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4月29日,巴基斯坦軍方宣布試射成功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命名為“哈塔夫”-8(HATF-8),該導彈據說是從法制“幻影”ⅢA戰斗機上發射的,也就是說,繼列裝了可從陸地和海上平臺發射的“哈塔夫”-7型巡航導彈后,巴基斯坦又擁有了從空中發射巡航導彈的能力,這自然引起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其實,這并非是巴基斯坦第一次試射“哈塔夫”-8型巡航導彈,早在2007年就已經試射過,不過當時宣布的名稱是Ra'ad ALCM,意即“雷神”。2008年,巴基斯坦曾經進行過第二次“哈塔夫”-8型導彈的試射,因此這次算是正式定型的試射成功其實已經是該型導彈的第三次試射了。
技術性能猜測
據巴軍方一份聲明,巴基斯坦于29日發射的這枚巡航導彈是本國自主開發的空射型號,射程為350公里,可攜帶常規彈頭和核彈頭,精確度非常高,具備隱身能力、低空飛行能力、全地形適應能力和高機動性等特點。聲明中還聲稱導彈試射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巴武器系統的技術參數,這顯示巴基斯坦的導彈體系已經使該國具備了遠程作戰能力。
最初的技術來源 就在此次巴基斯坦試射“哈塔夫”-8型不久,美國媒體立刻喋喋不休于“巴基斯坦采用了美國的巡航導彈技術”,論據是巴基斯坦曾經借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的機會,在阿富汗境內“撿到”美國未爆炸的“戰斧”式巡航導彈,而在巴基斯坦的“哈塔夫”-7型巡航導彈(也稱“巴布爾”)發射時,美國媒體也是這一口吻,該型導彈于2005年試射后,美國情報機構就指出“哈塔夫”-7型巡航導彈其實是2001年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戰爭中,有兩枚“戰斧”落入巴基斯坦境內,卻并未爆炸,隨即“巴基斯坦及其鄰國以此為基礎開展聯合研制”。并指出巴方2006年將“哈塔夫”-7型導彈在卡拉奇展出時,其外形、發射方式均與美國早期裝備的“戰斧”陸基型非常類似。如果說“哈塔夫”-7型在外形方面與“戰斧”非常類似,采取了美國的技術還勉強說得通,那么此次試射的“哈塔夫”-8型技術來源又作何解釋?即使是有其他的技術來源,顯然也不是來自美國,巴基斯坦龐大的導彈家族顯然也不是靠美國的技術發展起來的。況且依賴外國技術形成的裝備往往不能隨便脫離原先的參照系統,“哈塔夫”-8型的露面足以表明巴基斯坦導彈工業有能力自主生產巡航導彈所需的一切部件,包括小型渦噴發動機、地形匹配系統等,這可以看做巴基斯坦扎扎實實發展國防工業多年的必然成果,也得到《簡氏防務》等權威軍事媒體稱許。
從巴方后來公布的一段帶音樂的視屏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款巡航導彈迥異于巴基斯坦在今年2月發射的射程為600公里的“哈塔夫”-7型巡航導彈。如果說“哈塔夫”-7型和美國的“戰斧”在外形方面很類似的話,那么“哈塔夫”-8型則沒有任何“戰斧”的影子——其采用方形的彈體、H型尾翼和非常短粗的輪廓,如果一定要找出和其相似的型號,那么德國的“金牛座”近程巡航導彈各方面特征倒是比較合格。首先,兩者都可以從戰斗機平臺發射,而不像美國的AGM-86、AGM-129等型號,只能從大型平臺(如B-52或者B-1B等轟炸機)發射;其次,兩者的射程都在300公里左右,即“金牛座”和“哈塔夫”-8型的射程都在300~350公里之間(略微增減射程并不困難);再次,“哈塔夫”-8型的預定打擊目標與美國AGM-86、AGM-129之類也有差異--美國兩款巡航導彈應該屬于戰略打擊武器,因為其有效射程往往在2000~3000公里,也能攜帶威力更大的戰斗部,而“哈塔夫”-8型以及“金牛座”由于彈體較小,又受載機的限制,只能攜帶較小的戰斗部。
