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對日本冷兵器的認識僅限于武士刀,其實遠不止此。日本古代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刀劍文化,2003年上映的美日合拍大片《最后的武士》則是對日本冷兵器的集中展示。
時代背景
《最后的武士》描述的戰斗發生于1877年,此時明治維新已近十年。下層武士作為“倒幕運動”的主力,沒有獲得好處,反而被廢除所有特權:取消了封建世襲身份,實行“征兵令”、“廢刀令”以及“金祿制”(武士奉金改由政府一次性補償部分,剩下用政府公債分期還清)。這些使本來不善于經營的武士變成普通勞動者,生活艱難,而明治初年武士達189.2萬,占日本人口十六分之一。
日本武士掀起了一系列叛亂,規模最大的就是西南戰爭——薩摩藩發動,武士人數占全藩人數的四分之一,領袖是西鄉隆盛,他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并稱“明治三杰”,是反抗幕府的領袖。但大久保利通等主張取消武士階層,內政改革,與同情下層武士的西鄉隆盛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1873年,西鄉隆盛回到了鹿兒島薩摩藩,開辦步兵學校和炮兵學校,培養軍事人才,下級武士視他為精神領袖,紛紛從明治政府或軍隊中辭職,導致西鄉一方和明治政府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開戰。《最后的武士》中的武士領袖森勝元的原型就是西鄉隆盛,“反派”大村的原型就是大久保利通。
交戰7個月,西鄉隆盛失敗,但絕對不是因為沒使用火器,是因為戰爭策略導致的。這里電影不符合史實,但其中精美的冷兵器卻無疑為我們開啟一扇了解日本冷兵器的窗口。
短兵器類——世界名刃
日本冷兵器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無疑是短兵器,武士刀即在此列,《最后的武士》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短兵器,我們一一詳解。
打刀與太刀 影片中,武士都會佩戴一長一短兩把武士刀,而長的那把就是打刀。打刀一般簡稱為刀,是日本刀的代表,其刀身被設計成彎曲的形狀,稱之為京反,而刀身的中央部位被設計成最彎曲的地方,這樣便于拔刀。相對于打刀來說,另一種日本刀和打刀十分容易混淆,這就是太刀,區別的方法是打刀在放置時,一般是刀口向上,而太刀則向下。打刀的刀鞘口兩側分別插有小柄和笄,小柄是長約18厘米的小刀,用來削東西和割線,偶爾還會當飛刀,日本稱之為手里劍,而笄用來整理頭發和撓癢癢,而太刀就沒有這些東西。此外,如果刀口向下,雖然打刀和太刀都有銘文,但太刀在右而打刀在左。
還有一項重要的區別——打刀是刀刃向上插于腰間,所以日本武士一般都是反手拔刀(相對而言,這樣更容易,日本武士因此發展了拔刀和攻擊合為一體的拔刀術);而太刀的刀鞘上有兩個金屬環,靠近鞘口的稱作一足,另一個稱作二足,金屬環之間有緞帶等物連接,刀鞘的頭部則有金屬包裹,稱之為石突金物。由于有金屬環,所以太刀一般是刀刃向下,配掛于腰間。
