單,內容是:“投降吧,波蘭人!”伴隨著這輪宣傳攻勢,圍城的德軍短暫?;?,他們在等待波蘭人打出白旗。
到了16日早上,德第3集團軍更是派出代表試圖赴城內招降,但是這名代表被蘇瑪將軍斷然拒絕,當然就更不用說他身上帶著的勸降信件了。這天下午,德國飛機又來空投傳單,上面聲稱德軍將?;?2小時,以供平民疏散出城。但是德國人的大炮此后并未停止轟鳴,依舊向城內播撒著死亡。在炮火的掩護下,德第10集團軍向華沙西區發起進攻,其中尤以第23步兵師對格洛考區的突擊最為猛烈。但是經過殊死抵抗,守在這里的波軍第21步兵團屹立不倒,該部也由此贏得“華沙之子”的稱號。
但是有一個壞消息在17日傳來,城外的波茲南集團軍被徹底摧毀了,據稱俘虜就有幾十萬人。對于蘇瑪和斯塔津斯基來說,前景確已異常黯淡。
最后的戰斗
德國人加緊收攏包圍圈,第3集團軍在城北和城東,第10集團軍在城西和城南。希特勒在22日造訪第3集團軍,他登上華沙城外的一座教堂觀察炮擊情況,并指示應盡快攻下這座城市。
在元首的嚴令之下,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準備將最后總攻方案付諸實施。經過了對多個細節方案的激烈討論,最終決定將已經歷苦戰的第10集團軍南調,而由布拉斯科維茨將軍的第8集團軍填補其缺,展開對華沙城的最后一擊。
9月24日,第8集團軍的司令部設至華沙西南郊,司令官布拉斯科維茨在這一天被告知:攻城期間將不允許平民離開華沙。盡管德軍野戰軍官對這道心地險惡的命令表示了質疑,但在德軍高層看來,平民的大量存在將加速消耗城內儲備的各種物資,這對守方不利。
猛烈的進攻在26日展開,炮火準備之后,德軍從城南發起沖鋒。從各地敗退而來的波蘭軍隊知道他們已無路可退,因此在這一天打得格外英勇。雙方對南郊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碉堡群實施了反復拉鋸戰,但最終還是被德軍攻陷了。
德國人對抓獲的俘虜展開突擊審訊,但并未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俘虜們堅持說,華沙已經是一座要塞,守軍主要都是正規軍,而且士氣很高,彈藥充足,通訊和供電系統也都完好。大概是要和這些英勇的供詞相呼應,此期間守軍的炮兵始終在戰斗著,雖然炮擊頻率無法和德軍相比,但大炮依舊在轟鳴著!
這天傍晚時分,波軍更是實施了大膽的反擊,他們摸上德軍陣地,成功摧毀了多個據點。在德國人看來,這是城內守軍尚保持完整戰斗力的又一證明,看來這場仗還不好打。
但是,這已經是華沙集團軍的最后戰斗;俘虜們沒有說出的真相是,城里的局面已難以為繼了!
痛苦而不朽
開戰以來持續不斷的炮轟和空襲幾乎夜以繼日,這給華沙城造成了嚴重破壞。而當圍城戰的最后階段開始后,德軍不僅將巨型列車炮和重型野戰炮調來參戰,而且還投入了整整兩個航空隊的全部飛機,炮彈和炸彈摧毀了城內的水廠、電站等關鍵設施,飲用水和消防用水全面臨枯竭。
華沙呈現出了令人痛心的面貌:那些翠樹掩映中的古老街道和中世紀建筑不見了,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上的馬拉客運車不見了,那些在露天市場熱熱鬧鬧地討價還價的人們不見了。要知道,許多人曾認為華沙是一座在街景和建筑藝術方面可以與巴黎和羅馬相提并論的都市!
對于蘇瑪將軍的部下來說,由于軍需倉庫里的物資還夠用一段時間,或許還可以繼續打下去。但是對于城里的平民來說,情況就只能用“悲慘”來形容了——他們的飲水供應已被切斷,而直接飲用維斯杜拉河水,導致傷寒病開始出現,全城掙扎在饑餓的邊緣。更糟糕的是,已經傳來了蘇軍從東面進入波蘭的消息,再加上到目前為止西方盟國仍然沒有實際行動的現實,華沙保衛戰的戰略形勢已經陷入絕望。
在這種情況之下,波蘭華沙集團軍司令隆美爾將軍只得做出無奈的決定,他于26日深夜派出華沙城防副司令庫特澤巴將軍赴德軍陣營中展開停火談判。庫特澤巴和另一名信使在黑夜里穿越火線,向布拉斯科維茨將軍帶去了“24小時停火”的談判要求。
在請示了上峰之后,德軍第8集團軍先是向城內施以更猛烈的炮擊,然后于27日早上與波蘭代表展開正式談判。?;饏f議于這天中午12點達成,對于戰敗的一方來說,沒有更多的選擇了——投降。
自9月1日起就陷入戰火洗劫的華沙城終于安靜下來了。10萬守軍被迫放下了武器,許多部隊一度拒絕受辱,隆美爾和蘇瑪只好一支部隊一支部隊地做說服工作。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守軍將武器藏了起來,后來當1944年華沙大起義爆發時,這些武器又派上了用場。
華沙之戰中,波軍有2.2萬余人傷亡,10.2萬人成為俘虜,平民傷亡則接近8萬人。德軍方面從未公布他們在圍城期間的損失,不過據較為可信的估計,其傷亡大約為6500人。波蘭方面的犧牲者中還包括那名勇敢的市長斯塔津斯基,他被德軍投入達豪集中營,二戰結束前一到兩年(具體時間已無從查證)死在那里。
華沙陷落了。這座都市見證了以弱敵強的波蘭守軍的苦戰,同時成為西方大國軟弱綏靖政策的“標本”。對于后面這一點,斯塔津斯基在發表于9月27日的最后一次廣播講話中做了準確的論斷:“從倫敦和巴黎傳來頌揚我們戰斗意志的致詞,以及對波蘭遠景的良好祝愿,這些東西對我們毫無用處?,F在即使你們將提供援助,也已經對我們不再有任何意義。如果援助到來,也將為時太遲。這樣的援助到來時,此地將只剩下斷壁殘垣,尸體橫陳……我們期待總有一天你們會拿起武器來戰斗,就像華沙正在做的這樣。”
9月29日,波蘭戰俘離開華沙,前往戰俘營。10月1日,德軍整裝入城,華沙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開始了。隨后的幾年中,這座曾經美麗的城市不斷遭到破壞,到1944年華沙起義被鎮壓后,幾乎全城被夷為平地。西方人士曾經斷言:“華沙不會重現在人間,至少100年內是沒有希望的。”
然而,這卻是華沙浴火重生的開始。經過華沙人戰后的艱辛努力,戰前市內900多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幾乎都進行了修復,那些昔日的宮殿、教堂、城堡等更顯得巍峨壯觀,一座充滿著優美綠化和優雅氣質的大都市也再現世間。這恰如其分地證明了這座城市的箴言:“它蔑視暴風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