戰斗部以及重量 盡管巴方宣稱“哈塔夫”-8型能攜帶核武器,但筆者認為該彈最大的用途應該類似“金牛座”那樣,主要常規打擊敵方由堅固裝甲保護的重要戰役、戰略目標,如指揮掩體、橋梁、防空武器系統、地面飛機及機場,甚至敵方的艦船等,雖然沒有該型巡航導彈的具體參數,但其速度也應該和“金牛座”差不多——采用高亞音速的飛行方式,時速在800公里左右,而不是印度“布拉莫斯”那樣的超音速巡航導彈。
雖然目前依然沒有公開“哈塔夫”-8型的彈體重量,但據目測和從“幻影”ⅢA戰斗機的15米長度推測,“哈塔夫”-8型巡航導彈的彈體長度應該在5~6米(“哈塔夫”-7型彈長約6.25米,直徑0.52米,翼展2.67米,起飛重量小于1.5噸,海上巡航高度7~15米,地面為50米,丘陵和崎嶇山區為100米,配備300公斤的高爆彈頭或者由86枚子母彈組成的戰斗部),而從“幻影”ⅢA的最大載彈量(約3800公斤)以及7個外掛點推測,“哈塔夫”-8型的重量應該在1100~1200千克之間,其戰斗部也在300千克左右,這足以摧毀大型工事或者軍艦了。
制導方式 巴方宣稱該型導彈具備隱形能力、低空飛行能力、全地形適應能力以及高機動性,顯然頗為先進。本來以巴基斯坦的軍工實力,制造出巡航導彈不是難事,但讓巡航導彈具有如上描述的性能頗為不易——導彈要具備這些能力,單憑導彈本身是不可能的,需要整個作戰系統配合。如果巴基斯坦描述屬實,那就表示巴方很可能采取了地形匹配制導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圖像制導系統等技術,這才是難點。僅僅地形匹配技術就需要對實際的地理環境進行軍用遙感探測技術偵察(包括衛星、無人機等進行探察),然后繪制成三維圖像并存儲到巡航導彈的制導處理器當中,然后將目標的定位坐標校對整理,再通過偵察衛星、無人機攜帶數據鏈設備隨時糾偏。由于需要適應全地形,自然要包括導彈規避障礙物的坐標和景象信息,這些性能甚至最初型號的“戰斧”也不具備,所以早期幾次局部戰爭中才會有南聯盟、伊拉克宣稱擊落了許多“戰斧”巡航導彈,如果當時的“戰斧”采取了該技術,則很難被擊落,畢竟高亞音速飛行,又不具備全地形能力,和一架高速飛行的無人機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隱形能力 這回巴基斯坦強調該導彈的隱身能力,是一件頗令人驚奇的事情,既然該巡航導彈具備地形匹配能力,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突防能力,或者說由于其低空飛行,很難被敵方的雷達發現,那么隱身能力顯得有些“錦上添花”。從“哈塔夫”-8型的外形看,其類似“金牛座”,即升力彈體的截面總體呈現矩形,導彈頭部采用類似“金牛座”那樣的隱身設計,即大后掠的多面體。如果一個平面和雷達波束呈現90度夾角,很容易產生極大的雷達散射截面積,翼身融合設計顯然也有隱身方面的考慮。和“金牛座”不同的是,“哈塔夫”-8型的彈翼位于導彈下部,是可收起的大展弦比翼,尾部也不是“金牛座”那種與彈體縱向對稱平面呈45度夾角的4片尾舵,而是兩片水平舵末端鏈接垂直舵。這和“金牛座”、“暴風陰影”等歐洲新一代空射型巡航導彈都不同,雖然垂直舵也采取了后掠設計,但在隱形性方面,應該說與上述兩種歐洲導彈有差距。當然,早在2007年第一次試射中,巴方就宣稱“哈塔夫”-8型采用了隱身材料,如果此點屬實,那么其在隱身方面自然會更進一步,從而具有更強的突防能力。
載機 此次巴方用來進行導彈試射的載機是“幻影”ⅢA戰斗機,這是典型的二代戰機,而2007年那次試驗采用的也是該型戰斗機,那么巴方為何總是采取這款戰機呢?估計可靠性是第一考慮要素,那么巴方裝備的F-16及最新裝備的JF-17(即“梟龍”戰機)使用這款導彈也不在話下。所以下一步“哈塔夫”-8型進入生產程序后,預計這很可能成為“梟龍”的又一款標準武器,從而保持巴基斯坦的戰略威懾能力。隨著巴基斯坦計劃引進性能更加先進的航程更遠的戰斗機,預計“哈塔夫”-8型的威力還會成倍增加。