區別打刀和太刀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太刀一般較長,刀刃長度一般在2尺以上,甚至還有更長的3尺以上的太刀,一般稱之為大太刀或者野太刀,主要適用于馬戰,所以其相對打刀,更加彎曲,有利于揮砍,不利于突刺。相對而言,打刀主要用于步戰,所以不需要特別加長,除了砍,還可以突刺。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許多抗戰電影都宣傳在大刀的對付下,小日本的武士刀根本不值一提。實際上是錯誤的:首先,二戰日軍盡管廢棄了西洋式樣刀劍,改用武士刀,但士兵使用的基本是刺刀,而中國軍隊配備大刀一是彌補熱兵器不足,二是中國鋼鐵工業不過關,許多槍械沒有刺刀,只能用砍刀彌補,而砍刀真的和武士刀對抗,實際效果很難說,要看使用武器的人水平高低。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時,援朝明軍和朝鮮軍隊的武器就常被日本武士攔腰砍斷,日本刀劍質量自從宋代就超越中國是不可忽視的。
另外一點也需要強調,日本幕府時代曾限制攜帶刀劍長度,于是許多太長的太刀被改短,換上打刀裝,搖身一變成了打刀,所以這部分“打刀”也具有太刀的一些特征。
肋差 日本武士一般在同方向腰挎兩刀,其中較長的一把是打刀,而較短的一把則是肋差,其在戰斗中也很實用:一是用來破甲,抵近攻擊能使上力氣,特別是對付金屬胸甲;二是用來在空間狹小的地方戰斗,畢竟日本武士作為貴族,戰斗經常不發生在野外,而在室內,大多數時候并非“一寸長一寸強”,短刀更方便。肋差的長短也不一定,通常在30~60厘米之間,偏偏日本還有一種小太刀,其實和肋差差別不大。
除了上述兩種用途,肋差還有一種廣為人知的用途——自裁。勝元被大村派人軟禁起來,扔給勝元一把肋差,目的就是讓他自裁。不過,標準的武士自殺其實是切腹,而且需要介錯,即幫助自殺的人,通常情況下,自殺的人會雙手握持肋差,然后在肚臍下方一到兩寸的地方切一刀或者兩刀,即有名的一字切和十字切(一字切是刀口向右,先刺入腹部,然后雙手用力將肋差從左往右拉,從而形成一字型的口子,痛苦無比,站在自裁之人后面的介錯人就會手起刀落,將切腹者的頭砍下以解除痛苦(最標準的介錯方法是把脖子只砍一半,電影中納森上尉看到勝元為敵軍將領介錯的一幕其實是不標準的,也是不尊重的表現,勝元這種“專業人士”犯這錯誤,顯然是電影瑕疵)。而十字切則是在一字切的基礎之上,從上往下再開一個口子,不過大概是由于更痛苦,沒有一字切流行。
短刀 勝元遇襲時佩戴一把短刀,雖然看起來不夠威武,但卻是身份的代表——只有大名領主或者功勛武將才能佩戴,裝飾性更強,刀裝會采取工筆彩繪以及鑲嵌寶石等,總之是怎么好看怎么來。由于短刀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往往是名家鍛造。
忍者刀、手里劍、空心棒 在許多人腦海中,忍者似乎是黑色裝束,能飛檐走壁、跳墻越城、呼風喚雨、移星換斗,使用奇形怪狀的暗器……在影片中,勝元遭到了大村派遣的大批忍者暗殺,看起來十分驚險刺激,但現實中的忍者其實和想象中的差別很大:首先,忍者的地位極為低下,如果說武士是大名的家臣,那么忍者就相當于家奴;其次,忍者多來自于社會底層,比如農民,而武士類似于中國古代士階層。
忍者往往從5歲左右就開始接受訓練,要掌握追蹤、偵察、諜報、保鏢、暗殺等技能,要擅長使用各種武器(如劍、鉤、飛鏢等),要能飛檐走壁,在沙地上行走時不發出一點聲音,在水中至少要能屏息5分鐘。由于忍者多來自距離京都不遠的甲賀、伊賀,所以兩地幾乎成了忍者的代名詞。
刺殺勝元時,忍者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忍者刀,不過細心觀察,會發現那些忍者使用的刀都比較短,甚至不如勝元自己的短刀長。這是因為忍者刀一般僅長24寸,即70厘米左右,刀身一般是直的,不像太刀或打刀那樣有弧度,這顯然是考慮到突刺更多一些,而不利于砍削。勝元在與忍者對砍時,往往能劈手奪過對手的刀,這也能證明忍者刀之短。此外,忍者刀的護口通常是方形,據說質量也比武士刀差。
忍者刀造短有其根本原因:忍者在旅途中往往要偽裝,即所謂的七化——出家(一般的和尚)、虛無僧(頭戴竹笠遮臉,身披袈裟,脖子掛托缽,邊吹簫邊乞討)、山伏(山野中修行的僧侶)、放下師(表演魔術雜耍的街頭藝人)、常之形(當地農夫或武士,能說流利的當地方言)、商人(指走街串巷的行商)、猿樂師(四處流動的藝人,多耍猴為業)。還要掌握變相術、變體術、變聲術等。裝扮成這些人,攜帶標準的武士刀顯然不行,甚至裝扮農夫的情況多些,忍者許多武器其實改自農具,外表和一般的日用品沒有多少區別,長度自然也受限制。
在刺殺勝元時,忍者還多次發射暗器,即飛鏢。其實,日本冷兵器中暗殺類很多,主要有手里劍(即飛鏢,有毒)、撒菱(逃走時灑向身后,能刺傷對方雙腳,類似中國古代的鐵蒺藜)、吹矢(即毒針,藏在笛子等細管中)、忍刀(刀附有一條長約1米的繩子,翻越城墻時,可以用來腳踏)、忍仗(里面藏有鏈子、長矛、刀劍等)、手甲鉤(裝在指甲或者手背上)、水蜘蛛(渡河用的工具,平時可以疊放藏好)。
長兵器類——種類較單一
在影片中,雖然長兵器的具體運用不多,但仍然多次出現,也使得影片內容豐富起來。
薙刀 影片中納森上尉被勝元的部隊俘虜,押解他的一名武士手持正是薙刀。薙刀是日本長柄武器的一種,又被稱之為長刀、眉尖刀。刀幅較寬,刀帽部分有很長的弧度。在日本古代一度作為僧兵守護寺院的武器,但在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時代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兵器,不過由于無法適應密集戰斗,逐漸被長槍所代替。德川幕府時期,大薙刀一度被政府禁止,此后薙刀居然被作為“武家的女子必修的武士”而存在,由此可見,薙刀從德川幕府時期,就已經不是流行武器。不過由于其美觀性,時至今日仍然作為民間比賽項目。
槍 槍似乎是長兵器之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其在戰場上的地位都是無可替代的。不過槍在東西方的形態卻是各式各樣的,日本的槍相對于其獨特的武士刀,也顯得別具一格:如果不看其長長的木柄,很類似于一柄小劍——兩面開刃,鋒呈劍鋒狀,而且長度也遠超過中國傳統式樣的槍,倒是近似于中國宋代的掉刀。在《最后的武士》電影中,當納森上尉帶領尚未訓練完畢的日本政府軍遭遇傳統武士時,首先映入畫面的一馬當先的武士就手持一柄日本式樣的長槍,從其長度來看約在1丈,類似西方馬其頓方陣長槍,但卻是在馬上沖擊使用,和西方的騎兵槍有很大的差異。而影片關于槍的使用,顯然具有增加武士神秘色彩的作用,不如劇中對武士刀的刻畫那么深入。
不得不說的是,在日本戰國時代,許多戰役的規模能達到萬人(相對于中國古代動輒幾十萬的規模,實在微不足道),由于武士刀比較昂貴,并非是每個武士(尤其下層武士)能裝備得起的,這時槍就成了最下層武士——足輕的標準配備,有時只是將竹子削尖,制成廉價實用的竹槍。而且足輕相對缺乏訓練,最初的足輕其實大部分是農民,直到豐臣秀吉時,由于《狩刀令》頒布,才杜絕了農民成為足輕的歷史,從此足輕才成為專業武士。
十字槍 在《最后的武士》中,有一款類似中國古代的鏜鈀的武器,這便是十字槍,因為呈現出十字形而得名。納森上尉首次跟武士在森林中交戰時,曾有一名騎馬武士手持十字槍,而在勝元與政府軍的決戰時,更多的足輕就是手持十字槍與敵人決戰的。