小型發動機 雖然沒有公開的數據說明巴基斯坦的巡航導彈的發動機技術,但作為巡航導彈區別于其他型號導彈的一個顯著特點,小型渦輪/渦扇發動機也是一個不小的技術難點。雖然這兩種小型發動機巴基斯坦都有外購的渠道,但既然成功開發出了“哈塔夫”-7型巡航導彈,可能本國已經解決了小型發動機國產化的問題。而從巴方在導航、隱身等方面具有的技術來看,不排除借助了外來的先進技術。
研制目的猜測
盡管目前印巴局勢緩和,但無法忽視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每次武器試驗總會引起世人的普遍關注,原因很簡單——雙方戰爭的風險實在不敢被低估,而巴基斯坦最近頻繁進行巡航導彈試驗,自然也有其明確目的,那便是壓住印度巡航導彈試驗的“風頭”。
2010年12月2日,印度在其奧利薩邦昌迪普爾導彈試驗基地成功試射了一枚“布拉莫斯”改進型巡航導彈,實際上這是“布拉莫斯”的空射型號,可以由蘇-30MKI戰機發射。雖然“布拉莫斯”的射程很近,僅有290公里,但卻是超音速武器系統,最大能以2.8倍音速飛行,而且其長達8.4米,可搭載300千克的彈頭,威力十足。不過,由于“哈塔夫”-8型可以采取多種制導方式,所以其精度更佳,能執行更多樣的任務,而“布拉莫斯”執著于超音速突防,很難采取高精度的制導方式,只能采取傳統雷達末制導,對付大型軍艦很有效,但對付地面目標恐怕就差強人意了。另外,“布拉莫斯”突防利用的是高速度優勢,而“哈塔夫”-8型則利用的是其隱身能力,可以說各有優點,不過后者更“聰明”。
出于對抗的目的,在印度發展出反艦型“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后,巴基斯坦自然也需要自己的“撒手锏”。而在此之前,鑒于印度海軍計劃裝備“布拉莫斯”的形勢,巴方于2010年8月從中國購買了C-802A型反艦巡航導彈。而由于印度宣稱本國的空射型“布拉莫斯”能夠攜帶核彈頭,針鋒相對的巴基斯坦也宣稱自己的巡航導彈能攜帶核彈頭,抗衡對方的目的十分明確。不過相對于印度的財大氣粗,經濟實力差距很大的巴基斯坦很多時候的武器競爭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在印度的軍事優勢近乎全面壓倒巴基斯坦的今天,印度仍不遺余力地擴充軍事實力,連續多年蟬聯“世界武器進口第一大國”的寶座,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影響余波
巴基斯坦再次試射巡航導彈后,最受鼓舞的當然要數巴基斯坦自身,畢竟該國的巡航導彈的試射一直都很順利,而不像借助外部技術的印度,盡管有俄羅斯的技術支持,但“布拉莫斯”在實驗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許多問題。未來,巴方很可能還會發展出自己的艦用巡航導彈,“哈塔夫”-8型巡航導彈必然在射程、戰斗部、精度等方面依據需求發展,從而發展出巡航導彈全系統家族,不斷完善體系。隨著JF-17等巴基斯坦自產戰機的裝備,其兼容性和可靠性也遠勝于印度復雜到令后勤頭痛的武器家族,從這一點來說,巴基斯坦雖然在武器性能指標方面居于劣勢,但實戰綜合表現反而有可能更強一些。
有意思的是,近年來許多后進國家都似乎對發展巡航導彈“卯足了勁兒”。韓國去年在“天安艦”事件后,宣稱擁有了1500公里射程的“玄武”-3型巡航導彈,硬往臉上貼金宣稱自己“繼美、俄、以色列之后,成為第四個擁有射程超過1500公里射程巡航導彈的國家”。雖然近年來韓國在軍工技術方面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不過看看陸續爆出的國產武器丑聞,還是要明確一點,發展一型武器是需要技術支持和時間經驗積累的,一向低調發展的巴基斯坦或許能給我們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