日本的槍或十字槍特色在于,戰爭資源寶貴,故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養,具有專用的套罩,而槍的戰術則是刺敵盔甲間隙。在日本古代曾經出現過很多使槍的高手,比如被譽為“戰國時代第一猛將”的本多平八郎忠勝,所用的槍被稱作“蜻蜓切”,據說一只蜻蜓曾落在他的槍尖上,居然因為自身重力而被斬為兩截,槍之鋒利可見一斑。這桿槍長一丈四尺四寸,即4.23米,刃長一尺四寸三分,即43厘米,但這位猛將身高不過1.4米(差不多是五六百年前日本人平均身高),其戰斗場景實在難以想象。
遠程兵器——相對落后
古代日本的遠程兵器不是很發達,比較常見的遠距離投射兵器不外乎如下兩樣:
日本弓 影片中日本弓是武士們威力極大的武器,一是射程遠,二是箭無虛發,甚至和裝備近代武器的政府軍對峙也絲毫不落下風。實際情況如何呢?相對于武士刀,日本的弓箭一直十分落后,比起同時代東西方頗有不如。日本的弓箭分作兩種,一種是丸木弓,就是將木條浸水(好一些的浸油),然后制成弓胎,捆上繩子就完成了。這種弓往往相當大,有“等身弓”之稱(不過日本人當時的身高決定了弓的高度仍然有限),射程大約在80~100米(注意,是最大射程,不是有效射程)。日本的另一種弓是伏竹之弓,大約產生于平安時代后期公元1045~1068年,其在弓體外加貼竹片以增加彈性,進而演變成復合弓。在室町幕府后期的亂世年代,日本開始流行重藤弓或四方竹弓,就是用四方竹片作為弓胎而制成的復合弓,這種弓就是劇中日本武士使用的弓,射程也就100多米,并不適合像英格蘭長弓那樣的拋物線箭雨攻擊模式。
日本的弓一直不發達原因很多:其一,日本武士重視一對一決斗,很不喜歡用弓解決問題,這和西方的騎士文化差不多;其二,日本多山地,交戰距離近,沒必要發展射程太遠的武器;其三,日本大部分地區氣候潮濕,防潮困難,弓弦不易保養。還有一點也十分重要,那便是在日本戰國時期火槍傳入,弓箭很快便被火槍取代。
弩 在影片中,刺殺勝元的忍者第一波攻擊居然采用弩,而且是小型弩,顯得十分扎眼。事實上,雖然日本在中國宋代就引進了弩,但由于特殊的戰爭文化,加之弩的技術復雜,在日本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不過發展出了一種利用弩來拋射石頭的戰術,算是十足的“日本特色”。另外,忍者武器似乎沒有專門的弩,大概是導演的“創造”吧。
鳴鏑 勝元和政府軍決戰時,在納森上尉示意下,一支火箭射向早就準備好的灌滿油的草球(類似明代的萬火飛沙神炮)。這支火箭很有意思,既像日本真實的鳴鏑,又像中國明代武器梨花槍——既具有燃燒功能,還具有刺殺功能,居然還能發出聲音。其實日本古代的弓雖然一般,但學習中國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箭簇,許多破甲威力十足。當然,這些特型的箭簇由于氣動外形的原因,射程更近。
防御類器械——獨具特色
日本古代的防御類器械似乎也不發達,也不如同期東西方,不過仍然充滿了本國特色。
當世具足 日本的盔甲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吸取了中國盔甲的特點,影片中主要露面的盔甲就是所謂的當世具足。它出現于室町幕府時期,一套完整的具足包括兜(即頭盔)、鎧(主要遮護上身)、袖(類似肩甲)、草折(下部懸掛的防護部件,一般是四間四段,分別護住身體的四個方位)、小具足(包括籠手,即保護胳膊的部件)、臑當(小腿護甲)、佩楯(大腿護甲)等。當世具足出現時,日本已經進入火器時代,所以其實用性已經嚴重下降,雖然吸取了日本甲胄的許多優點,又有所突破,但已很難適應潮流。為此,當世具足也做了改進,比如在胸甲中部形成一個突出,以營造防彈斜面(類似西方胸甲的做法)。
日本的鎧甲多是皮質,這可以說是對日本冷兵器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如果日本古代裝備類似西方的金屬騎士甲,那么武士刀很可能迅速走向衰敗,因為東西方都是把利器改成鈍器來對抗重甲(想想中國古代錘、斧、狼牙棒等)。而由于盔甲是效果不太好的皮質,日本刀引進中國技術后,歷時1200余年,幾乎未有大的變化。
足輕具足 顧名思義,這是給足輕裝備的具足,裝飾性的成分全被取消。隨著足輕從隨意招募的農民變成由領主提供盔甲的武士,他們的盔甲被稱作御貸具足(借來的盔甲),構造簡單,只有胴(護身鎧甲)與草摺(護裙),加上稱為陣笠的簡易頭盔。
日本古代鎧甲相比其他國家還有一個特點,那便是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主人家族的家徽,足輕雖然沒有家徽,卻也要穿上標著領主家徽的鎧甲,所以區別是否高級武士的一個辦法,就是看有沒有獨特的家徽。
竹束 這算是日本比較另類的防御器械了。長筱之戰,為了抵御武田勝賴的騎兵,織田信長在陣地上搞了三重防馬柵欄,足輕火槍手則躲在防馬柵后,采用三段擊,將武田勝賴的騎兵完全消滅。由這種放馬柵欄,日本發展出一種獨具特色的“盾牌”——用竹子或木材扎成的大型掩體,日語稱之為竹束,主體往往一人多高,既能作為進攻掩體,又能阻止敵人進攻。《最后的武士》影片中,兩軍對陣,勝元一方就擺出了日本最傳統的陣型——隊伍最前面是由木頭做成的竹束,許多武士藏身其后,躲避政府軍的槍彈。當武士撤退時,點燃竹束上的稻草,又是撤退最好的掩護。
此外,日本還有許多鐵盾,現在日本津山鄉土博物館就保留了一面,而在20世紀初日俄戰爭期間,日軍也采用類似的鐵盾。
日本之所以沒怎么發展單兵盾牌,和戰爭的強度有很大的關系。盾牌特別適合高強度戰爭,比如那種雙方上萬人馬貼身近戰,這在日本不算常見。同時,由于武士刀雙手握持的特點,也決定了盾牌很難廣泛使用,再說,武士如果采用盾牌,會顯得“形象不利”。
最特殊的武器
——軍配團扇
《最后的武士》中最讓人覺得稀奇古怪的物件,莫過于勝元手下那把很像中國古代仕女用的扇子。不過不是用來扇風的,而是軍配團扇,簡稱軍配,其作用從名稱就可看出——指揮軍隊配置。它一般由牛皮制成,外覆黑漆,其外緣和手柄都是鐵制。有資格拿軍配的人,除了總指揮官,也包括管理行軍布陣的人,而在日本古代這樣的人一般還身兼陰陽師(算是修煉者),有幾分中國道家裝扮的軍師的氣質。必要時候,這東西也能用來防御,例如武田信玄就曾經用軍配格擋上杉謙信揮來的一刀。除了軍配團扇,普通日本武士也會佩戴一把扇子,屬于武士的標準配備,一般都是竹木制作,也有鐵骨的,具有一定的防身作用。另外,軍配團扇現在還能看到,那便是在日本相撲比賽中,不過此時只是用來裁判輸贏罷了。
結語
《最后的武士》對戰爭場面的描述,除了“武士不使用火槍”這個謬誤,其他基本符合日本戰國時代乃至幕府末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對陸戰冷兵器基本全員呈現。日本古代冷兵器的種類不如中國或歐洲那么繁雜,這是由其國情決定的——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戰爭規模有限的國家,日本沒必要發展種類繁多的冷兵器,實用就行。至于日本忍者使用冷兵器繁多,充其量證明日本戰國暗殺文化盛行的事實罷了。